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阿羅漢 雖少誦經典,但依法行事,棄除貪瞋癡,如理真實知,明 心得解脫,不著今後世,彼得沙門份。--《法句經》~20 三藏經典中,比比皆是意味深長,啟迪性地描繒身處世間的阿羅漢們的安樂嘉 言,他們以身體力行和清規戒律給追尋貢理者謀福利。 佛陀在《法句經》中說: 完成生死路,無憂盡解脫,斷除一切縛,無有情惱者。 正念自精進,無處使執著,如鵝棄池去,一處又一處。 彼等無積聚,於食善思見,解脫空無相,彼等物與行, 如鳥遊虛空,跡不可得尋。 彼等諸漏盡,於食善思見,解脫空無相,被等物與行, 如鳥遊虛空,跡不可得尋。 彼諸根寂靜,如禦者調馬,離我慢無漏,為天人所慕。 平隱善律己,堅穩如大地,無瞋亦無恨,如因陀揭羅, 如無垢淖池,是人輪回止。 身口意寂靜,正智獲解脫,圓滿得安穩,不為眾惱憂。 不輕信他人,斷系知無為,棄貪斷善惡,真實無上士。 于村落林間,平地或山陵,何處有羅漢,彼地即快樂。 林野甚可樂,世人所不喜,離欲者樂之,不求諸欲樂。 ~ 比丘品 ~ 於憎無憎處,我等真快樂,于憎怨人中,我等無憎住。 於病無病住,我等真快樂,于患病人中,我等無病住。 於貪欲無貪,我等真快樂,于貪欲人中,我等無欲住。 我等無物障,我等真快樂,我等樂為食,如光音天人。 ~ 樂 品 ~ 非處此彼岸,兩岸悉皆無,離苦無系縛,是謂婆羅門。 無垢離諸塵,深入諸禪定。所作皆己辦,無諸煩惱漏, 證最高境界,是謂婆羅門。 不以身語意,行作諸惡業,制約此三者,是謂婆羅門。 斷除一切結,無有恐怖者,無著離系縛,是謂婆羅門。 斷除貪瞋縛(皮帶)及斷繩( 邪見)所屬(潛伏習性)舍 障礙(無明)覺者,是謂婆羅門。 忍辱忍挨打,而無有瞋恨,具忍力強軍,是謂婆羅門。 無瞋具德行,斷貪自調禦,達致最後生,是謂婆羅門。 如水酒蓮葉,芥子於針鋒,不染愛欲者,是謂婆羅門。 于此世界中,達證苦滅盡,棄荷得解脫,是謂婆羅門。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證無上境界,是謂婆羅門。 不親熱世人,亦不與僧聚,無家無欲者,是謂婆羅門。 強弱世人中,丟棄刀杖器,無害亦無殺,是請婆羅門。 友好處仇敵,安隱於恐怖,無著於貪執,是謂婆羅門。 脫落貪瞋慢,亦非沾虛偽,如芥子於針,是謂婆羅門。 言語有禮貌,說益言實語,不觸怒於人,是謂婆羅門。 於此世他世,均無有貪欲,無欲而解脫,是謂婆羅門。 於此世界中,不著善與惡,無憂而清淨,是謂婆羅門。 如月淨無瑕,澄靜而清明,消滅再生欲,是謂婆羅門。 遠離人間縛,超越天上縛,斷除一切縛,是謂婆羅門。 棄舍喜不喜,清涼無煩惱,勇者勝世間,是謂婆羅門。 前後與中間,無著諸有蘊,無有貪愛執,是謂婆羅門。 牛王聖勇者,無欲賢勝者,除垢覺悟者,是謂婆羅門。 牟尼知前生,天界及惡趣,達至了無生,引以無上智, 圓滿其自身,成就諸梵行,獲證情欲止,是謂婆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