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請佛說法 吸飲法甘露,寂心于安樂:智者常喜悅,聖者所說法。--《法句經》~79 ■ 以法為師 ■ 佛陀覺悟不久,住在尼連禪河邊的榕樹下,沉浸於寂默禪思,有一次突然生起 此念:『不與可敬可愛之人同住是一痛苦。如果我親近一苦行僧或梵志,尊敬 禮拜他,那又將如何?』 然後,他又想:「我是否應親近任何一個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禮拜他,以使達 到戒德的完善?但是,於此天人,魔眾,梵天世界中,以及一切行者, 婆羅門,人天等,我不見戒德超越於我,值得與我共住,恭敬禮拜者。 」 「我是否應親近任何一個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禮拜他,以使我達到定德 的完善?但是,我不見任何苦行僧或婆羅門在禪定方面超越於我,值 得我與之共住,恭敬禮拜。」 「我是否應親近其他苦行僧或婆羅門,恭敬禮拜他,以達到智慧的圓滿 ?但是,於此世界中,我不見智慧超越於我,可以結交,或可恭敬、 禮拜的苦行僧和婆羅門。」 「我是否應親近其他苦行僧或婆羅門,恭敬禮拜他,以達到究竟解脫?但 是,於此世界中,我不見在解脫上超越於我,可以結交,或可恭敬,尊 重的苦行僧或婆羅門。」 然後,我又想:「如果我以恭敬自己所覺悟之法為住,那又將如何。」 就在此時,大梵天王意識到佛陀的思想,馬上離開了梵天界。如同一名大力士伸 展其彎曲的手臂,或彎曲其伸展的手臂,一下子來到佛前,用衣袍裏好肩膀,右 膝著地,雙手合十,禮拜佛陀,說道:「確是如此,此世界過去諸佛、世尊、應 供者、無上覺等,皆以恭敬、禮拜法為住。」 「伏請世尊,應供者,無上覺者亦以恭敬、禮拜此正法而住。」 然後,大梵天王繼續說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覺者,或已生、或未生、 或正生,法除眾苦,都以恭敬禮拜聖法為住,這是成佛之本。」 「一切希求自己的福益,期獲大成者,皆應恭敬聖法,牢記諸佛之教。」 大梵天王說完,恭恭敬敬地禮拜了佛陀,繞佛周身,來到右邊,立刻隱身而去。 僧團同樣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梵天亦如此地恭敬僧伽。 ■ 請佛說法 佛陀從羅伽婆陀南樹下,來到榕樹下,深入寂靜禪定之中,如是思惟: 「我所悟之法實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邏輯範圍。不易領悟、理解 ,唯聖人知。眾生貪著物欲,實難理會此與緣起相關之法。有為法之滅 一涅槃,情欲的斷絕,貪愛的消滅,無著寂滅等法都是甚深難解之法。 我若對他們教說此法,其他眾生將無法理解,這對我來說將是一件疲倦 ,勞累之事。」 於此,下面這些不可思議,聞所末聞之個躍入他的慧心: 「甚深不易法,無須宣於眾,貪瞋束縛人,實難了此法。貪婪愚昧人,不 見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奧妙難識。」佛陀如是省思,無意宣講佛法 。 大梵天王又明白了佛陀的想法,擔心世界因不聞佛法而隨之消亡,立即來到佛 前,請佛說法。 「世尊,唯願世尊宣說正法!唯願一切成就者宣說正法。有些眾生眼裏只 有一點點塵染,如果聽不到正法,他們將會墮落。有人會理解佛法。」 他又進一步說道: 「在遙遠的過去,邪惡者的不淨之法曾在摩揭陀生起。開啟不死之門,但 願他們能聽到清淨者解悟的正法。唯願智者,一切見者升座法殿,如同 登山頂,望見一切眾生。唯願無憂者觀見沉沒痛苦,被生死吞沒的有情 眾生。」 「懇請!大雄大力者,沉淪之旅的主人,無債者教化世間。唯願世尊廣開 法筵,大有理解佛法之人的存在。」 世尊見如此請,說道:「大梵天王,我有如下意念:我所悟之法實是博大精深 ,寂然高尚,超越邏輯範圍。不易領悟、理解,唯聖人知。眾生貪著物 欲,實難理會此與緣起相關之法,有為法之滅--涅槃小情欲的斷絕, 貪愛的消滅,無著寂滅等法都是難以理解之法咱此想已,我心向無為, 無意啟教正法。」 大梵天王二請佛陀,世尊亦如是回答。 當大梵天王第三次懇請佛陀時,世尊出於對世間的悲憫,以佛眼觀世間,見一 些眾生眼裏,或有染,或無染,或鈍或利,或具善性或具惡性,或易教或難教 ,或有眾生害怕邪惡和後世。 「猶如長滿籃蓮、白蓮和紅蓮的池塘,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淹 沒在水中,但在水下茁壯生長: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浮在水 面上;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伸出水面,而不被水染汙。」 同樣地,當世尊以佛眼觀世間時,他看到有些眾生眼裏只有少量的不淨,有的 卻有很多,有的智慧敏銳,有的愚鈍,有的善良,有的邪惡,有的易教,有的 難教,另外一些眾生心懷不安地看著邪惡和來生的輪回。即以偈答梵天: 『開啟不死門,聽聞與信者;意念疲倦故,不授善妙法。』 大梵天王歡喜雀躍,心想,他已成功地請佛說法,恭恭敬敬地禮佛後,繞到佛陀 的右邊,隨即隱身而去。 ■ 最初兩位信奉者 永遠值得紀念的第一個四十九天的齋戒過去了。佛陀坐在羅伽婆陀南樹下,兩位 從優訶羅而來的商人,正好路過此地。當時,與他們前生有血緣關係的一位天人 對他們說:「善良之人,世尊剛證菩提,正坐在羅伽婆陀南樹下。快去以蜂蜜和 麵粉供養他,這將給你們帶來長久的利益和幸福。」 兩位商人欣聞此千載難逢的機緣,欣喜若狂,即刻來到佛前,恭敬禮佛後,請佛 接受他們微薄的供養,以使他作獲得利益和幸福。 世尊如此想:「如來不以手接受飯食,我將如何接受此麵粉和蜂蜜呢?」 四大天王當即意會世尊心意,從四個方向同時奉獻給佛陀四個石缽,說道:「眾 界之主,願世尊以此缽接受麵粉和蜂蜜。」佛陀仁慈地收下此適時的禮品,並以 此缽接受了商人簡單的供養,食用長期齋戒後的第一次飯食。 飯食已畢,兩位商人拜倒在佛陀跟前,說道:「世尊,我們希望永遠皈依佛法, 唯願世尊待我等如弟子,我等將盡形壽皈依。」 他們是佛陀的最初在家弟子,信奉佛教,皈依佛法,稱頌二皈依偈。 ■ 前往波羅捺斯說法 接受講法邀請,佛陀開始了偉大的傳教使命。當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我應向 何人傳授此法?誰能迅速理解此法?阿羅羅迦羅摩仙人知識豐富、聰明、富有智 慧,長久以來知見無多塵染,如果首先向他傳授佛法,那將會怎樣?他將馬上理 解佛法。」 然而,一天人出現在佛前,說:「尊者,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已于一個星期前去 世。」佛陀以天眼視之,果真如此。 佛陀然後又想到優陀伽羅摩子。突然,一天人來說,他已於前一晚去世。佛陀又 以天眼視之,果真如此。 最後,佛陀想到五個精進修習的苦行僧。在他發奮求證覺悟期間,他們曾照顧過 他。他即以天眼了知他們正住在離波羅捺斯不遠的鹿野苑。因此,佛陀在優樓婆 羅盡興住了一段時間後,即往波羅捺斯城。 佛陀從他成道的菩提樹一路前往伽耶。這時,一位名叫優婆訶的雲遊外道看見 了他,即走了過來,說道:「同修道友!你的五官明亮光潔,膚色純淨。你是 跟誰出的家?誰是你的老師?你信奉哪一種法了?」 佛陀回答道:「戰勝一切、覺悟一切、不著一切、去舍一切、致心一處、禪思 貪滅、自覺一切,何人為師?我自無師、亦無等者,於此世間,乃至天人,無 有諍者,實乃羅漢,為無上師,獨證圓覺,清涼安穩。赴向柯屍,轉動法輪。 於此茫茫世界,擂起不死之鼓。』 「同修道友,你認為你是阿羅漢?究竟得勝者?」優婆訶問道。 「我就是這樣的滅盡煩惱者,戰勝了一切惡境。因此,優婆訶,我叫征服者。」 佛陀答道。 「也許如此,同修者。」 優婆訶唐突地說道,一邊點頭,一邊拐到路旁的一條小路,走遠了。 沒有因第一次的冷落而不安,佛陀從一個地方遊化到另一個地方,風塵僕僕地 來到波羅捺斯的鹿野苑。 ■ 會見五比丘 五位苦行僧老遠看見他走了過來,商量決定不要向他行應行之禮。他們以為,他 在精進求證佛法時,放棄了被證明是徒勞無益的苦行。他們因此而對他產生了誤 解。他們說:「同修們,苦行僧喬達摩來了,他真奢侈,放棄了苦修,過起富裕 的生活。我們不應和他打招呼,也不應伺候他,用不著接過他的衣缽。不過,座 位還是要為他準備的,如果他想坐,就讓他坐好了。」 佛陀越走越近,他令人敬畏的風儀,迫使他們以禮相待。其中一個走上前去,接 過佛陀手中的衣和缽,一個人備好座位,另外一個端來一盆水,替他洗了腳。盡 管如此,他們還是直呼其名,喊他為同修者 Avuso 這種稱呼通用于晚輩或同輩 之間。 為此,佛陀對他們說:「眾比丘,不要直呼如來姓名或稱他為同修者。諸比丘, 世尊即如來,圓滿覺者。諦聽,眾比丘,我已證不死之道 amata 我將指導教授 不死之法。你們若能依據我所指導之法,不久將會自證如實智,當下證得梵行的 至高圓滿,並能以此為住。為此,善男子正確舍離家庭而出家。」 五苦行僧答道:「喬達摩朋友,你謹慎行為,嚴持戒律,修習苦行,尚不能證 得聖者的任何知見。那麼,當你以奢侈為生,放棄精進的苦行,重新過著富裕 的生活,你又怎能獲得聖者的知見?」 佛陀解釋道:「諸比丘,如來非以奢侈為生,也未放棄精進,更沒有轉向富裕 的生活。世尊即如來,圓滿覺者。諦聽,諸比丘,我已證不死之法,我將指導 ,傳授聖法。如果你們以我所指導,如法修習行事,不久將通過內在的如實智 ,現前證得梵行的至上圓滿,並以此為住。為此,善男子正確地離世俗而出家 。」 偏見深重的苦行僧們第二次以同樣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失望。佛陀第二次想使 他們信服他已證得覺悟。 當頑固不化的苦行僧們第三次表明了他們的觀點,拒絕相信時,佛陀這樣問道: 「諸比丘,你們可知道,我以前什麼時候曾對你們這樣說過了。」「確實沒有, 尊者。」 佛陀第三次重覆說,他已證覺悟,並說如果他們依照他的指導如法行事,他們也 會認識真理。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坦率交談,從佛陀聖聲發出。雖然他們觀點固 執,但是,這些富有根機的苦行僧當下完全信服了佛陀的偉大成就,相信他能勝 任為他們的道德之師。 他們相信了他的話,默默地坐在那裏,聆聽他高尚的教導。 這樣,當三個人出去乞食時,佛陀就指導兩個人,六個人共同食用此三人乞討回 來的飯食,以此維持生活;當兩個苦行僧出去乞食時,佛陀就指導三個,六人又 一齊食用由兩人要回來的食物,以此為生。 五位苦行僧受到佛陀的如此教誨和指導,從自身的生老病死憂傷苦惱之中,認識 到生活的具諦,追求無生老病死,無憂悲苦惱貪欲的至高安樂--涅槃,從而證 得免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貪欲的絕對安穩。永不退轉的解脫知見在他們心中升 起,此生乃是最後生,更無他生。 闡詮四聖諦法的《轉法輪經》是佛陀所講第一部經。年紀最大僑陳如聽罷此經, 即證斯陀含果,在受到進一步指導後,其餘四位也證入流果。當大家聽了闡述無 我垂示的《無我經》後,五位都成就聖人的最終理想--阿羅漢。 ■ 最初五弟子 五位知識淵博的出家弟子就這樣證得了阿羅漢果,成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他 們分別是婆羅門種姓的僑陳如、跋堤、跋波、摩訶男和阿說示。 僑陳如就是淨飯王曾召集來為太子命名的八婆羅門中最為年輕、最聰明者。其 他四位是那些年老婆羅門的兒子。當佛陀努力求證佛道時,此五位遁入森林, 修習苦行,等待菩薩的到來。當他放棄了無益的自我折磨和嚴厲的苦行,謹慎 地調養身體,以期重新獲得失去的精力時,這五位討他喜愛的苦行者,對他修 行方法的改變大為失望,離他而去,來到鹿野苑。在他們離去不久,菩薩就證 得了佛果。 僑陳如尊者成為第一個阿羅漢,在僧眾中資格最老。五比丘中的阿說示勸化了 大德舍利弗,成為佛陀大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