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攝路分別品


  <1>心生起綱要,已如前略說。
    依地人差別,前後所決定,(注2)
    我將再簡述:在結生(注3)轉起。
    心生之過程。此乃攝轉起(注4)。

    一、六種六法
  <2>在攝路中(注5),當知有六種六法:即六所依、六門、六所緣、六識、六路、六種境轉
起。
  但於離路(注6)(的心),只有三種境轉起,即業、業相、趣相
  此中:(六)所依、(六)門、(六)所緣,即如前(第三品)中所說。
  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路:(心的過程)依門的區別,即眼門路、耳門路、鼻門路、舌門路、身門路、意門路;
或者依識的區別,各為眼識路、耳識路、鼻識路、舌識路、身識路、意識路。依門的過程及依心
(識)的過程當這樣使其調合。

  <3> 於五門(眼、耳、鼻、舌、身),有極大、大、小、極小(的所緣境);於意門則有
明瞭不明瞭(的所緣境)。如是當知有六種境轉起(現前)。

      二、通過五門的心識過程


  (心識的活動過程)怎麼樣?以生、住、滅(注7)的三剎那名為一心剎那。如是有十七心剎
那為色法(生滅的)壽命。經過一心剎那或多心剎那(到達)住位之時,而五所緣來現於五根門。
因此,如果那色所緣是經過一剎那來現於眼前的,則從此以後有分心波動二次,遮斷了(注8)有
分之流,轉向(喚起注意)那色所緣而有五門轉向心(的一次)生滅。此後無間,便生起見色的
眼識、領受(所緣)的領受心、推度的推度心、確定的確定心,如其次第(各有一次)生滅。此
後在欲界二十九速行心(注9)中的任何一心,獲得(生起之)緣便波動七次,隨於速行之後而有
二(剎那)彼所緣異熟心適宜地轉起。從此以後便墮入有分。
  至此有十四(剎那)路心的生起,二(剎那)有分的波動,以及前面經過的一心剎那,(那
色法)便具足十七心剎那。此後(那個所緣境便)消滅了。那樣(經過十七剎那相續的)所緣名
為極大的境。
  (如果)來現的所緣不可能延至彼所緣的生起,是名大境。這就是說在速行終了便墮入有分,
沒有彼所緣的生起。
  (如果)來現的所緣不可能延至速行(心)的生起,是名小境。這就是說連速行(心)也不
生起,僅僅有二或三次的確定(心)轉起,此後便墮入有分。
  (如果)來現的所緣不可能延至確定(心)的生起便臨近於滅的,則名為極小境。這就是說
僅僅是有分波動而無路心的生起。
  在眼門如是,在耳門等也是一樣。當知於一切五門有四種時分即: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
確定時分、空時分(注10)。如是次第為四種所緣境的轉起(注11)。

  <4>路心唯七種(注12),心生有十四(注13),
    如是依五門,詳說五十四(注14)。

  這是五門路的轉起法。


      三、通過欲界意門的心識過程


   <5>其次於意門中,如果是明瞭的所緣境來現,從此在(二剎那)有分波動、(一剎那
的)意門轉向(心)、(七剎那的)速行(心)之末(後),轉起(二剎那的)彼所緣異熟(心
),此後便墮入有分。
  如果在不明瞭的所緣,則於速行心之後,便墮入有分,沒有
彼所緣的生起。

  <6>路心唯三種(注15),心生說為十(注16)。
    若再詳分釋,欲界四十一(注17)。

  這是小(欲界)速行時分(的轉起法)。


    四、上二界及出世間的禪心過程


  <7>其次於安止(根本定)速行時分,(所緣)是沒有明瞭不明瞭的區別,也沒有彼所緣
(心)的生起。此處即在八個智相應(注18)欲界速行(心)中的任何一個生起四次或三次,次第
的名為遍作、近行、隨順和種姓(心)。它們滅了以後,依適當的(行道),即在第四或第五
(注19)(速行剎那)引發那二十六個大界(上二界)、出世間速行心(注20)中任何一個速行心入
安止路。此後在安止速行之末便墮入有分(注21)。
  這埵p果在喜俱(欲界)速行心之後,則安止(定)也是喜俱(心)。若在捨俱(欲界)速
行之後,則安止定也是捨俱(心)。此中如果是在(欲界)善速行之後(非阿羅漢的),(則安
止定)也是善速行心,以及決定是下面的三界(心)。如果是在(欲界)唯作(阿羅漢的)速行
(心)之後,(則安止定)也是唯作速行心,以及(決定是)阿羅漢果(心)。


  <8>樂善三十二(注22),捨善生十二(注23),
    樂唯作有八(注24),捨唯作生六(注25),
    凡夫與有學,從欲善三因(注26),
    離欲者安止,三因欲唯作(注27)

  這是(六門中的)意門路心的轉起法。

      五、彼所緣的決定

  <9>於(六門的)一切處,對於不可意的所緣(逆境),那是不善異熟(注28)的(前)五
識、領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緣(心的生起)。對於可意的(所緣──順境),則唯是善
異熟的(前五識、領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緣心)。如果極可意的(所)則唯喜俱的推度(心)
和彼所緣(心)。此(彼所緣)中,如果是在(阿羅漢的)喜俱唯作速行(心)之末,則唯是喜
俱彼所緣(心生起)。如果在捨俱的唯作速行(心)之末,則唯是捨俱(彼所緣心)。但於憂俱
速行(心)之末,則彼所緣及有分(注29)也必是捨俱。是故若以喜俱(心)結生者(注30),則在
憂俱速行之末不生彼所緣心。此時便對於任何過去已熟練的小(欲界)所緣,生起捨俱推度心。
諸阿闍黎說:在那(推度心)之後,便墮入有分。他們(諸阿闍黎)並且主張(1)僅在欲界速
行(心)之末、(2)欲界的有情、(3)欲界諸所緣法,才有彼所緣心。

  <10>在欲界速行,有情及所緣,
    於明瞭極大,說有彼所緣。

  這是(路心轉起中)彼所緣的決定。


      六、速行的決定


  <11>在速行之中:於小(欲界)的速行路中,欲界速行(心)速行(跳動)七次或六次。
如果在命終或發暈等的時候而轉起昏弱的(速行心)則唯速行(跳動)五次。他們(諸義疏師)
也說:當世尊(示現)雙神變(注31)等的時候,(他那)迅速轉起的觀察(速行)心,只有四至
五剎那、但在初學者第一次修習(安止定的速行)不論是上二界速行心的神通速行心都只速行(
跳動)一次便墮入有分。
  四(聖)道(速行心)的生起,(各)有一心剎那。從此以後有二三(剎那)的果心依次生
起,然後墮入有分(注32)。在入滅盡定的時候,第四無色的速行(心)速行(跳動)了二次之後
便證得滅盡定。在從滅盡定出定的時候,獲得一次阿那含果心或阿羅漢果心的生滅之後,便墮入
有分(注33)。
  如是,於一切處的三摩缽底(注34)(等至)路(過程)中,不象在有分之流那樣有一定不變
的路。然而亦可有多數的(速行)。

  <12>欲界速行七,道神通各一,
    其餘諸速行,多數亦可得。

  這是(路心轉起中)速行的決定。


      七、路心依人的區別


  <13>二因者及無因者(注35),不得唯作速行(心)和安止速行(心)。他們縱生於善趣
亦不得智相應異熟心。如果(無因者)生於惡趣,則智不相應大異熟心亦不能得。
  在三因者:(1)漏盡者不得善與不善速行(心)。(2)有學與凡夫不得唯作速行(心)。
(3)有學不得惡見相應(心)及疑俱速行(心)(注36)。(4)阿那含人不得瞋恚速行(心)
(注37)。(5)出世間速行心只適合聖者得以相應生起。

  <14>無學四十四(注38),有學五十六(注39)。
    餘者心生起,說有五十四(注40)。

  這是(路心轉起中)依人的區別。

      八、諸地路心的區別


  <15>於欲界地,一切(八十)路心(注41)都得相應生起。
    於色界地,除去瞋恚速行及彼所緣(得六十四心)(注42)。
    於無色界地,除去初道(心)、色界(心)、笑(心)及下無色界心。
    於一切處,如果缺乏某些淨(根)之人,則不得經過那些(根)門的路心。無想有情則
沒有一切心轉起。

  <16>八十路心在欲界,色界相應六十四,
    無色界中之路心,可得生起四十二(注43)。

  這是諸地(路心生起)的區別。

  <17>如是(經過)六門而心轉起,隨其發生,墮入有分(注44),直至壽存、不斷地活動。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路分別品第四竟。


      〔注  釋〕

  1. 對於此頌,各種譯本都有些出入。本譯者依據前後文的意思作此意譯。全頌的大意是這
樣的:在前一品,已經根據受、因等簡略地討論了心與心所法的生起。現在我將依照地和人的差
別以及依在前和在後所決定再進一步簡單地敘述在結生與轉起的兩種心識活動過程。在本品是說
在轉起的心識活動過程綱要。關於在結生的心識活動過程,將在下一品說。
  2. 頌中“前後所決定”一句,即“在前和在後所決定”的意思;在巴利文注釋是這樣解釋
的:“此心是在某些心識作用之後生起及某些心識作用是在此心之後生起”。
  3. “結生”,是指新生命在懷胎剎那發生最初的心識活動過程。
  4. “轉起”,是指我們在整個生活期間所發生的一切心識活動過程。
  5. 攝路──是指由五門轉向或意門轉向所起的心的程序或一系列的心生起的路線(過程)。
  6. 離路──是指路心以外的結生、有分、死的潛在意識作用。因為它們是不經過認識的順
序的,所以叫離路。
  7. 滅(Bhaga)底本(Bhavamga)誤。
  8. 這個字的原文有遮斷、中斷、切斷、阻止、妨礙等意思。
  9. 欲界二十九速行心:即十二不善心、八欲界善心、一個笑心、八欲界有因唯作心。
  10. 時分(Vra),這個字的原文有時、時分、時期、時機、機會等意思。英譯本也有把
它譯作“等級”的。這堛熒N思是說:現於五門的對象經過的認識過程分為四級。“彼所緣時分”
,是說這個過程到達彼所緣為止。餘者亦然。“空時分”,是說它根本沒有路心(過程)生起,
只是有分波動二次。
  11. 四種時分的四種緣境:即彼所緣時分的極大境,速行時分的大境,確定時分的小境,空
時分的極小境。
  12. 七種路心:(一)五門轉向心,(二)五識,(三)領受心,(四)推度心,(五)確
定心,(六)速行心,(七)彼所緣心。
  13. 十四:即本品中的十四心剎那(五門轉向心、五識之一、領受心一、推度心一、確定心
一、速行心七、彼所緣心二)。
  14. 五十四:即全部欲界五十四心。
  15. 路心唯三種:(一)意門轉向心,(二)速行心,(三)彼所緣心。
  16. 心生說為十:是說此心生起要經過十剎那,即意門轉向心一剎那、速行心七剎那、彼所
緣心二剎那。
  17. 四十一:即欲界的五十四心除去十三心(兩種前五識十個、五門轉向心一個、領受心兩
個。這十三心不能在意門中轉起)。
  18. 八個智相應心:即欲界善心中的四個智相應心及欲界有因唯作心中的四個智相應心。
  19. 在第四或第五:這堳安止心生起有速通達和遲通達兩種,速通達者,即在欲界速行三
次生滅之後,在第四剎那生起安止心。遲通達者則在第五剎那生起安止心。
  20. 二十六個速行是:色界善心五個、唯作心五個、無色界善心四個、唯作心四個、出世間
心八個,共二十六個。
  21. 關於在禪定的心識過程,參考 Visuddhi-magga 137 頁以下。
  22. 樂善三十二:即從樂俱善速行心生起三十二安止心。這堛獐硉翩A指喜俱三因(無貪、
無瞋、無癡)善心,即欲界八善心中的第一和第二心。三十二喜俱安止心,即色界初、二、三、
四禪的四個樂俱善心,出世間道心十六個(四道乘四禪等於十六),果心十二個(除阿羅漢,初、
二、三果乘四禪等於十二),共三十二心。
  23. 捨善生十二:即從三因捨俱善速行心(八欲界善心中的第五、第六心)生起十二安止心
(即色界第五禪善心一個、無色界善心四個、出世間除阿羅漢果心的其餘七個第五禪心)。
  24. 樂唯作有八:即從三因喜俱欲界唯作心(欲界八唯作心中的第一第二心)生起八個安止
心(八個喜俱唯作安止心:即色界初、二、三、四禪唯作心四個),出世間阿羅漢果的下四禪四
個)。
  25. 捨唯作生六:即從三因捨俱欲界唯作心(八大唯作心中的第五第六心)生起六個安止心
(色界第五禪唯作一個、無色界唯作四個、出世間阿羅漢果心一個)。
  26. 從欲界善三因心生起凡夫及有學的安止。即凡夫及有學,從欲界八善心中的第一喜俱智
相應無行及第二喜俱智相應有行二善速行心生起三十二個喜俱安止心。並從第五捨俱智相應無行
及第六捨俱智相應有行二善速行心生起十二個捨俱安止心。
  27. 從欲界唯作三因心生起離欲者(阿羅漢)的安止。即阿羅漢從欲界八大唯作心中的第一
喜俱智相應無行及第二喜俱智相應有行二唯作速行心生起八個喜俱安止心,並從第五捨俱智相應
無行及第六捨俱智相應有行二唯作速行心生起六個捨俱安止心。
  28. 不善異熟:即由過去不善業所感的果。
  29. 有分(Bhavagni):這堛漲酗嶼O指多數,平常用單數的有分有二種:一是諸心識
剎那相續的有分,二是十九種有分(作用)心。這堿O表示偶然的有分心( gantuka-bhavag
a),與根本有分(Mula-bhava?ga)相反。
  30. 以喜俱心結生者,則人在入胎時,若以喜俱心來結生,則此人生性為樂觀者,自然常常
快樂,不待鼓勵。
  31. 雙神變,參考Visuddhi-magga 393頁。(華宇版,中冊255∼257頁)
  32. 四道的速行心,參考 Visuddhi-magga 675頁。(華宇版,下冊395頁)
  33. 關於此等法說,參考 Visuddhi-magga 137∼139頁。(華宇版,上冊216∼217頁)
  34. 於一切三摩缽底:即五種禪及四道之果。
  35. 二因者及無因者:二因者具有無貪、無瞋的善因,沒有無癡的善因;無因者則根本沒有
善因,所以他們不可能獲得禪或阿羅漢,也不得唯作速行和安止速行。為什麼生於善趣亦不得智
相應異熟心?因為他們具有癡根沒有智相應善心。
  36. 因為他們已斷除身見與疑見二種煩惱。
  37. 因為阿那含斷除瞋恚煩惱。
  38. 無學四十四:阿羅漢只有四十四心。有四十五心不能生起,即不善心十二、欲界善心八、
色界善心五、無色界善心四、道心四、上二界異熟心九、前三果心三,合計四十五心。89-
45=44 。
  39. 有學五十六:有學人有三十三心不能生起,即唯作速行十八(笑心一、欲界有因唯作心
八、上二界唯作心九)、邪見相應不善心四、疑俱不善心一、阿羅漢果心一、上二界異熟心九,
合計三十三。89-33=56。
  40. 餘者五十四:餘者是指凡夫而言,有三十五心不能生起,即唯作速行心十八、出世間心
八、上二界異熟九,共三十五心。89-35=54。
  41. 八十路心:即八十九心中除去色界異熟心五個及無色界異熟心四個。
  42. 六十四心:即八十路心減去十六心等於六十四心。十八心是瞋恚速行心兩個、彼所緣(
即大異熟心或者說欲界有因善異熟心)八個、鼻識、舌識、身識六個。
  43. 四十二心:八十路心減三十八等於四十二。即不善心十(除瞋恚心二)、意門轉向心一、
欲界淨心十六(八個善心、八個唯作速行心)、無色界心八、出世間心七(除阿羅漢果心一),
合計四十二心。三十八心是大異熟心八個、瞋恚心二個、前五識十個、色異善心、唯作心十個、
笑心一個、五門轉向心一個、領受心兩個、推度心三個、初道心一個,共計三十八心。
  44. 底本 Bhavagantarit直譯為有分渡,文意不明確。應該是落入有分(Bhavag
antarita=bhavaga-antarit)。


※※※本 Htmled 版權屬十方法界,歡迎複製流傳;※※※
※※※法義尊貴,請勿商品化流通!※※※


  • 回到上一頁(論文目錄)

  • 回到南傳法句經。

  • 回到府城佛教網
  •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