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妙雲基金會蒐集提供


□ 第三章 四執取

 -.-.-.-.-.-.-.-.-.-.-.-.-.-.-.-.-.-.-.-.-.-.-.-.-.-.-.-.-.-.-.-.-.-.-.-.-

          佛教的宗旨是要解除痛苦。要解除痛苦就不應有四種執取:
          欲取、見取、戒禁取、及我語取。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我前天已講解過:佛教是為了「明瞭『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
  序」,以及瞭解萬物「什麼是什麼」的真相,也講解到一切事物原來是無常、
  苦、無我,是沒有自我的。為了更能方便瞭解其內容,我們必須指出一切事物
  皆不值得以欲望習性去執著,因為這種行動就是苦,或說它是產生苦的方法。
  佛教只立下一個重點,即解決內心的苦,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醒自己,此一志向
  比起一般的道德更為高尚、深入。
  
      為了能更了解苦,我們把它分成幾個次第來做個比較,看出苦是有層次的
  分別,那最後的一層就必須依靠醒覺或高超的智慧才能熄滅它。為了更容易指
  出苦,我們拿疾病當作比喻,這些疾病可以完全的分為三種類:即是「身病」
  ,也就是一般我們所看到的身體的疾病。稍微嚴重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叫做「
  心病」,在這裡讓我們來思考一下,有什麼比心病更為嚴重?假如能明白這個
  題目是非常好的。現在依據佛法或宗教哲理,也有使用另一個有關疾病的名詞
  ,我們以前已將它歸入精神方面的問題,我自己也不知道要用什麼名詞好。身
  體方面的疾病為 PHYSICAL DISEASE;心理疾病為 MENTAL DISEASE,最後的一
  種疾病稱為 SPIRITUAL DISEASE「精神疾病」。依照常理來說,大多數人都認
  為這是妖魔鬼怪在作崇,或是有什麼關於這方面的東西。但是事實上,SPIRITUAL
  不是那鬼怪的疾病,實際上它是由於被煩惱欲望燃燒而成的疾病。如果要指出
  這疾病的真相,那就是一個遭受到煩惱欲望所折磨的意識,但是這一種疾病出
  現在意識或精神中,純粹符合於精神意識這名詞,比心理的疾病更難解。因為
  MENTAL 和 PHYSICAL 較有關係,即是心病、身病。但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則更
  為深奧,雖沒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但是假如還有無明欲望和執取存在的話
  ,那也還有 SPIRITUAL 精神的病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病。無明就是不知曉,
  欲望即是想要的感覺,執取就是內心緊握不放。這些都是使我們陷入精神病患
  的因緣工具,比起心理的病痛更為嚴重。
  
      心理和精神這些名詞是混淆不清的,所以別對文字太過於執取不放。希望
  能真正的掌握著它所生起的種種表現狀態。如果身體有病到普通醫院去治療;
  如果是心理的病那就到專科「心理」醫院尋求協助;假如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那就必須直接到「佛陀醫院」治療。如果我們已能明白每一個人都有這三種病
  ,那我們將能立刻更加的了解佛教的重要性和利益。它能超越道德的性質,可
  以解決精神疾病的問題,但必須依靠較深入的佛法,因為它能真正熄滅欲望煩
  惱,也是真正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這將會使我們對佛教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是為了「明瞭『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
  序」,進而產生正確地明瞭「什麼是什麼」的知識。如果有正確的知識,最低
  限度也能明瞭萬物是無常、苦、無我的,執取為「我」和「我所有」的疾病就
  是苦;甚至沈迷、愛恨著「我」也是苦。我們所指的苦,或所承受的壓力,就
  是精神的疾病,是有色、無色眾生所共患的疾病。
  
      這裡又產生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以什麼方法,才能將自己從無常、苦
  、無我的萬物或因緣和合物中擺脫出來?答案是我們必須繼續學習「什麼是我
  們貪愛和執取的原因?」,我們必須要探究所迷執的世間物-無常、苦、無我
  。如果我們對執取的根源有所明白,才有能力斷除執著。因此我們必須直接對
  它有所明瞭,才有能力從迷執中脫離出來,或從一切事物—無常、苦、無我中
  解脫出來。
  
      此外,我認為學習並明白那染著根源的煩惱,即所謂的執取,將會幫助我
  們清楚又容易地明白佛教。因此請各位同學特別留意這「執取」,尤其希望各
  位去學習,直到你們了解每人所存有的執著真相,不論是你本身或那些你們正
  要幫忙的人,盼望大家都能脫離煩惱之苦。
  
      在佛教中,這執取的污染心即是對所有事物執著、染取,巴利文叫做
  UBADAN。如果依據文字翻譯即為進執取、執持不放等,執取即是全力以赴地緊
  握不放。
  
      執取可區分為四種類:第一種稱為「欲取」,即是對所愛戀的事物執取;
  第二稱稱為「見取」,執著於自己的見解、觀念;第三種叫做「戒禁取」,對
  自己以前所擁有的戒條和行為方法迷信地執著不放;最後一種的執取稱為「我
  語取」,即是執著「是我」、「有我」。
  

● 「欲取」──執取於色、聲、香、味、觸、法

     「欲取」(Kammupadana) 即對情欲的執著,是我們一般人所能了解的第一
  件事-對於貪愛、滿意的東西追求、糾纏,包括色、聲、香、味、觸中的任何
  一種。「色塵」就是對於那眼睛看到而滿意貪愛的形體;「聲塵」意思是那牽
  連著心的悅耳的聲音;「香塵」就是那香噴噴的氣息;「味塵」即是那美味可
  口的味道;「觸塵」即是身體的接觸。這五種心境所在處,是可以依照一般人
  所了解的,隨著自然的天性而感覺到津津有味或者好過癮的事情。但是依據佛
  教的理論將擴展到六種,那就是多加一個「法塵」,意思是出現在內心中情欲
  的感受,是過去、現在、未來牽連到的內心或外在的事情。無論是真實的或幻
  想的,當心識去感觸時,就會生起那津津有味、好過癮的感受。嬰兒出生第一
  次接觸到這六種外塵,便對這外塵生起「執取」。這執取就逐漸擴展直到現在
  。對於這滿意、愛戀的事物,有著頑固的執取,只有超越凡人的能力才能拔除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識並且正確地對待事物,這是一項重要問題,不
  然的話,這些對於情欲的染執,將會為世間帶來災害。希望我們能去審查那些
  被害的人,很自然地我們會看出他們被破壞主要的原因,是對於任何一種的情
  慾有所執取。如前面說過的,情欲在巴利文的含義比泰文的含義範圍更廣,泰
  文只是局限於異性之間的感觸罷了!
  
      甚至連現今的哲學家 SIGMAND FREUD 都承認「這世上的人類,所做的任
  何事,純粹都是以這所謂的性欲為其主因」這個原理。如果觀察世上所有的生
  物便能看出這個題目事實上是最正確的真理,因為我們人類之所以會互相親愛
  、瞋恨、厭惡、妒忌、廝殺,甚至自殺也好,都必須在情欲的作用之下才能產
  生。不論是瞋恨或厭惡,都是因希望從另一方得到某種利益而發生間接或直接
  的衝突而引起的,越是深思就越能看出這真相。如果我們探尋下去,將會發現
  人類必須忙忙碌碌地做各種工作,在心靈深處隱藏著這貪愛,它是想要得到任
  何一種東西的根源。我們學習各種學識,以便有一份好的職業,工作上有了成
  就以後,就去追求那五塵「色、聲、香、味、觸」的享受,希望我們能深入的
  去思考,到底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的!?甚至布施行善也是為了上天堂,原
  因也就是要求得任何一種情欲的「利益」。因此我才會把它安置在「世間」,
  別牽連到出世間,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瓜葛,比如出家精進地斷除煩惱,就不是
  以情欲為主因。除此之外,有些人出家是為了世間或他界的任何一種情欲,這
  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佛教。我們來談談間接的原因:因為這控制、蹂躝著世間
  的情欲令人深感厭惡、怖畏,為了找出那超越情慾的道路,我們才出家修持梵
  行。也可以這麼說:這種的出家,其主因間接也是來自情欲。但是總而言之,
  生物、人類和世間萬物的混亂不安,其中的主因都是來自情欲。
  
      為什麼情欲有這麼強烈的力量?因為它是來自「欲取」,即是對情欲本身
  有著很牢固的執取,佛陀才說這是一個直接與世界有關的先決條件。「這個世
  界將會持續轉變、破壞、毀滅或是其他任何一種情形都一樣,主要的原因,必
  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來自欲取。」我們應該審察思考看清自己,到底有些什麼
  樣的欲取呢?它什麼時候存有的?它是何其堅固?實際上,我們的性格是否能
  超越它,並放棄它呢?假如我們不依靠佛陀明覺的智慧,那又怎樣放棄執取呢
  ?這所謂的欲取是那麼茫然無頭緒,它必須要以高層次的佛法來學習修行,才
  可放棄和斷除,不是靠普通的道德層次所能做到的。如果依照著世間上的常理
  ,欲取卻相反地有著極大的利益;所謂的利益,就是欲取能使我們愛護家庭,
  很勤奮地尋找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這完全是由於執取的原故。如果以世間
  好的眼光來看,那可算是一種使我們人類進步、勤奮的力量;假如以「法」的
  眼光來看,另外能感受到在隱密之處所承受到的苦的折磨。因此,從佛法方面
  來講,我們必須要控制欲取,甚至到最後必須把它放棄並熄滅掉。至於我們能
  捨掉嗎?我們是否已決定要把它拋掉了?這是另外一件事。只是希望能徹底了
  解這第一個欲取,是佛教所立志要克服,並且最後把它捨掉的事情。
  

● 「見取」──執著於觀念、見解、或信念

      「見取」(Ditthupadana) 是對見解的執著,即是對觀念、見解、主觀想
  像的執著,是為第二種執取,也是我們可覺察到而又不難明白的事情。當我們
  一出世,就自然的必須要接受教育,從而產生了所謂的「見解」,即是我們的
  思想觀念,這是每個人所必須執取的主觀見解,而不肯輕易向人低頭,把它稱
  為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天性也不為過。這種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是在自然之下所
  形成的。正因為它是自然的事,所以我們不能批評也不能制止它。但是如果我
  們好好去觀察,將可看出它的嚴重性、危害性不少於欲取。若我們執著自己任
  何一種舊有的見解,那就算是一個絕對固執的人,必須招受到毀滅。如果我們
  還是執取著觀念,那就必須設法糾正,使自己越來越正確高尚起來,讓邪見轉
  變為正見,且不斷的提升,最終到達那究竟的正見,那就可以了解前天所講述
  的四聖諦法。
  
      見解為執著的根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風俗習慣、文化
  ,而宗教的教育影響更大。談到這些之後,就更能瞭解我們所執著的那些自認
  為是最正確或最好的觀念。見解的執著大多是來自那公認為最好的風俗習慣、
  文化或宗教教理。至於那些自己所強烈執著的,也比不上那逐漸受宗教教理、
  風俗習慣等薰陶所累積下來的見解。還有另一個更重要且不容忽視的要點,那
  就是煩惱和不覺悟,會帶來各種各樣不正確的見解。當有了這不覺悟、無明,
  我們就會隨著基本煩惱的推動力去判斷或瞭解,而認為這是值得貪愛的、執取
  的、是永恆不變的、是欲樂的、有個實在不變的「自我」,來取代原本是污穢
  的、虛幻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諸行等。不論是什麼,若是自己所明白、
  所認識的,他都認為是正確的,雖有時知道那是錯的,但是為了要維護自己的
  見解,而明知故犯,不肯認錯,是謂不認錯的人。這種固執己見或愛面子的心
  態,可說是我們人類最大的障礙,最大的敵人,它使我們沒有能力逐漸糾正自
  己,改變見解,或對某一種宗教教理產生信念,逐漸使自己好起來。這種問題
  一定出現在那些信仰低級宗教教理,或其它教理的人身上。雖然自己已看出它
  是低級的,但還不能改變它,因為他認為這是父母親及祖先們所信仰而延續下
  來的,不必有任何理由來改變自己,只是把它當做一種信仰罷了。因此,可以
  這麼說:執著不正確的見解是一件危險、嚴重且不容忽視的事,必須要精進、
  努力地使它逐漸鬆弛淡薄下來,直到完全地脫離。


● 「戒禁取」──沒有正見不瞭解其真正的目標、不去思惟的行持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是第三種的執取,其意是執著從遠古一直
  流傳下來而沒有理由的行持,或對所喜愛的那神奇靈驗、具有無比神通力的行
  持執取。認為那是不可改變的事情,同時也不願改變、放棄。事實上,泰國人
  所持的戒禁取也不比外國人少,有著各種各類的神奇靈物、神秘儀式和經咒。
  比如有人醒後拿水來念經作法洗臉;要排泄時就念各種各樣的咒語,頭轉向這
  個方向又轉向那個方向,要用餐或要睡覺時,也必須念各式各樣的咒語;有的
  相信鬼神、靈術、神奇動物等。其實那是古人的習慣,但是現在仍有這樣執取
  的人,尤其是那風俗習慣和宗教教理方面的事情更為嚴重。
  
      戒禁取主要是指出那些不可理喻,沒有理由的行持方式,也不必思考任何
  理由、不需任何解釋。人們只是依據自己所曾相信的語言文字,而執著地去奉
  行,不願意去改變它。甚至佛教中優婆塞、優婆夷還會對某種事物執取,僧人
  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外道,信奉梵神、天神及神奇靈物的人,有更多此類的
  信仰,而佛教徒中此類人也不少。這是當一個人在行持任何戒條或法則時,不
  瞭解其目標,也不去思考原因是什麼,只是認為應當去實行那被稱為靈驗的事
  物之後,必定可獲得良好的果報;因此這些人持戒或修法都只是仿效古人所流
  傳下來的語言文字,並沒有直接深入瞭解事物的真相,只是習慣性地盲目跟從
  ,這頑固的執取是一種很難改變的執取。因此若要從這個教理改變信仰其它教
  理,或從一種宗改變信仰另一種宗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執取了幾天、幾
  年、幾十年來所行持的戒條,將會牢固到難以改變;這就稱為對於所流傳下來
  的迷信錯誤行持的執取。這和前面的對於見解或錯誤見解的執著是有所不同的
  ,這裡所指的是對行持或心外求法的執著。
  
      甚至已經正在修習止觀的人,如果仍不知曉其前因後果和真正的修行目標
  去實行,這種修持也還只是屬於「戒禁取」的範圍。此時「止定」、「內觀」
  這兩種行持法,從外表看來是相似的,都是以戒禁取的推動力來行持,是一種
  愚痴迷信的修行。因為只是牢固於所執取的那神奇感應,連一點懷疑也沒有。
  即使我們受持五戒、八戒、十戒或什麼戒也好,只要有受戒之後能得到神奇感
  應、超能力等的見解,這由於迷信執著的動機而受持的戒,即演變成戒禁取,
  根本不必是異教徒或外道的各種奇異的行持。在正確的佛教修行法則中,勢必
  從開始的見解就必須是正確的,用有道理的實踐方法去熄滅煩惱的果報都能稱
  心滿意,也即是說自始至終都是正確的,這樣的修持方法才不會因有頑固的執
  取而越修越離軌道。
  
      還有一件我們應該去看清的事是:我們人類都頑固地執取某一種宗教的行
  持認為這是超越一切因果所能證明的。我堅決地指出,它早已使我們不自覺地
  陷入戒禁取的圈套,不論古人或今人都有這種毛病。希望各位能思考審察目前
  我們所相信的,正喜愛著的、所採取的任何一種修行,是否頑固執取到稍微被
  動一下都不可以,這是每一個人都存有的問題,所不同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對
  象罷了。原因是我們迷失於這事物中,才使我們對錯誤執著,固執不敵,這是
  使我們的心識不能逐漸高尚起來的主因。心依然被第三種執取—「戒禁取」所
  蒙蔽而暗淡無光。
  

● 「我語取」──內心有一個「自我」的感覺,也是一種本能

      「我語取」(Attavadupadana) 是最後一個執取,譯為語言上認為有個「
  自我」的執取;世尊運用「語言的執著」這個名詞,意即是語言上說有一個「
  我」。事實上這不是口頭上的語言,它是屬於內心的執著。如果要用語言,那
  就是心裡的語言即是內心在說「是我」。執取認為是「自我」,這是極重要的
  事,也是極為奧秘的;廣義的來說,它也可以是一種本能 (天性) ,這是每一
  種有情眾生所固有的感覺,它必然是無時無刻都感覺到「我就是我」或「我們
  就是我們自己」,這種感覺是有情眾生最根本層次的本能,也是成為其他本能
  的根源。所謂其它本能包括尋找食物的本能、享用食物以便發育成長起來的本
  能、因危險而搏鬥或逃避的本能、此外還有為了不絕種而繁殖的本能,以及其
  他種種的本能。但所有一切的本能,都必須依靠這感覺是「我」的本能上。它
  必須先「有我」或「執取是我」,然後他才不想死,就得尋找食物來滋養身體
  ,就得搏鬥,以便能逃生脫死,生存下去;或者不要招受絕種的危機,就得繁
  殖,無論是那一種本能,都必須依靠這執取「自我」的感覺為根基,這執取「
  自我」的感覺便牢牢牽制著每一個有情眾生,否則他將不能活下去。希望各位
  能明白這一簡短的句子:「若無執取『自我』的感覺,他將不能擁有這個生命
  。」即是它將不會找尋食物、他將不會躲避險境、他將不會繁殖,生存至今;
  也即是說存有著這執取「自我的本能」為根源,同時這本能也是「苦的根源」
  。一切皆是苦,它本身即是苦,所造出來的全是苦果。當他在尋找食物、搏鬥
  、繁殖等時,這一切都將依靠著欲望煩惱的貪求,因此佛陀才這樣的宣稱它是
  一切「苦的根源」。在巴利文經典中曾對此要點有這樣扼要的記載:「任何東
  西一旦被執取,它本身就是苦,或是苦的根源。」或「身和心一旦被執取即是
  苦的本質」。「執取」是生命誕生的根源,是苦生起的根源。兩著同時出現,
  也可比喻為「生命是苦,苦是生命」。這是佛陀所要表達的意思,也的確是萬
  物的真相,是一件我們必須要好好學習和研究的真理。
  
      在佛教裡還有比這更為強烈的論調,有這樣的比喻「那些想要脫離苦的,
  就先得殺父殺母」。這裡所謂的殺父殺母是指殺死「執取」和「無明」,它是
  欲望和執著的根源;也即是假如能熄滅無明、執取,苦也就熄滅了。將生命的
  苦悉數滅盡,即是不再繼續那生老病死的流轉,再也沒有那因緣的組合而生起
  「新的有」、「新的生」了,此生立刻成為最後一生。能知曉生命或苦的根源
  -這是最深奧和最值得深入明瞭的知識,因為它能使我們徹底地熄滅一切苦惱
  。我們要誇耀的說:這個教理,只出現在佛教的專題內容中。一切證據顯示,
  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宗教都不曾發現這個教理。因此我再次說:這個題目是佛教
  的重要內容,希望各位同學能特別用心學習、思考這其中所論及的。
  
      有關對治執取的修行,若要獲得最大的利益,就得對執取有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最後的「我語取」,如前所述,生命與生俱來不須教導的那生存本能
  ,稱為一切生命的根源。所有剛離母胎的嬰兒或小動物,就已具足這本能 (天
  性) ,如小貓,當我們靠近它時,就會發出那嘶嘶的恐嚇聲,那是出於自衛和
  搏鬥的本能;其他那懂得想要食物,懂得找尋食物充飢,或懂得偏袒自己而去
  做任何事的本能,也都是一樣的。比這更為強烈的我語取,它強烈到超越一切
  理智的感覺,已不再需要依據任何理由,而只依著心裡的感受去行事。打個比
  方:小孩蹣跚地走著,一不小心額頭撞到門,痛得大哭,母親就以拍打門做為
  消除瞋恨的方法,小孩隨即破涕為笑。直到成年了還仍然會對那沒有生命、沒
  有意識的東西憎恨,而摔東西,認為它不合自己的意願,或認為這個東西有意
  來阻礙自己等等。希望各位能回想一下,是不是有時候仍以瞋心去踢或敲打那
  沒有生命意識的物體,甚至對那些正在擺動的鐘錶儀器,也會不經心的對它產
  生一種錯覺,認為它是有生命意識的?
  
      因為有執取的原故,而對所有的事物產生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有個固定
  不變的「自我」,這個執取牢固的附著在每一個人的心識中。因此,我們就很
  難甚至沒有能力預防或抑制這執取所表現出來的影響力,它很自然地影響我們
  的一切行為。我們只能盡最大的能力去控制它,也就只有這麼一個辦法罷了!
  直到佛法的智慧逐漸累積增加之後,我們才能有足夠的力量,以最徹底的方法
  來克服。換句話說,就是運用佛法來絕對的斷除,直到我們戰勝這個「本能」
  為止。如果是一位凡夫或初果聖人,肯定他仍沒有辦法戰勝這本能,只有四果
  阿羅漢才能戰勝。我們必須要了解它不是一個小問題,因為它是一切問題產生
  的根本。如果我們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能在佛教中獲得真正圓滿的利益
  ,則應該用心去研究學習,盡最大的力量戰勝「我語取」,那我們就可以從佛
  教中獲得它所給予我們的利益,成為一位正信的佛教徒。
  

● 在生命的每一天中認識問題的根源──四執取,是最有智慧、最有功德的

      雖然我們還不能拋棄和斷除這一層次,但我還要堅定的說,我們應該要詳
  細學習觀察「執取」,並盡最大的能力好好地控制它直到克服它,這樣我們才
  能夠逐漸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自我解放,自由自在的人,當我們要執
  行各式各樣的責任時,才能與我們的理想一致。拿個比方來說,像各位即將畢
  業成為法庭上的執法人員、律師等,你們對這理想事業最低限度應存有不偏私
  的心態,但是如果只是知道和決定不偏向於任何階級,而自己卻不能控制這執
  取,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可以肯定的說,你們會很難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態度去做
  事。如果我們不經學習,就能在靜默中生起不偏私的心境,這是不可能的,也
  是超越我們的性格和能力範圍的。但若是我們能夠學習了解欲望煩惱和執取,
  尤其是更深入透澈地去了解「我語取」,使它能更清楚明白,更能在我們的掌
  握之下,那麼,成為一個不偏私的人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當我們真正能以
  清淨、皓潔的心來實行我們的理想、任務,也就有那真正的快樂,日後也不會
  痛心苦惱。如果不能控制它,與它搏鬥來實行任務,則很自然的日後必定會痛
  心苦惱,這將是一條使我們無止境衰敗下去的道路。
  
      如果我們能瞭解每天所發生一切問題的根源,可算是有功德和有理智的事
  ,所以我不斷的叮嚀各位,希望各位能特別留意這件事,尤其是四執取。它明
  顯地讓我們知道,雖然所有的事物,本來是不值得執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
  成為,但我們還是淪為它的奴隸,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完全是這四執取罷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學習了解這些最危險、最劇烈的毒素
  。那些像熊熊烈火般顯示出其毒性和危害性的事物,我們會很容易認識它們,
  比如武器和毒藥等。但是執取卻是那麼奧秘,捉摸不住,它存在於津津有味、
  好痛快、好過癮的情況下,以好香、好美、好聽的現象在引誘著心,當它在這
  種情形下出現時,必定是很難覺察和控制的。因此就必須要依靠佛陀的覺智來
  克服這四執取,生活在智慧中,所過的日子就沒有苦或僅有一點苦。若能如此
  ,就有相當程度的清淨、光明、寂靜,在寧靜安樂的狀態下去履行為人的責任。
  
      今天我總算是一針見血地指出讓你們看清存在於你們每個人身上的問題,
  那就是你們相關的「苦」,即「苦」所依靠著的世間和一切與苦有關的事情。
  時間已到了,在往後的時間裡,我將會解釋苦是在怎樣的情形下把我們和其他
  事物連縛一起,以便看清後能以最善巧的方法去克服它。四執取是每個身為佛
  教徒或有志瞭解佛教的人所必須要明瞭的問題,因為佛教最終的聖潔梵行就是
  要使心脫離執取。各位可以每一部巴利文經典後篇宣說阿羅漢的證果中,發現
  有這麼一個句子:「心已從執取中解脫出來。」當我們的心從執取中解脫出來
  ,其含義是再也沒有什麼可牽引這顆心了,也不能使它陷入世間的陷阱,成為
  世間的奴隸,或繼續不斷的在這世間生死輪迴。修道證果為的就是這些事情罷
  了!別無所求,那麼一切事情就結束了;或是說已到達出世間的心境,也即是
  完全脫離充滿著苦的世間。脫離執取是佛教的重點,我看時間有限,才選擇重
  要的內容來講解,希望有心學佛的各位,務必要有恆心去思考、審察,在此我
  預先向各位有這樣的做法表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