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佛典《經集》現代漢語譯本簡介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漢譯佛經中 《阿含經》常被稱作是早期佛教基本經典,實際上 屬于部派佛教,而不是原始佛教。這本由郭良鋆先生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在斯里 蘭卡進修巴利語期間翻譯的巴利語佛典《經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經文 匯編。屬于巴利語三藏小部。列在經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匯集了部分早期佛教 經文,其中多數經文的產生年代相當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可反映出原始佛教“重 倫理修養,輕抽象思辯”的風格。《經集》僅次于《法句經》在小乘佛教國家中廣為傳 誦。 古代漢譯佛經中沒有《經集》,只有散見的個別經文與章節,如《經集》中的《愛 欲經》與《義足經》(支謙翻譯)中的《桀貪王經》中的偈頌基本相同。 《經集》第770頌是“這些脆弱的東西擺布他,危險折磨他,痛苦追隨他,猶如河 水涌入漏船。”而在《桀貪王經》中則是“倒羸為強,坐服甚怨,次冥受痛,船破海中。” 《經集》第841頌是“探詢和依賴所見,在采納中走向痴迷;你對‘內在的寧靜’一無 所知,因此稱它為糊涂觀念。”而在漢譯《摩因堤女經》中則是︰“諦見聞爾可謂,諦 意取可向道,彼到彼少不想,今奈何口欺尊。” 由此也可見漢譯佛經中有不少文字滯澀與意義難解的段落與句子。佛陀當初曾要求 他的弟子在傳法中不用梵語,而是到了哪里就用哪里的通俗語言傳法。有些艱澀難懂的 佛經譯文恐怕有違佛陀的這個要求。在當代宏揚佛法,確實需要大批現代漢語版的佛經 問世。 《經集》分為五品,七十二章,共1149頌詩,本書經文部分約有十萬漢字。 它的內容基本上是佛陀與牧人、農夫、婆羅門、國王、夜叉、仙人、比丘的對話。 語言清晰簡樸,有些神話色彩,有少許抽象思辯,卻很少有玄學色彩。主要講述佛教的 倫理實踐, 即道德品質的修治,宗教意識並不強烈。 《經集》的漢譯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0年1月第1版 印數1000 冊 在前一階段,我在網絡上下載了不少佛經與有關佛教的文章,通過大量閱讀,受益 非淺, 心中歡喜,自然產生了為網絡做貢獻的想法。所以從圖書館借來這本《經集》,抽時間 扒在鍵盤上敲了一個多禮拜,把此部《經集》錄入電腦,傳給大家。由于匆忙,錄入文 本時可能有誤,如有發現不通之處,請大家告知本人,或對照原書,加以更正。 本人能讀到如此流暢的現代漢語佛經,在此對郭良鋆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謝! 由于本人與郭良鋆先生從未謀面,所以無法取得郭良鋆先生的同意,冒昧地把此書 中的經文部分錄成電子版。好在佛經是人類共同的遺產,而且應該廣為流通,所以這里 也就不存在知識產權與一稿多投的問題。 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禪宗與淨土宗,發展到今天,從理論到實踐,確實已經相當精美 與完善(當然還有發展的空間),但原始佛教也有她的美妙之處。 從《經集》中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對世界與人生的看法以及所日常修持的要求。有些 觀點的描述令我耳目一新。如要求佛教徒要保持利益(當然不是指金銀財寶與田產資產) 與勝利,戰斗與不屈。對得到榮譽也持肯定態度,不全是一番與世無爭的景象。尤其是 其旗幟鮮明的傲然不屈的形象,絲毫不亞于凱撒大帝與拿破侖,這使我先是糊涂了一 下,而後驚喜了一下。使人感到人類的優秀者的品質是相通的,也感到釋迦牟尼確是聖 人,不是怪物。也使釋迦年尼原本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更加挺拔。原先我對人處世的態 度是“有理也讓七分”,學習了佛典,覺得正確的態度是“有理也只讓三分,甚至一分 或零分。”佛陀提出這樣的要求︰對利益要維護,對勝利要爭取,不能損害榮譽。而且 似乎並不十分痛斥榮華富貴。在要求拋棄各種觀點與摒棄各種思慮的同時,特別強調要 求佛教徒要有豐富的知識與豐富的思想。 從《經集》中可以歸納出早期佛教的以下幾點︰ 世界觀︰ 世界產生于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種感官), 世界與六親近,世界執著六,世界受苦于六。 摒棄這六種感官快樂,就能擺脫痛苦。 由于行為,世界才存在;由于行為。人類才存在; 眾生受行為束縛,猶如轉動的車輪受車閘束縛。 痛苦產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 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進入摩羅的領域,這樣的人不能徹底理解正法。 無法消除束縛。與貪受作伴的人一再轉生,從這種存在到那種存在,不能超越輪回。 由于無知,愚者執著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一再進入生死輪回,從這種存在到那種 存在,長久輪回轉。 而那些有知識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產生,知道怎麼完全徹底滅寂痛苦,不會執著生存因素。 他們達到思想的解脫和智慧的解脫,有可能達到終極,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任何痛苦產生的根源 是生存的根源 是諸行、諸識、諸觸、諸受、攝取、發起、諸食、躁動。 知其有此危險 滅寂之 平息之 斬斷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靜,越過生的輪回,不走向再 生 人界和神界把無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認為這是真實。 實際並非如此;因為這對于他是虛妄的,虛妄的事物變化無常。 聖人把滅寂身體的存在看作快樂,這與世俗的看法相反。 除了聖人,誰能徹底理解這種境界?徹底理解這種境界,擺脫煩惱,便達到涅磐。 爭吵和爭論與妒忌相連,伴隨爭論產生毀謗。 許多爭吵,爭論、悲哀、憂傷、妒忌、驕傲、狂妄和毀謗來源于所愛; 所愛來源于欲念,或者說世上流行的佔有來源于欲念。 欲念產生于人們在這世上聲稱快樂和不快樂, 快樂和不快樂來源于諸觸︰ 諸觸來源于名色, 諸色來源于自私與執著, 自私與執著來源于願望, 世界被無知遮蔽;由于貪欲和懈怠,它不發光; 欲望為污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 憑智慧阻擋欲流。只要滅除識,就能滅除名色。 比丘不應該貪戀愛欲,應該心境平靜,精通萬物,富有思想,四處游蕩。 他沒有意識名想,沒有無意識名想,沒有無名想,沒有不存在名想, 對于這樣的人,諸色不存在,因為種種虛幻的標志來源于名想。 不要陷入世上的種種束縛,看透了愛欲之後,應該自己學會涅磐。 人生目的︰ 一︰消除疑惑,棄絕貪欲,擺脫痛苦,擺脫死亡 不再投胎 不會再生,樂在涅磐。 二︰榮譽 《經集》中對榮譽充滿溢美之詞︰ (他)獲得了難以獲得的至高榮譽,許多剎帝利和婆羅門都去侍奉他。 登上神車,進入聖潔的大道,摒棄愛欲和貪求,走向梵界,在梵界獲得再生。 想要獲得果實的人,肩負人生職責,勤奮努力,由此產生快樂和幸福,帶來榮譽。 人生路線︰ 一︰獨立 自由 毫無怨忿,事事滿意,克服險阻,無所畏懼, 洞察生存的危險,不在生存中尋找精髓 企求滅寂欲望, 二︰痛恨與排斥的是同道中的假冒偽劣者︰ 偽裝有德,魯莽唐突,辱沒家族,膽大妄為,虛偽欺詐,不能自制,嚼舌多嘴,裝 模作 樣,沒有成為阿羅漢,卻自稱是阿羅漢,他是梵界中的竊賊,是最卑鄙 者。是污道者。 三︰品嘗了隱居和平靜的美味,擺脫恐懼。滌除罪惡,進而品嘗正法的美味。 最高的吉祥 做到這些的人,無論在哪兒都不可戰勝,無論去哪里都安全, 即使對于從有家到無家的出家人,法行和梵行也是最高的理想。 四︰摒棄吉兆、凶兆、夢兆和命相, 摒棄對人間和天上的欲樂的貪戀,越過存在,理解正法, 摒棄毀謗、忿怒和慳吝,摒棄贊同和反對, 拋棄愛憎、無所取、無所依,擺脫束縛, 拋棄一切所見、所聞、所想、德行戒行, 拋棄其他各種各種途徑,洞察貪愛,擺脫煩惱, 沒有愛欲,沒有貪欲,擺脫疑惑, 這樣的人沒有別樣的解脫。這是具有智慧,而不是正獲得智慧。 五 純潔,勝利,智慧無比純潔,擺脫一切生存因素, 不從生存因素中尋找精華, 不要貪圖衣服、飲食、供養和住處,你就不會返回這世上。 以戒律約束五種感官,思考身體,充滿厭倦。 滅除了對這世上名色的貪欲,越過了長期潛伏的暗流,完全超脫了生死, 六︰智慧 聞听一切正法,理解蔬一切正確和錯誤,駕馭一切,沒有疑惑,獲得解脫,沒有任何煩 惱, 鏟除煩惱和欲望,聰明睿智,不再投胎,擺脫三名想(指色想,嗔想,異想)泥淖,不 再進入劫波, 在這世的善行中達到至高的目的,通達, 沒有任何執著,獲得解脫,沒有仇恨,摒棄帶來痛苦的行為, 理智地生活,滅除虛妄、驕傲、貪欲、忿怒和名色, 視世界為空無,永遠富有思想,摒棄自我的觀點, 富有思想,四處游蕩, 這樣的人不喜歡內在和外在的諸受,這樣的,就能滅寂諸識。 世尊說道︰“我將告訴你智慧︰讓他像刀刃一樣;他應該用舌頭頂著上顎,控制口腹。” 他知道,但控制自己;他知道,但不說很多;這樣的牟尼配有智慧,這樣的牟尼獲得智 慧。 理由 一個為自己謀求幸福的人,應該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傷、欲望和憂慮。 憑苦行,憑梵行,憑自制,憑柔順,拔掉了這箭, 便無所執著,心境平靜,超越一切憂傷,無憂無慮,達到解脫。 貪愛和忿怒 厭惡、喜樂和恐懼 產生于愛念,產生于自我,各自依附愛欲, 知道它從哪兒產生,便把它鏟除 他們將不會再生。 方法︰總的來說仍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另加上用地獄的漫長與可怕來恐嚇惡棍作惡,制止惡習。 肯定與持有人性中積極的品質與生活方式,否定與排斥人性中消極的品質與生活方式。 並對于各種肯定與否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說出各自的理由,簡明的道理令人喜愛。 一︰出家 理由是 1 在家人養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殺生;而牟尼永遠控制自己, 保護眾生。正如長有頂冠的青頸鳥(孔雀)永遠也達不到天鵝的飛行速度,在家人比不 上隱居林中修禪的比丘、牟尼。 2 獨居就是智慧,獨自生活會得到快樂。 應該學會隱居,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為,但也不要由此認為自己最優秀,即使己接近 涅磐。 二︰對人的態度︰ 1 對于一切眾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不管符合不符合意願,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控制自我,不作惡事;青年和中年時期都能克制自己,不生別人的氣,也不惹別人生氣, 2《經集》的第一章第一句是要求“抑制冒出的怒氣” 第六句是“內心沒有忿怒” 3“無須他人指引,獨自游蕩。不養育他人,挨戶行乞,他指引別人,而不受別人指引,” 4“拋棄兒子,妻子,父親和母親,拋棄錢財,谷物和親屬,拋棄一切愛欲,”“不渴 望兒 子,更不渴望朋友,” 5 排除他人指引,受人尊敬不驕傲,受人貶責不介意,受人施舍不迷醉,知道自己適 宜什麼,不傷害世上任何人,如實理解正法 6 讓一切和諧協調,你們要避開這種人,掃除污穢,清除污垢。要象剔除秕糠一樣 讓有見識的純潔者與純潔者生活在一起,和諧相處的智者將結束痛苦。 7 在這世上,不要用知識或德行戒行制造觀點,不要把自己與別人等同,也不要認為 自己低于別人或高于別人。 理由是 1)“這是束縛,其中幸福很少,快樂很少,痛苦倒是很多。這是釣鉤。” “沖破這些桎梏,猶如水中魚兒沖破魚網。猶如火苗不再返回燃燒過的地方,” 2)與同伴在一起,也會胡說和謾罵。出現危險,同情朋友,思想受縛,便會失去目 標。 3)交往有危險,人與人交往為謀私利,不謀私利的朋友今日難得, 謀私利的人不純潔, 4)愛欲的危險與可怕︰ 愛憐妻子和兒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糾纏。 從親昵中產生恐懼,從家室中產生污穢,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納垢之地 愛欲花樣繁多,甜蜜迷人,以丑陋或美麗的形式攪亂人心。這種愛欲對我來說是 瘟疫, 膿瘡,災禍,疾病,利箭和恐懼。 熱衷交往並不能獲得片刻解脫,愛念從交往中產生,而痛苦伴隨愛念產生。 5)追隨低能愚昧,不明事義而妒忌心重的人,他就不可能領悟正法,驅除疑惑,只 能走 向死亡。 6)一個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識都不會增長,有些人放言攻訐,我們不稱 贊這些 缺少智慧的人;因為他們放縱思想,欲望總是依附他們。 8 誠實、公正、堅定、慷慨,他從這世到那世,臨終不悲傷。 不說謊,不尖刻,不毀謗,不胡扯。擺脫了仇恨和恐懼 9 做個謙遜的人 摒除一切傲氣 理由是 “具有雙足的身體需要照看,它污穢不潔,氣味難聞,充滿各種腐臭,到處流淌液汁。 具有這樣的身體,還要自以為了不起,蔑視他人,這種人只能是瞎子。” “吹噓自己,蔑視他人,因驕傲反顯渺小,” 10 慈悲 對有生命者,讓一切眾生都快樂!讓一切眾生幸福安全! 猶如母親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唯一兒子,對一切眾生、對整個世界施以無限的仁慈心, 不受阻撓,不懷仇恨,不抱敵意。不向眾生施加棍棒,不傷害他們之中任何一個, 不要欺騙與蔑視,不要出于忿怒和仇恨而互相制造痛苦。 11 對待善知識︰ “不將高尚和卑下,純潔與污穢一視同仁” “確實,我們稱贊朋友的益處,應該結交高于自己或同于自己的朋友, 得不到這樣的朋友,也應該過清白的生活,讓他象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得到一位聰明睿智的朋友,品行端正的同伴, 那就應該克服一切險阻,愉快地,自覺地與他同行。 應該結交學問淵博,恪守正法,高尚聰明的朋友;應該明了事義,消除疑慮, 讓我們在善逝(指釋迦牟尼)身旁過梵行的生活;讓我們超越生死,結束痛苦 “如果得不到一位聰明睿智的朋友,品行端正的同伴, 那就象國王拋棄征服的王國,讓他象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避開心術不正,行為不端的壞朋友,不要與執著的,懈怠的人交往, “樂于聆听和信仰達到涅磐的阿羅漢法,勤勉努力,有見識,這樣的人能獲得智慧。 行為正當,有耐心,有活力的人獲得財富, 憑真理獲得聲譽,憑施舍獲得朋友。 始終尊敬手持火把為人類照明者。 尊敬長者,不妒忌, 懂得按時拜見老師,抓住機會討論正法,專心聆听精妙言辭。 舉止謙恭,記住事義、正法、自制和梵行,並付之實施 不散布玷污正法的言論,在至理妙言指引下生活。 拋棄嘲笑、嚕嗦、悲嘆、卑劣、欺騙、虛偽、抱怨、粗魯、墮落和愚痴, 你陷入思辨,腦子里考慮著各種觀點,即使與聖潔者相交,也不可能與他同行。 如果與其他佛徒或比丘交談,應該談論精妙的正法,而不應該毀謗或責備他人。 妙語是理解的精華,理解的知識是禪定的精華, 達到平靜、溫順和禪定,獲得知識和理解力的精華。 說妙語這是第一; 說合法之語,不說非法之語,這是第二; 說動听之語,不說難听之語,這是第三; 說真實之語,不說虛妄之語,這是第四。” 即不折磨自己,也不傷害他人,那就是妙語。 動听的話,令人高興,不帶來罪惡,應該說別人听來悅耳的話。 真實是不朽的,正法是永恆的,人們說︰善人恪守真實、利益和正法。 佛陀說的話令人寧靜,導向涅磐,結束痛苦。這樣的話確實至高無上。 堅定勤奮,領會精義,銘記在心,依法行動,他便成為聰明睿智的能人。 與聰明睿智、學問淵博的善人交往,精通正法,明了事義,付之實踐,便函能獲得幸福。 12 對于“渴求功德者”“布施者”的態度︰ “對于滅寂煩惱,摒棄惡習,獲得圓滿的大仙,你應該提供食物和飲料,這是你的福 地” “依靠別人布施生活,無論獲得上等的,中等的或其他的飯團,即不贊揚,也不抱怨, 不拿沒給他的東西,克制自己,善待眾生,不懈怠,不放棄修禪。” 13 深明事義、達到寂靜境界的人, 應該有能力,誠懇,正直,說話和氣,態度和藹,不傲慢。 知足,容易供養,少管事,儉樸,感官平靜,聰明,謙虛,不執著家庭。 三︰對待事物的態度︰ 1 駕馭一切,洞悉一切,摒棄一切,滅寂欲望而解脫, 不染愛欲,心地純潔,克服痴迷,洞悉諸法。有知識,品行端正,精通諸法 摒棄煩 惱, 2 做個明白人,做個開朗人。 “從內心深處驅散和根除一切思慮,沒有思想障礙,沒有煩惱,沒有疑慮,沒有痛苦,” “不糊涂,這是人世的梵界生活。不接受謬論,有德,有見識,不貪戀愛欲,” 理由是“沒有那些導致重返這世的恐懼,沒有那些導致執著生存的欲念,”“不會再投 胎。” 3 做個清爽人,“摒除一切愛欲貪欲,克服一切妄想,擺脫忿怒痴迷”“排除五蓋(貪 嗔睡 憂疑)”“象獨來獨往的獅子或大象,不尋求感官享樂。” 理由是“世界上的一切是虛妄”“偏執是邪惡之根”“執著是人的憂慮” 4 做個斗士 竭力獲得至善,誠心誠意,行動積極,勤奮努力,堅韌不拔, 四︰ 自己個人時時應該持有的態度︰ 1 目不斜視,足不躊躇,守住感官,保護思想,不懷欲望,不受燒烤, 摒棄煩惱,調伏感官,思想堅定,猶如筆直的梭子;厭棄惡行,明辯是非, 堅持隱居和修禪(指靜慮沉思),堅持正法, 2 信仰是人的最寶貴的財富; 智慧的生活是人們稱說的最好的生活。 憑信仰渡過水流,憑勤勉渡過海洋,憑勇力克服痛苦,憑智慧獲得純潔。 我有信仰,從信仰中產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進努力,你還問我什麼活命不活命呢? 真理的味兒最美;遵行正法,帶來幸福; 3 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軛和犁, 謙遜是犁把,思想是轅軛,意念是我的犁頭和刺棒。 控制身體,言語謹慎,飲食有節,我以真話作砍刀,柔順是我的解脫。 勤奮是我駕轅的牛,運載解脫,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達那里,沒有悲哀。 進行這樣的耕種,它結出永恆之果;凡這親友耕種的人,他擺脫一切痛苦。 4 不貪婪,不欺騙,不渴求,不虛偽,摒除污濁和痴迷,對整個世界無所企求, 不貪圖美味,不猶豫動搖,心無牽掛, 摒棄心中五蓋,清除一切污點,獨立不羈,斬斷愛和恨, 拋棄快樂和痛苦,也拋棄從前的喜悅和煩惱,達到無憂無樂,安寧,純潔, 5 不應該做任何卑賤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譴責。 6 謹慎,聰明,博學,深思,知法,自制,努力, 始終保持仁慈,寧靜,憐憫,超脫和忻悅,不受整個世界干擾, 7 鎮靜安定,智者守護感官,控制感官, 猶如打入土中的因陀羅柱,四方來風吹不動,通曉聖諦,摒棄愛欲,專心致志,遵行喬 達摩的教誨,達到至高目的,進入永恆,享受寂靜之樂。不再會有第八次再生。 8 為了獲得真諦,他摒棄三法︰靈魂說、疑惑和戒規禮儀。 9 睡覺有什麼用?堅定地學習,求得平靜,別讓死神知道你懈怠,把你愚弄,落入他的 掌中。 越過天神和世人都渴求和執著的貪欲,不要錯過你的時機, 10 懈怠是污垢,繼續懈怠是污垢;應該通過勤奮努力和學習知識,拔出自己的箭。 11 獨自靜坐,凝慮深思,控制自我,不讓思想外逸。 12 控制自我,修習苦行,摒棄五官享樂,按照自己的目的生活。 吟誦是他們的財富和谷物,修習四十八年梵行,努力追求知識和善行。 13 考察萬事萬物,不予采納;觀察各種觀點,不予采納;識別和看到內在寧靜。 14 考察萬物後,毫無執著。不制造任何觀點,不推崇任何觀點,不接受萬物,不依賴 德行戒行, 智者認為純潔不靠所見、所聞、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無所見、無所聞、無所知和無 德行戒行;拋開這些,不予采納,寧靜,獨立,不貪戀存在。拋棄所得,無所執著,甚 至也不依賴知識;不追隨宗派團體,甚至不采納任何觀點。純潔者在這世上不接受關于 各種存在的人為觀點;純潔者不考慮所見、所聞、所想;他不願意通過其他途徑達到淨 化,因為他即不激動,也不冷漠。 15 牟尼在任何地方都無所依賴,即不喜歡,也不厭惡,悲傷和貪婪沾不上他,猶如水 珠沾不上荷葉,猶如水珠沾不上蓮花,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見,所聞,所想。 17 擺脫名想的人沒有束縛,通達智慧獲得解脫的人沒有痴迷,那此執著名想和所見的 人在這世上四處游蕩,擾亂他人。 六︰對居處 1 認識一切居處,不企望其中任何一處,不執著,不貪戀,無所渴求, 四處游蕩,青年時期不執著任何地方,棄絕迷狂和懈怠,獲得解脫, 2 冷熱饑渴,風吹日曬,牛虻長蟲,克服這一切, 不應該畏懼五種恐怖︰蚊、蠅、蛇、與人接觸和四足獸 3 有智力、有德行、鎮定自若,樂于修禪,有見識,不執著,不粗魯,摒棄煩惱, 獨來獨往,勤勉努力,任憑褒貶,就象獅子不怕聲響,風兒不怕羅網,蓮花不怕污水, 4 色、聲、味、香、觸使人迷醉,應該驅除對所有這些的貪戀,適時用早餐。 5 審慎地求取食物、住處、床椅、滌除衣服塵垢的水。比丘猶如蓮花上的水珠,不執著 食物、住處、床椅和滌除衣服塵垢的水。 6 他應該成為有思想的人,即使受到責難,也高高興興;鏟除精神障礙;學會排除這世 上的五塵,克服對色、聲、味、香、觸的貪戀。獲得精神解脫,然後他將適時地思考正 法,一心一意,驅除黑暗。 關于毀滅 熱愛正法的人生存,仇視正法的人毀滅。 智者聖人具有洞察力,考慮到世上這些毀滅,向往極樂世界。 不向一切生靈施暴,無論這些生靈在這世上是強者,還是弱者。 即使不能過梵行生活,也不應該佔有他人的妻子。就像避開燒紅的木炭; 不應該飲酒,‘酒使人迷醉’由于迷醉而犯罪,也使其他人懈怠,應避開這種罪惡的淵 藪,只有愚人才喜歡這種迷醉痴妄。 不殺生,不偷竊,不說謊,不飲酒,不淫欲,不非時夜食, 不戴花環,不敷香膏,席地而睡, 這就是擺脫痛苦的佛陀教誨的‘八戒’。 在每半月的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八日,在波底訶利耶半月,虔誠地遵守全部八戒。 守戒之後,在早上,智者應該虔誠地盡自己能力,向眾比丘分送飲食,使眾比丘高興。 理由是 喜歡爭論、愚昧痴迷 惡言髒語, 像喜歡傷人的野獸,那麼他的生活是邪惡的,他的污垢不斷增長。 這是導向地獄之路的罪孽。墮入惡道,從子宮到子宮,從黑暗到黑暗,這樣的比丘死後 必定走向痛苦。這種人執著家庭、有罪惡的欲望、罪惡的思想、罪惡的品行。 毀滅的原因︰是不守戒律 一︰懶惰浮躁︰ 生性嗜睡,萎靡不振,懈怠懶惰,好發脾氣 喜歡聚會, 二︰貪︰ 暴躁,貪婪,心術不正, 妒忌,詭詐,無恥妄為, 懷有怒氣與敵意,邪惡狡詐, 滿嘴不實之辭,見解錯誤,弄虛作假,執迷不悟, 貪圖小利,偷財逃債,據為己有,圖財害人,提供偽證, 不贍年邁父母,用言語傷害或激怒父母、兄弟、姐妹和岳母, 到了別人家里,享用各種美味,而別人來到他家,卻不肯款待, 獨自享用財產金子食物的好處 做了壞事,一心希望別人沒有發覺,行動鬼鬼祟祟, 避開愛欲,猶如不踩蛇頭,這樣的有識之士克服世上的這種執著。 這些脆弱的東西擺布他,危險折磨他,痛苦追隨他,猶如河水涌入漏船。 沒有貪欲,不做自己譴責的事,不受所見所聞污染。 應該徹底理解名想,拔出利箭,努力游蕩,不貪戀這世和彼世。 三︰淫︰ 親近惡人,不親近善人。他熱衷惡行,對嗜酒和揮霍的女人或男人推崇備至, 沉湎于女色,愛喝酒,好賭博,將一切所得揮霍一空, 不滿意自己的妻子,與妓女廝混,與他人的妻子廝混, 青春己逝,還將乳房如同町婆羅果的女子帶回家;出于對她的猜忌而不能安睡, 出沒在親戚或朋友的妻子中,或強逼,或引誘, 理由是 沉緬淫欲的人忘卻教誨,以錯誤的方式生活,這是他身上的卑劣性。 猶如一輛失控的車子。原先享有的榮譽和名聲喪失殆盡; 四︰傲慢︰ 驕傲是失敗之母, 平靜沉著,不稱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驕傲, 以出身財富家族自傲,看不起自己的親友, 出生在剎帝利家族,財產微薄,野心很大,渴求在這世上取得王國, 在這世上,傷害各種生物,毫不憐憫眾生,圍攻侵害鄉村和城鎮,以壓迫者聞名, 他們品行惡劣,負債累累,造謠誹謗,弄虛作假,無禮,貪婪, 對眾生肆無忌憚,取人之物卻又傷人之身,邪惡,殘忍,粗暴,充滿殺機,經常作惡, 用謊言欺騙並用言語羞辱婆羅門,沙門或其他行乞者,不予施舍, 別人請教有益之事,他教唆無益之事,說話遮遮掩掩, 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惡,因此,他們死後走向黑暗,頭朝下附入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