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妙雲基金會蒐集提供


□ 第九章 佛教與人類

 -.-.-.-.-.-.-.-.-.-.-.-.-.-.-.-.-.-.-.-.-.-.-.-.-.-.-.-.-.-.-.-.-.-.-.-.-

       佛教能正確地對待一切事物,並已圓滿地具足了各式各樣的自我解脫,
       這不同於求感應或祈禱的宗教。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我已經把佛教的原則有層次地解釋了,佛教即是「明瞭『什麼是什麼』的
  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什麼是什麼」的真相,是指萬物本來是無常、苦、
  無我的,但由於染執的驅使,令眾生沈迷、貪愛、憎恨著萬物。在佛教中實踐
  戒定慧的方法,就是斷除染執心,染執所緊緊擁抱的對象是色、受、想、行、
  識,一旦悟出五蘊之實相,就了悟萬物,產生厭倦離欲而不再染執,能生活在
  「合情合理」中,即是終日都充滿喜悅,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善行、德行、
  智行所引發的。

      當心能寂靜下來,有輕安感,產生定並不斷地透視看清真相,直到生起離
  欲、解脫、涅槃,這是隨著自然因緣法而定。假如我們想要有迅速的方法來修
  ,那就是內觀法門了,從有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直到逐漸的上升到智見清
  淨,最終將斷除各種結 (煩惱),證悟果位。在這系列演講中,我們都一直指
  出佛教中最簡要的實踐道路,也能看出佛教有些什麼,同時也提出行持的圓滿
  原則。至於今天最後的兩個機緣中,我想對學佛者提出應注意和觀察的意見,
  我將講解種種宗教的起因及一般人眼中的佛教,以便進一步防止人們對佛教誤
  解。

      當問到什麼是宗教發生的原因,所有宗教都有同樣的結論:世上一切的宗
  教,不論是低級或高級,根源都是來自「恐懼怖畏」。但是這些宗教家都將注
  意力集中於古代不文明、低級的恐懼中,將大自然的種種神秘、深奧現象歸為
  宗教的根源。如此,分析解說也未嘗不可。但恐畏是有層次上的不同的,所以
  現在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我們已經明瞭宗教的由來是恐懼怖畏,就先得思考宗教的行持步伐。每一
  種宗教都努力地要脫離心靈上的恐懼和危機。而如我所說的佛教即是「明瞭『
  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意思是明瞭後能脫離危險事件。因此
  ,總括來說:從古至今,自低級宗教到高級宗教,都是為了要脫離危險,或脫
  離對心靈的危害而產生的,這些宗教是為解除人們天性的恐懼而設的。外在的
  危險如猛獸或敵人等,人們也懼怕,並且能隨機而掙扎、逃脫,而內在心靈的
  恐畏和危險的產生,則是屬於另一部份,人們起初只是接觸到外在超自然的事
  物,如雷擊或其他恐懼的事件,原本是自然現象,人們卻解說成超自然的。因
  此就產生新的觀念、新的方法脫離險境,這就是宗教最初的根源。

      如果我們打開現在的宗教書本,探求宗教發生的原因,最終結論的共同點
  是,古人對閃電、雷擊、黑暗、狂風、暴雨等現象的恐懼,都是超越古人所能
  理解的。因此古人就以這些恐懼現象為宗教的發生原因,這些人對危險事件的
  方式為自我妥協,而做祈禱祭拜;然而現代的聰明人又怎樣做呢?宗教師都教
  導人們以各種各樣的祭拜儀式來討好那些靈物、妖魔鬼怪。這同樣是宗教的起
  因:都源於恐懼佈畏,並隨著恐懼去行持,這些恐懼感即隨著人類文明而提升
  ,現代人對外在大自然的害怕轉變為較細微和更高度的恐懼。人們祭拜自己怖
  畏的天災,這種宗教最後成為被取笑的對象;曾有人以漫畫來諷刺人們俯伏膜
  拜雷電交加的情形,這是貓狗都不如的可笑復可憐的行為。

      現代人的怖畏逐漸的提升到物質能力所不能協助的恐懼,如生老病死,甚
  至一般的憂悲苦惱、心中的黑暗,都由於貪瞋痴所致。雖有錢有勢,但也不能
  克服生老病死和貪瞋痴所煎熬燃燒的苦。印度的行者很多,有些行者也追求智
  慧和真理,他們想尋求戰勝生老病死和貪瞋痴的方法,這種行為比膜拜神靈進
  步,這就是有智慧的宗教生根的地方,更深刻地說,人類因為擔心害怕不能進
  入最高境界,所以發現戰勝生老病死的智慧。找到智慧,人們就不再擔心害怕
  了。


● 佛教起因

      佛教也是由於怖畏的原因而出現,但不屬於愚痴迷信的恐懼,不將妖魔鬼
  怪等認為自然界的主宰者,或以為天空中有能創造的神。佛教認為更應該怖畏
  的事是由生老病死所引發出來,被貪瞋痴所燃燒和逼迫的煎熬。佛陀因此出現
  他圓滿地覺悟了戰勝恐畏的方法和滅苦的實踐方法。佛教譯為智者的宗教,因
  為 BUDDHA 譯為智者、覺者和悅樂者,智者不再感到黑暗,確實已明瞭萬物「
  什麼是什麼」,所以才能正確的對待萬物,不讓萬物有機會製造問題,或成為
  迷染的對象,就不再因染執而起痛苦。因此佛教是有智慧的宗教,能成為毀滅
  苦因的工具。

      這所有的拜祭、祈禱儀式,都不是佛教的,不被佛教所接受的,那是一種
  滑稽的事不能當作「皈依處」。佛教徹底的否定這種行持,認為神鬼靈物的祈
  禱祭拜及各種宗教儀式如灑聖水、洗聖水等,這種種的行為都不是皈依處,甚
  至一般宗教認為是創造萬物的神或主宰天地萬物、操縱人類的神,佛陀都否定
  。佛陀曾如此宣說:「智慧的行持,才能獲得真正的利益。我們應該遠離向天
  神祈求獲得利益的愚蠢行為,因為天上的星月無法幫助我們。」若說靈水能使
  得人們洗淨罪惡、洗淨苦惱,那魚兒、烏龜、蝦等水棲生物,會由於這聖水而
  洗淨罪惡苦惱嗎?若我們的苦惱可以從膜拜的方式解除,那世上的人都沒有苦
  了!因為每一個人都懂得祭拜、祈求,這並非難事。相反的,人們雖時常膜拜
  但卻仍舊充滿著苦,所以說這不是解除苦惱的道路,必須要仔細的觀察「什麼
  是什麼」的真實相,隨著真理對待一切事物,才能熄滅煩惱生存下去,這是佛
  教徒所應明瞭的界限,我們不與低級鬼神發生牽連,也不相信這種種的宗教儀
  式,我們也不依靠外力如天堂等,但我們依靠覺智和自己的能力,這都在顯示
  佛教有另一種解除心靈危險的方法,但卻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原理和形式。佛教
  是運用智慧來正確明瞭「什麼是什麼」的真相,然後依據真正的法則對待萬物
  。我們沒有期望要成為這個、成為那個,必須是依據親身體驗的智慧,不是隨
  意的聽信別人,雖然有人來告知,但也不一定要相信,我們必須要先聽清楚,
  認真的思考它的確能實行嗎?合理嗎?確定後才相信和精進的奉行修持,使得
  自己獲得成果,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

      所謂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必定是有著各種的角度方向,就好像一個有幾
  十個轉角的物體。當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就呈現這個形態,當從另一個角度來
  看又是另一種形態,那角度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恰當的。有如我們觀察
  一座山,假設有八個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態,佛教亦是同理
  。如果有人以他的學識或見解來看佛教,將會把佛教看成另一個形態,人們肯
  定是相信自己的見解觀念的。因此,每一個人的真理就在於他明瞭和看清真理
  的程度,決不會比他所明瞭的為多。因此人們對真理「信念」是各不相同的,
  因為人們進入問題的真實相有深淺不同,或使用的方法不一樣,以及智慧也不
  盡相同。人們將不能明白那些超越自身理智的知識,也不會把它當成是「真理
  」;如果他所依據的是別人的真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不承認這是真理。一個
  人所擁有的真理只是依據他所能明瞭的多少罷了!真理的階段將一直在前進著
  ,隨著每一天所增加的理論知識及理解能力,直達最終的「真理」。現今的人
  們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信仰,當研究理論,認識佛教的「什麼是什麼」將會生
  起各種不同的見解,這是因為佛教有各種圓滿的理論,尤其是近代的佛教,增
  加了很多「理論」,令人搖頭嘆息。

      我們已經講過,佛教的精華即是實踐「什麼是什麼」的離苦方法。但是近
  代宗教的經典卻增加了好多東西,一有機會就加進去;不論是那一門的宗教都
  一樣,我們的經典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因此就有好多新的論調,甚至有些與
  佛陀所宣說的滅苦無關的都存有著,這些由在家人去請示佛陀有關世間法的基
  本問題,佛陀也給予合理的答覆,因此在家人應遵循的規矩和道德,才會記載
  在經典中。雖然在佛出世前,一般的哲理或行者的諺語、瑜伽的諺語、神明的
  諺語等,如果不違反一般的道德,可止惡行善,佛陀也贊同其為金玉良言,也
  被記載於後期的經典中。因為後人認為那對那個時代是必要的,為了要使更多
  的人來信仰和去惡行善,便大量的記載,且過份強調,因而使人沈迷在善業和
  功德中,這都記載在巴利文經典中。


● 佛教?非佛教?

      現今只有少許的宗教儀式真正與佛教有關,但其他不必要的儀式還在不斷
  的增加,人們也把它歸入佛教,多到太可悲了。譬如以山珍海味供佛,這在佛
  教的原則中是不可能有的行持,用食物、水果或其他供養佛陀,請「他」來享
  用,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佛弟子還很認同它為佛教,而且認為這樣做的行
  者是有嚴格修行的行者。

      這一類有許多繁文褥節、宗教儀式的現象,籠罩住真理,使佛法已偏離了
  原本的方向,舉個例來說,泰國的短期出家法會都設有吉祥的宴會,邀請人們
  來助興,這種儀式普遍在寺廟中和家人舉行,沒幾天又還俗了,有的人因此比
  以前更討厭寺廟,各位請想一下,這在佛世時沒有的,可是現在卻有了。因為
  如果在佛世時出家,必須獲得父母的同意而遠離家庭,他已不被家庭承認為家
  中的一份子,完全和家庭脫離關係,來與佛陀或僧團同住。在有良機時即出家
  為比丘,有的人一輩子不回家拜訪父母,只有很少的人會在適當的情形下回家
  拜訪父母,因為這是古時候出家人的風俗,當離了家就決不回家。有一些宗派
  直到今天仍保有這樣的規矩,即是出家後,不論在什麼情形下都不再回家,若
  回去的話將被取消出家資格,甚至父母親生病或死亡都無法知道。但是在我們
  佛教的戒律中,當有合理的理由,還可以回家,雖然如此,也有些人出家之後
  就不再回去。現在也有一些人不在父母面前出家,而自己卻大大的慶祝一番,
  然後過幾天就還俗,還俗後和以前沒有兩樣。雖然這種現象並不好,但是在泰
  國還把這種吉祥宴會、各種儀式、慶祝典禮等,都當做佛教的特色來歡喜奉行
  ,花光自己的錢或浪費國家的資源也在所不惜。如此,在每個角落才出現各種
  新的佛教,甚至很多新的派系,原有的佛法或真理,已經被這宗教儀式所覆蓋
  著,直到消失殆盡。佛法的精神消失後,又產生種種新的潮流,如出家已經成
  為結婚前必需經歷的身份,出家典禮成為群眾聚會的地方,或有人把握這個機
  會大撈一筆,而富有起來。雖然如此,它也被稱為佛教,如果有誰指責或批評
  他,將被當做是邪見,是不了解佛教的人。

      可以這麼說,其他各種類的事件,幾乎都是如出一轍的。再舉一個例子來
  說,以前的人在敬佛日 (送袈裟日) ,絕不能做現在的人所做的儀式。佛陀設
  敬佛日的目的是在於每一個比丘都能自己裁製袈裟,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準備好
  自用的袈裟。如果布料只夠做一件袈裟,那就供養任何一位比丘,不一定是住
  持長老;但是當僧伽們認同某一位比丘有某種德行或適合於他使用,就可以供
  養他,或者某位比丘缺乏做袈裟的布料就代表僧團供養這袈裟。敬佛日的目的
  也在熄滅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長老、小輩、住持或德高望眾都好,在這一天,
  每個人都必須降低自己的身分,而一起勞動,群體一起剪布、縫製、染色、打
  柴、起火、燒水及做其他的工作,以便能在一天的時間內能製好袈裟。它可能
  是從垃圾堆或某一個角落揀回來的碎布,把它縫合起來,或在短暫的時間內收
  集一小片一小片的碎布來縫製袈裟,這就是要熄滅我們的貢高我慢,和自以為
  了不起的煩惱,也能滅除不懂得自助的愚笨無知,如縫製自己的袈裟。佛陀宣
  說的袈裟日,目的在此,不必向在家眾索取布料,但目前卻相反,已演變成太
  過於講究華麗而又隆重的儀式,每一個人都放逸自己,尋歡作樂,已不符合那
  原本目標了,而只是在浪費時間、人力及其他,弄得雜亂無章,不斷地以慶祝
  為藉口飲酒作樂。

      這些是佛教的「毒瘤」,多得不勝枚舉,不必一一指出。我要對這些弊病
  命名為佛教的「毒瘤」,因為這一塊一塊從佛教所生出來的惡性腫瘤,人們竟
  無知的把它稱為「佛教」。這腫瘤生長出來以後,包裹著佛教,使得佛教的「
  實質」逐漸的被隱沒了。由此佛教就從原始中增加了好多的派系,相信這種情
  況在每一個宗教都會發生;現在的基督教、回教,或其他的宗教,也由於追隨
  者的加加減減,長出大小不同的毒瘤。而我們的佛教和生活息息相關,使我們
  更能認識它的本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佛教的現象。


● 宏觀佛教

      這裡值得我們觀察思惟的要點,是我們的佛教已經演變到錯綜複雜,廣泛
  到不能估計,在近代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派系,大約有二、三十大派系,也有
  從情欲發展出來的派系。我們必須不斷的注意和詳細的認識正確的原始佛教,
  尤其是不要迷信、沈溺、執取那外在的殼,不要太黏縛著各式各樣的儀式,直
  到成為戒禁取;但是必須是能清淨身口,然後成為自淨其意的立身處;有智慧
  的來正確明瞭「什麼是什麼」,然後遵循去做。別依據別人說它是佛教就相信
  ,這些「毒瘤」在佛入滅後即長出來了,而且向南北發展,還在不斷的發育、
  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紀末還散佈著大片的毒瘤,這絕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著
  這一塊毒瘤為佛教,並評論著,這些是非常可恥、丟臉的。這些都是不合理、
  不公平的,因為它們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卻是佛教的腫瘤。我們必須要互相協
  助,宣揚佛教,成為別人的歸依處,或為自己帶來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必須要
  懂得正確掌握佛教,不被那一塊塊的毒瘤所污染,也不讓它污染佛教。

  (一)道德觀

      我們更細微的去觀察,能發現更嚴重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更詳細的去觀察
  這點:那即是在正確的佛教中雖稱為是原始的教理,有各種各樣的解說記載在
  經典中的,使我們不能正確掌握佛教的實質。我覺得有必要和大家說明,在佛
  教中也有各式各樣的立場和原理,當從哪一個立場來看佛教,就形成了一個固
  定的立場。

      比如,以一個道德家的眼光來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這一方面,或只有
  著道德上的知識,那他將會把佛教看成純粹是道德罷了!那即是充滿著圓滿完
  善的道德言論。因為佛教有談到功德和罪惡、善惡好壞、正直、孝順、合作精
  神等等,這些都被視為道德,而且都記載在經典中,這稱為佛教的道德觀,而
  大多數的外國人,由道德入門而喜歡佛教。

  (二)真理觀

      佛教的另一個崇高的部分為「真理」。真理即是講解到大自然深奧隱秘的
  實相,是超越常人所能發現的,這部分有空性、苦性、無常性、無我性。苦是
  什麼?苦因是什麼?滅苦又是什麼?滅苦的方法是什麼?這是每一個人所應該
  知曉的,在真理的立場是絕對不變的。

  (三)宗教觀

      由宗教立場來看佛教,即是實踐戒定慧的原則,而得到解脫的智見,當人
  們奉行之後就能脫離苦,這就叫做由宗教立場來看佛教,這是人們所期待的果
  位,也就是出世間法或甘露法,它是一種直接的,自我拔除的實踐道路,不只
  停於知識上的真理而已!

  (四)心理學觀

      由心理學的立場看佛教,可看到如後期的經典所講述的那微妙的、最廣泛
  的心理狀態,這些知識使當代許多心理學家也感到困惑,摸不透也難以明瞭。
  這些有關心理學的知識是佛陀或佛滅後所說的,誰說的並不重要,我們只要了
  解,這些知識記載,這都在經典「俱舍論」中,它是一部值得我們誇耀的心理
  學知識,比起現今的心理學說更為深奧、更加精細。

  (五)哲學與科學觀

      如果從另一方面去看,在佛教中還有哲學和科學上的知識。關於哲學,我
  定義為一些不可以證明、不可以從試驗中得出結論,但可運用一些理論原則來
  認清,這稱為「哲學」。如果可以親自證明或利用物質的實驗來證明,或者用
  「慧眼」來看清,則稱為「科學」;如十二因緣法等深奧的知識,當我們還未
  悟出「法性」十二因緣即是哲學,但若已悟出「法性」,它即演變成科學了。
  又如無常、苦、空、無我,這些佛教徒熟悉的字眼,人們最多只能把它們當成
  是哲學上的詞句,不能演變成科學,但在阿羅漢的層次,它即轉變為科學,因
  為他是以自己的心境去看清萬物,而不須借用因果理論來推論。我們可以分成
  兩個觀點來看佛教的一些原則,對一般人來說是哲學的,對阿羅漢來說則是科
  學。但無論如何,在佛教中,有某些部份是純屬於科學的,那即是現今的人可
  用理智來證明或運用各種科學的測驗方式來證明,特別是四聖諦等,如果有人
  以理智來研究探討真理,它將會表現出科學狀態,因為有些佛教原理並不像哲
  學那麼抽象,這些不抽象的佛教原理是科學立場的。

  (六)文化觀

      如果要依照現代人所喜愛和崇拜的文化來觀看,將會發現在佛教中有幾個
  重點,都符合身和心的文化原則。有一部份的教誨適合普通文化,更多的教誨
  直接的屬於佛教徒的文化,比起一般文化更為優良高尚。由於佛教中的法則有
  不同的立場,有道德上的立場、真理上的立場、文化上的立場、科學上的立場
  、哲學上的立場、心理學上的立場和更特別的是邏輯學的立場,那是一種沒有
  固定式的哲理,比比皆是的立場尤其是在佛教的「俱舍論」中。

      但是無論如何,我要認真地說,在這眾多的學說中,所必須注意的是在宗
  教立場的佛教。如前所說的,在宗教眼光中是扼要的實踐佛法,以了解萬物的
  真相,直到能從沈迷染執中拔除出來,這一情形稱為「佛教的真面目」,因此
  我們稱為宗教立場的佛教。如果把佛教當做是真理或甘露法的立場來看,很多
  將會感到驚訝,以宗教的眼光來看佛教會比較實際,用那簡要而立刻可以實踐
  的方法,來審察萬物皆是無常、苦、無我,沒有什麼值得拿取,也不值得成為
  ;或審察到底有那一種事物執著後不會帶來苦的?審察到內心已厭倦離欲,不
  再淪為萬物的奴隸了,能自在的超越萬物。能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支配萬物。或
  雖然還生活於人世還有這個身,會以主人的身份去拿取、成為等,也都能看出
  它全是假有,不應沈溺染執。一位有覺智的人要常常的覺察萬物的真相和沒什
  麼能執取為「我」、「我所有」的,這才是真正進入佛教,它比普通的道德更
  有效,比那還不能實踐而又深奧難明的真理來得好;比那推想、思考理論上的
  哲學,好爭辯而不能熄滅任何煩惱的哲學來得好;比那為社會帶來優良風範、
  可敬的行善更好。

  (七)藝術觀

      最後一項是藝術的立場,藝術和佛教的立場應有所牽連,這裡指的是生活
  中的藝術,即是生活中的行為都很溫和和慎重,舉止安詳莊嚴,是一個可敬的
  人,能吸引眾生。我所指的藝術不是偽造品,而是正確、淨潔的藝術,這種藝
  術的行為自然會吸引著眾生,不必勉強眾生,眾生就會跟隨效仿,希望我們都
  可以佛教的做人藝術為做人的法則,使我們的身口意都圓滿完善,任何人看了
  都會激發起恭敬的歡喜心,而依照著去做。我們必須以戒的清淨來建立基本的
  完善圓滿,定的圓滿即是心平氣和,適宜心靈上工作的進行,最圓滿完善的是
  有著可以看清萬物的智慧,了悟「什麼是什麼」,直到不再因萬物而生起苦。
  當一個人的生命中擁有這三種完善,即成為一位最高尚有藝術生活的人,將會
  吸引周圍的人歡喜信受,但無論如何,這奉行著的藝術決不會脫離佛教本意,
  因為這圓滿的清淨、光明、寂靜的生活,將是佛教的真面目。我發覺到西洋人
  對佛教最感興趣的是做人的藝術,因此才與各位談到藝術的立場,希望能為佛
  教徒帶來利益和快樂。

      最後,我要懇請各位注意另一個特別的部份,即是當我們進入佛教的實質
  ,能運用這藝術來支配生命時,好的方面能使我們以佛法來排遣生活,而不再
  寂寞空虛,繼而產生厭惡或怖畏感。人們常說,如果煩惱熄滅後,生活將平淡
  沒有趣味,或說沒有欲望追求,我們將不能做任何事了,會成為一個無法思考
  的人。但實際上能真正奉行佛教藝術生活的人,將時時的能遊戲在佛法中,生
  活在悅樂當中。我們應該做一位勝利者,四周的人、事、物,當它們進入我們
  的眼耳鼻舌身意時,必定會戰敗,而且被我們降服。我們應該戰勝萬物,不讓
  它們帶來污垢和迷惑。我們應常常有這樣的觀念,把佛教看成是精神的娛樂場
  所。


● 精神樂園

      有人說佛教的辦公室在道場和寺院中,這些地方即是精神的娛樂場所,人
  們可以從這些地方獲得精神上或意識上所需求的糧食。那些被煩惱驅使的人,
  也必須有眼耳鼻舌身的糧食,但必需適當的尋找更高境界的人,不需要眼耳鼻
  舌身的糧食。因為他們已有了清淨心,已自由自在了,他們能遊戲於佛法之中
  ,當他安住在事物之中,喜悅就自然流露了。

      聖人的境界也是這樣的,他的人已輕安寂靜下來了,煩惱已不能再來動搖
  他,他已徹底看清萬物「什麼是什麼」,對於任何的事物,已不再動搖、散亂
  了。不像那些坐立不安,「晚上是煙,白天是火」的人,他們那有寂靜安樂可
  言呢?晚上,他翻來復去不能入眠,躺下之後就想要追尋這個、想要獲得那個
  ,他所要求的,這就形成內心濃濃的煙。因為是深夜不能自由的活動,所以必
  須要忍耐著煙薰一般的煎熬,當天一亮就馬上隨著昨晚所薰的欲望去貪戀追求
  ,這就稱為:「晚上是煙,白天是火」,這些都是屬於心識不能輕安寧靜的狀
  態,不被佛法糧食所滋養,只是隨著煩惱欲望的驅使力去造作。這種人可說「
  活生生的陷入地獄」。晚上被煙薰的狀態即是一整夜都煩悶熱惱,白天是火燒
  ,即是一整天整個身心都被那熱哄哄的心燃燒到又熱又燙,那要如何才能寂靜
  下來呢?如果我們一輩子的生活都是晚上是煙薰,白天是火燒,認真地想一下
  ,這個人會變成怎樣呢?他的一生都會遭受苦的折磨,從出生直到進入棺材,
  也沒有智慧熄滅煙火了。他必須是要依靠佛陀這有智慧的人協助,解除這「晚
  上煙薰,白天火燒」的情形,減輕的程度如何都要看他對一切真相的明白多少
  來決定。

      如果我們對自己想要拿取、成為的正貪愛著,能當下看清它是無常、苦、
  無我的,如此,不論在任何一種的情形下,都能心平氣和,清涼寂靜,這就是
  更高境界的消遣娛樂,能獲得法喜充滿的法味。因此我要說明這觀念,以便看
  出佛教是精神上、心靈上的娛樂場所。

      你們在學習研究時,把佛教看成是低級的哲學、道德、禮學、藝術、文化
  也好,或者以高級的真理或甘靈法的立場來看也好。但是,最大的利益必定是
  從宗教的立場來觀察佛教,除此以外的部份是些膚淺的知識,它不能直接地談
  到精神或心靈,又能給予你們知識和理論,最多只使你們成為哲學家,不能解
  除任何的煩惱。如果我們要成為一個清淨、光明、寂靜的學佛者,就必須直接
  進入「佛教的宗教」或「精神樂園」,才能使每件事有著佛教本質的法喜。

      這一切都是在指出我們佛教有著各種立場,各種角度看法,有如從各種角
  度去看一座山,將會看到不同的形態、利益,這都依觀者的觀念而不同。雖然
  佛教的起因也由於怖畏,但不是愚痴原始人的怖畏,要祈求各種鬼神或奇異的
  自然現象,相反的,所怖畏的是不能獲得人類所應擁有的最完善的事物『涅槃
  』,能超越生老病死苦的逼迫,這就是各位所常見到的。真正的佛教不是書本
  、經典、宗教儀式,不是人們的告知和傳說,不是依照道理來構思。真實的佛
  教是身口意的修習,怎樣去熄滅煩惱。真正的佛教不必和書本、經文、宗教儀
  式及外在事物如神明、宇宙等發生牽連。但卻把內在身口意的無明煩惱徹底熄
  滅,直到產生光明的的智見,自己能正確的做事,從始至終都沒有苦,這才值
  得我們要理解的真正佛教;千萬別迷失,把遮蓋著的皮殼當成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