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最後的行化 日照于晝,月輝於夜。刹帝利因盔甲而榮,婆羅門以禪定為貴,佛陀的慧炬光 照日夜。 --《法句經》~387 佛陀是人類最聖者,但不會永存,如同其他眾生一樣,有生老病死。他意識到 將在八十歲那年入涅槃,但他常行中道,決定不在他教化中心,如王舍城、舍 衛城等地,而在偏僻的庫屍那羅鎮圓寂。 拿他自己的話說,佛陀在八十歲時,就像一輛破車,不過,他雖然年紀大了, 但意志非凡。他寧願在他喜愛的弟子阿難陀的陪同下,翻山越嶺,徒步行走了 漫長的路程。這裏應該指出的是,他的兩個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以及羅 候羅和耶輸陀羅分別先他圓寂了。 摩揭陀國的首府王舍城是他最後一次行化的起點。 在他即將離開王舍城前,殘忍殺害自己父親的阿闍世王一心要對繁榮的跋衹共和 國發動戰爭,但又害怕出師無名,就派了他的丞相來找佛陀,想弄清佛陀對此戰 爭的看法。 ■ 善益的條件 佛陀宣稱只要跋祗人做到如下幾點: 一.時常聚會一處,舉行多種會議。 二.集體協商,一致行動,共同完成他們的任務。 三.不頒佈沒有頒佈的法令,不刪除任何已經制定的法律,以古訓跋祗原 則行事。 四.供養,尊敬,重視跋祗長者,聽從他們有價值的勸告。 五.他們的老少女子不無緣無故地被武力拘捕和綁架。 六.尊敬,禮拜宗教聖物,不疏忽以前舉行的宗教儀式。 七.善待阿羅漢保護和供養他們,使已經來到,或還沒有來到自己國家的 阿羅漢,得以安住。 這樣,跋祗族不但不會衰敗,反而會興旺。 佛陀曾以此七種人類幸福條件教導跋祗人。丞相瓦沙克羅明白了佛陀的意思, 離開了。他能完全肯定,如果不以外交或分裂他們的聯盟,摩揭陀國王不可能 在戰場上戰勝跋祗人。 佛陀隨即利用這一機會,講述了弟子們的七種安樂條件,召集在王舍城的所有 比丘,對他們說:眾弟子,若諸比丘: 一.時常會集,舉行會議。 二.和睦相處,共同行動,一致完成僧團的義務。 三.不要頒佈沒有頒佈的戒律,不要捨棄已經頒佈的戒律,依已制戒律行 事。 四.供養、尊敬戒臘長老,資歷深的僧團長老、孝敬父母,聽從他們有益 的教誨。 五.對生死輪回不起愛染,不執著貪欲。 六.以隱居山林為樂。 七.自我修習正念,使持戒獨身之人和合共住,已共住者安樂。 如此,比丘僧團不但不會衰亡,反而會更加活躍。只要此七種善德條件繼續存 在於僧團內部,只要此僧團受到如此條件的良好指導,僧團不但不會衰落,反 而會發展。 出於無限的悲憫,佛陀又啟示諸比丘,講述了另外七種福益條件: 一.不喜好,從事買賣。 二.不喜好,從事流言蜚語。 三.不喜好,熱衷於睡眠。 四.不沉醉於世俗社會。 五.斷除貪欲乃至貪欲的誘惑。 六.不交惡友和損友,不趨從惡業。 七.不因一點點證悟就止步不前,而要進取阿羅漢果。 另外,佛陀又進一步說,只要諸比丘信仰虔誠、謙虛、有良知、博學多聞、精進 不息、時時警醒、富有智慧,那麼,諸比丘不但不會退轉,而且會進步。 ■ 舍利弗的讚歎 佛陀又多次對眾比丘作了開示,然後,在阿難陀尊者的陪伴下,離開了王舍城, 經阿帕羅蹄卡,來到那爛陀,住在不遠的葩瓦利柯芒果園中。舍利弗來見佛陀, 讚頌佛陀的圓滿智慧,說: 「世尊,與世尊在一起,我是多麼的快樂,我認為,無論是去,現在還 是末來,任何梵志或婆羅門都沒有像佛陀如此圓滿的覺悟和智慧。」 佛陀不同意其弟子的這些讚美之詞,他要舍利弗注意,在沒有完全了知過去和 未來諸佛之前,他匆促地作了如此喜悅的讚歎。 舍利弗承認,他對一切無上覺者不甚瞭解,但是堅持說,他熟知法的傳承,知一 切成就佛果的方法,那就是斷除五蓋,即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和 疑慮,以智慧削弱情欲,使意識專致一處於四念之上,正確地開發七覺支。 ■ 波吒利弗城 從那爛陀,佛陀來到波吒利弗城。其時,摩揭陀國的兩位大臣輸尼陀和瓦沙陀 羅正在那裏建造防禦工事,以此來抵禦跋祗人的進攻。佛陀就在一個破舊空洞 的房子裏住下,以天眼見眾多天人聚集在城中不同的地方,預言說,波吒利弗 城將會成為其弟子居住的重要城市,經濟貿易的中心。但是也將受到火,水和 戰亂的襲擊。 聽說佛陀到了波吒利弗城,兩位大臣馬上前來邀請他和弟子們到家中用齋。飯 後,佛陀開示他們說: 「無論謹慎之人身居何處,都要維護自製善德僧人,以此功德回向給附近 的天人,如此受到恭敬之人必定恭敬他人,慈愛他人如同慈愛自己的獨 生子女,得天人寵倖之人,必定吉祥如意。」 為了紀念佛陀的到來,他們將佛陀離開的城門命名為喬達摩門,又想把他渡河 的渡口改名為喬達摩渡口,但是,正當人們忙著為他渡河作準備時,佛陀卻以 神通飛過了洪水氾濫的恒河。 ■ 未來界 從恒河岸,佛陀經柯堤卡,來到難提村,住進一大堂。阿難陀來到佛前,恭敬 地向佛陀詢問這個村裏剛剛去世村民的往生世界。佛陀耐心地說出了這幾個人 的歸處,教授了阿難陀怎樣獲取法鏡,佛弟子如此具足法鏡後,就會自己如此 預知: 「惡道生已斷,不生畜牲道,不墜地獄,餓鬼;吾已證初果,不復退轉, 必定覺悟。」 ■法鏡 Dhammadasa 「何為法鏡?阿 難陀。」 「聖弟子深信佛寶,如是念佛功德:此實是如來,應供者,正遍知,明 行足,善事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深信法寶, 如是念法性:此法為佛善解、自覺、即時效應、可尋思、導引涅槃、 智者自明;深信僧寶,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實為善行、正行、慧行, 此四雙八輩聖人應受佈施、供養、恭敬,為世間無上福田。如是此人 具福德,聖者喜愛,不破、不立、無染、無垢、自在,智者讚歎,無 欲望之染,趨向正定。」 從難提,佛陀來到繁華的昆舍離城,住在貌若天仙的妓女阿帕般利的樹林裏。 預料到她會前來拜訪,佛陀為了保護弟子,勸告他們要警覺醒思,並教給他們 正念之法。 ■ 阿帕般利 阿帕般利聽說佛陀來到她的芒果園,趕忙前來拜見,並誠心誠意地邀請佛陀及 其弟子們第二天到家裏應供。佛陀接受了她的邀請,從而拒絕了後來的利車威 貴族的邀請斥車威貴族們願出重金,以使她讓出此次供佛的機會,但是,她禮 貌地謝絕了。佛陀應時來到阿帕般利的住處。 飯後,未來阿羅漢阿帕般利,慷慨地把芒果園贈送給佛陀和僧團。 因此時正是雨季,佛陀勸告弟子們在昆舍城內或附近安居,他自己則決定 在昆舍離不遠的貝魯瓦度過他第四十五個,也就是最後一個安居。 ■ 佛陀示疾 這一年,佛陀不得不承受重病的折磨,劇烈的疼痛使他難以忍受。但他的意志, 正念,省思使他坦然地面對一切,毫無怨言。 此時,佛陀已意識到不久將入涅槃,但他又想,沒有向他的隨從弟子話別,沒 有對僧團作最後指導之前,不應圓寂。所以,他決定以意念戰勝疾病,常寂於 體驗阿羅漢的樂趣之中。 佛陀康復後,阿難陀尊者立刻來到跟前,對他的康復表示由衷的高興,他說, 在沒有對僧團作最後開導之前,佛陀是不會圓寂的。每當想到這些,他就稍微 得到一點安慰。 佛陀對此作了回答,這些苦口婆心,意味深長的話語,明明白白地示了佛法僧 獨一無二的觀點。 ■ 佛陀的勸誡 「阿難陀,僧團希望從我這裏得到什麼?我講授佛法,沒有顯密之分。在真 理面前,佛陀沒有一般老師捏緊的拳頭。有人也許會認為:『我將領導僧 團』,或『僧團應依附於我』,或『我要對僧團事務有所指導』。」 「阿難陀,如來不認為應領導僧團,或僧團應依附於他。因此,如來為什麼 要對所有的僧團事務加以指導呢?」 「阿難陀,我現在已經八十,人老體弱,已經到了人生終點。如同一輛破車, 只有在皮帶的捆綁下才能移動。同樣的,如來的身體也只有在攙扶下才能 行走。只有當如來深入無形的意念,一心不亂,斷除受念和散亂,身體才 能得以安穩。」 「因此,阿難陀,自己作自己的島嶼,自己為自己的依怙,不外求皈依,以 法為島嶼,以法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阿難陀,比丘怎樣才能自己作自己的島嶼,自己為自己的依怙,不外求皈 依,以法為島嶼,以法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阿難陀,於此世間,應精進、善思、警醒、棄貪,恒常正念身、受、心、 色之法。」 「今生乃至後生,自己作自己的島嶼,自己為自己的依怙,不外求皈依,以 法為島嶼,以法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此人為持戒最勝者。」 佛陀在這裏特別強調,個人應努力從生命之苦中解脫的重要性,祈禱或依靠他 人將一事無成。有人也許要問,佛陀清清楚楚地教誡他的弟子們不要依止於他 人,佛教徒為什麼還要皈依佛法僧呢?佛教徒皈依三寶,僅僅把佛陀看成是指 明解脫之道的導師,佛法為解脫方法,僧伽是生活之道的現實榜樣。佛教徒認 為,形式上的皈依三寶,並不能使人由此而得到解脫。 佛陀雖然年老體衰,但他還是利用一切機會,方便權巧開導眾比丘,而且,如 果沒有受到邀請,他還要時常持缽乞食。一天,和往常一樣,他來到昆舍離乞 食,飯後,他同阿難陀尊者一道去了重閣堂。當他們談到昆舍離城以及城中寺 院的美麗怡人時,佛陀對阿難陀說: 「如果有人修習、發展、掌握、經歷、實踐,或究竟擭得四神足 iddhipada, 他就可以隨意生存一阿僧祗劫 kappa 或更長時kappavasesam。阿難陀, 如來修習、發展、掌握、經歷、實踐,究竟獲得四神足,如果願意的話, 如來可以住世一劫或更長。」 經典補充說:「世尊雖然作了這樣明白的暗示,但是阿難陀尊者卻不能理會, 未能請佛,為了眾生的利益和幸福,出於對有情世間的悲憫,為了人天的安樂, 而再住世一劫。」 經典又說,之所以造成這樣一個事實,是由於當時阿難陀的心被惡魔迷惑住了。 ■ 佛陀宣佈入涅槃 佛陀應化于世間,向追尋真理之人展示了事物的本質,教給人們從生命之苦中 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在此漫長而成就非凡的教化生涯中,他完成了崇高的使 命,滿足了自己和他人的願望。八十歲那年,他意識到他的使命將要結束,已 經給予誠實的在家出家弟子們作了必要的指導,他們不但能堅定地信奉他的教 法,而且有能力向他人解說佛法。所以,他決定不再用意力和體驗聖果喜悅的 方法來維持他的餘生。當他還住在重閣堂時,佛陀就告訴阿難陀,他將在三個 月內圓寂。 阿難陀猛地回憶起佛陀所說的話,請求佛陀,為了眾生的利益和幸福,再往世 一阿僧祗劫。 「夠了,阿難陀,不要再請求佛陀了,請佛住世的時間已經過去。」 佛陀回答說。 隨即,佛陀向阿難陀講述了生命流逝的本性,然後,同阿難陀一道,去了大寺 講堂,讓他召集所有居住在昆舍離附近的比丘。 佛陀對聚集在一起的眾比丘開示說: 「我對你們講的一切真理,都要好好修習、實踐、體證,出於對世間的悲 憫,為了大眾的利益和幸福,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此聖道將長存不 忘。 何為此真理?它們是: 四念處、四正勸、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聖道。」 然後,他又作了最後一次開示,並向僧眾公開宣佈涅槃日期 「諦聽,諸比丘,諸有為法皆為無常,精勤修習,如來圓寂的日子不久了, 如來將在三個月內入涅槃。」 「我年事已高,生命不會長久,我將離你們而去,我以自己為依怙。眾比 丘,精進、正念、善德。以正念為指導,不放逸,以此善法為住,永免 生死,永斷痛苦。」 向昆舍離望了最後一眼,佛陀同阿難陀一道,來到般陀村,對那裏的比丘開示說: 「戒定慧為解脫至上法,喬達摩已證如是法。佛陀教導弟子們掌握此法,導 師已經以慧眼終止了痛苦,熄滅了情欲。」 ■ 四種依處 穿過一個個村莊,佛陀來到波甘那羅,講解了四種引證方法,以此來驗證和澄清 佛陀的言教。 一.若一比丘如是說:「我聽佛陀親口說,我得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 老師言教。」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也不應被拒絕。 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而要仔細推敲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把它作 同經律 sutta-vinaya相比較。若其不與經相吻合,不能與律相一致, 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理會了 佛法。 然後,你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 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為第一引證。 二.又有比丘如是說:「于一寺居住眾長老及眾僧處,我聽此僧團說:此是 法,此是律,此是老師言教」。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也不應被拒絕。 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要仔細推敲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把它們同 經律相比較。如果它們不能與經相吻合,不能與律相一致,那麼,你就 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理會了佛法。 然後,你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 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為第二引證。 三.複有比丘作如是言:「於一寺,有許多博學多聞的比丘和長老,精通佛 語、戒律和綱要。我聽他們親口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師言教。」 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也不應被拒絕,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要仔細 推敲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把它們同經律相比較。如果它們不能與經 相吻合,不能與戒律相一致,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 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理會了佛法。 然後,你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 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為第三引證。 四.複有比丘作如是言:「某寺一大德長老,精通佛語,經律和論典,我聽 他親口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師言教。」他的話既不應被接受, 也不應被拒絕。不接受,不拒絕如是說,要仔細詳推敲每一個字,每一 個音節,把它們同經律相比較。如果它們不能與經相吻合,不能與律相 一致,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肯定不是世尊所說,此比丘錯誤地 理會了佛法。 然後,你應該拒絕。 如果與經律相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 結論: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確地理解了佛法。 此為第四引證。 這就是四大依處。 ■ 最後一餐 佛陀如此啟迪,開導了弟子們之後,來到槃瓦。鐵匠純陀招待了佛陀及其弟子。 他熱忱地準備好名叫輸卡拉末達毗的美味佳餚。但是,純陀聽從了佛陀的勸說, 僅以此食供養了佛陀,把剩餘下來的埋在地下。 飯後,佛陀肚子疼痛不已,但是,他還是忍受了,沒有作聲。 佛陀雖然身體十分虛弱,病得又如此的厲害,但是還是決定步行到他最終目的 地,拘屍那羅,此地離槃瓦約六十英里。據記載,在這最後一次行化中,由於過 度的虛弱與疾病,他不得不在大約二十五個地方休息。 在路上,他曾坐在一棵樹下,感到口乾舌燥,叫阿難陀前去弄點水來。阿難陀好 不容易從一條小溪裏盛來一缽清水。因為,在此之前,曾有五百輛馬車從這裏經 過,攪渾了河水,河中到處都是污穢物,混濁不清。 這時,一個名叫跋庫沙的人走近佛陀,佛陀的安詳寧靜使他敬佩不已,聆聽金剛 正定之法後,以兩件金鏤袈裟供養了佛陀。 在佛陀的指導下,他給佛陀披上了其中的一件,另一件給了阿難陀。 當阿難陀把兩件袈裟披在佛陀身上時,他被驚呆了。佛陀的身體光亮鮮豔,不禁 說道:「世尊,具是不可思議。世尊的身體如此的明潔,出乎尋常的鮮亮。當我 準備把兩件金光閃爍的袈裟披在世尊身上時,它們好像失去了任何光澤。」 隨即,佛陀解釋道,佛陀色身兩次明潔光亮,超乎尋常,即在獲證菩提之夜和涅 槃之夜。 然後,佛陀宣稱,當夜三時,他將在拘屍那羅境內的雙莎羅樹下圓寂。 ■ 純陀供齋功德 佛陀在腳俱多河洗了最後一次澡,上岸休息,說道: 「阿難陀,也許有人會對鐵匠純陀產生忿恨,說:『這是你的罪過和失誤, 純陀,如來吃了你供養的飯食後就圓寂了。』這樣的怨恨應該得到制止。 人們應該說:『這是你的福報,這是你獲益,純陀,佛陀吃了你供養的 飯食後,證入涅槃。純陀,我聽佛陀親口說,兩種供養功德相等,所獲 利益福報平等無二,超過其他任河供養。何為此二種供養?如來于圓滿 覺悟之夜所受的供養,以及果證無餘涅槃之夜所受供養。此二種供養具 同等功德,具同等利益。其功德利益遠勝於其他一切供養。』鐵匠純陀 所作此功德將會使他長壽,獲得善生,得到榮華富貴,得以升天為天王。 阿難陀,對純陀的所有指責都應如此受到制止。」 佛陀無限悲憫最後一餐的慷慨佈施者,對此作了細心的安慰,然後,來到莎羅樹 林,叫阿難陀在兩棵莎羅樹下,準備一床頭朝北方的睡床,佛陀右臂而臥,一條 腿放在另一條上面,警醒寂然地躺著。 ■ 如何禮敬佛陀 看到莎羅樹非時而鮮花盛開,一切都呈現出虔誠之態,佛陀對其弟子勸說道: 「阿難陀,如來不應如是受到尊敬、禮待、頂禮、崇拜、讚美。若有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法而住,如理修習,以法正行,此人以最上 法恭敬、禮拜、頂禮、崇拜、讚美如來。因此,阿難陀,你應如此自我 培訓:願自己以法而住,如理修習,以法正行。」 這個時候,曾經一度當過佛陀侍者的鄔波摩那站在佛陀跟前,給佛陀扇著風, 佛陀叫他站過一邊。 阿難陀不明白,佛陀為什麼叫鄔波摩那站到一旁,他也曾經很周到地侍奉過佛 陀。 佛陀說,無數天人聚集一處,來探望佛陀,但鄔波摩那擋住了他們的視線,看 不見佛陀,因而顯得很不高興。 ■ 四大聖地 接著,佛陀講說了與他有關的四大佛教聖地,虔誠的信徒應以恭敬、敬畏之心 前往朝拜,它們是: 佛陀的誕生地(蘭昆尼,在印度同尼泊爾交界處) 佛成道處(菩提伽耶) 佛初轉無上法輪處(薩拉陀) 佛涅槃處(拘屍那羅) 佛陀又說道:「信徒若在朝聖之中,信心堅定而死,將得升天界。」 ■ 須跋陀的皈依 雲遊苦行僧須跋陀當時住在拘屍那羅,聽說喬達摩將在當夜三時涅槃,心想: 「我曾聽年大閱深的老師,乃至他們的老師,以及諸苦行僧說,高貴覺悟的阿 羅漢應現于世是甚為稀有之事。今夜最後時,行僧喬達摩將入涅槃,我還有疑 難問題。我崇信喬達摩,他有能力講解大法,我也會因此除去疑慮。」 隨即,須跋陀來到鄔波陀那的莎羅樹林中,走近站在一邊的阿難陀,說道: 「我曾聽年大閱深的老師,乃至他們的老師,以及諸苦行僧說,高貴覺 悟的阿羅漢應現于世是甚為稀有之事。今夜最後時,行僧喬達摩將入涅 槃,我還有疑難問題。我崇信喬達摩,他有能力講解大法,我也會因此 除去疑慮。阿難陀,我可以看一眼行僧喬達摩嗎?」 「夠了,朋友須跋陀,不要再煩世尊了,他已經很累了。」'阿難陀尊者 說。 須跋陀兩次三次地重覆了他的請求,但阿難陀都以同樣的方式一一拒絕。 佛陀聽到了阿難陀和須跋陀的對話,對阿難陀說:  「阿難陀,不要阻擋須跋陀,讓他看一眼圓覺者,無論他問什麼,都 是渴望得到知識,並不是來麻煩我。而且,我所說的一切,他都會馬 上明白。」 阿難陀尊者把須跋陀引到佛陀跟前,一陣友好問候之後,須跋陀在一旁坐下, 說:「像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賒黎、刪闍夜昆羅胝、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 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這些苦行僧,或為一派之長,或為聞名於世 的宗教導師,或為大眾推崇的善德之人,他們是否真正完全徹底地掌握了貢 理?或是他們其中有人掌握了,還有人沒有掌握?」 「須跋陀,不要自尋煩惱地想知道他們全部,或一部分是否覺悟了真 理,我將以正法告之,諦聽,謹記所教。」 「好吧,世尊。」須跋陀回答說。 「任何一教法中,若無有八正道,此法則無有一果、二果、三果、仍至 四果;若一法中有八正道之教,則此法中有一果、二果、三果、仍至 四果。須跋陀於我教法中,有八正道之教。於此,你確可找到一果、 二果、三果、仍至四果,其他外道無此聖果。須跋陀,若眾弟子以善 德為住,則世界將不會沒有阿羅漢。」 「二十九歲那年,我出家追求至善,現已五十一年之久,在我的僧團之 外,沒有一個修道者,乃至部分能修習此可證之法。」 須跋陀又說: 「妙哉,妙哉。世尊,如同一人擺正顛倒之事,揭開被覆蓋之物,或給迷 途者指點迷津,或於黑暗中點燃燈火,使有眼之人能見。同樣的,世尊 以各種方式闡述佛法。」 「世尊,我皈依佛、法、僧,但願我可以在佛陀面前得以出家和受比丘 大戒!」 「須跋陀,」 佛陀說,「任何一個已經接受外道思想的人,希望在佛法中 求受沙彌和比丘大戒,都得經過四個月的體驗期。四個月後,經眾弟子 作證,其人可受戒而為比丘。但是,我知道你,可另當別論。」 須跋陀說: 「如果說,一個已經接受外道思想之人,希望在佛法中求受沙彌和比丘大 戒,都得經過四個月的體驗期。我也將經過此體驗期,四個月,經眾弟 子作證,我可受戒而為比丘。」 因此,佛陀對阿難陀說道: 「那麼,阿難陀,你可給他授戒。」 「是,世尊。」 阿難陀答道。 雲遊僧須跋陀即對阿難陀尊者說: 「這是你的福報,阿難陀,這是你無量福報,佛陀已親自給予你授戒的聖 法。」 就這樣,須跋陀在佛陀面前出家。 受戒不久,須跋陀尊者遠離人群,獨自隱居,精進修習,由如實之智,即 身證得出家眾至上聖果,並以此聖境而住,這是在家居士正確出家修行的 目的。須跋陀知道自己已斷生死輪回,聖行圓滿,不受後生。 須跋陀羅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他是佛陀親自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阿難陀尊者希望知道怎樣來安放如來的舍利。 佛陀說:「你不要過問供奉如來舍利之事,關心你自己的善業 (阿羅漢),全心 為你的善業精進努力。作有益之事,追求自利。許多有智見的刹帝利、 婆羅門、和在家居士,他們對佛陀有虔誠的信仰,他們將來安置如來 的舍利。」 聽到此意味深長的一席話後,阿難陀走過一邊,站在那裏,禁不住放聲大哭起 來,他想:「天哪!我仍然還是有學之人,但是,我的導師將離我而去,他使 我悲傷。」 佛陀見他不在身邊,喊他過來,開導他說:「好了,阿難陀,不要悲傷,不要 哭泣,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我們必定要同喜愛和怡人的一切分離?」 「阿難陀,你功德無量,不久將從煩惱中解脫。」 接著,佛陀讚美了阿難陀,對他傑出的善德給予高度的評價。 在對阿難陀大加贊褒一番後,佛陀叫他進拘屍那羅城,告訴摩拉人如來即將入 證涅槃。他們得到這一消息後,馬上攜老扶幼,男女老少,一路大哭而來,向 佛陀作最後拜別。 ■ 離別情景 佛陀接著說:「阿難陀,你也許會說:無上聖法沒有了導師,我們失去了導師。 阿難陀,你不應如此想,我涅槃之後,我所教之法和所制之律將是你們的導師。」 「阿難陀,如果希望的話,我圓寂後,小小戒可舍。」 在此佛陀並沒有使用強制的口吻,而是用了虛設的口氣。如果他希望小小戒應 該被捨棄,那麼他會用肯定的口吻講出。佛陀預見到,主持第一次結集的迦葉 尊者,在得到僧團的准許之後,不會去除任何戒律。因此論師說,這是因為佛 陀用了假設語氣。 因為佛陀沒有具體的說哪些是小小戒,眾阿羅漢也無法得出任何結論,所以, 他們對戒律沒有作任何改動,而是全部保留下來。 佛陀又一次對眾弟子說:「眾弟子,如果你們對佛法僧三寶、修習之道、方式 方法,還有什麼疑問,現在就問吧!不要以後這麼想:我們面對著老師,但我 們還是沒能當面詢問世尊,因此而生懊悔。」 但是眾弟子還是沉默不語。佛陀如是詢問了三次,大眾中還是無人作聲。 然後,佛陀對大眾說:「也許是由於你們出於對老師的尊敬,不願提出問題。 諸弟子,那麼就讓一個人轉告另一個人。」 大眾仍然一聲不吭。因此阿難陀對佛陀說: 「妙哉,妙哉,世尊,同這樣的弟子們為伍真是高興,沒有一位弟子對佛 法僧三寶、修習之道、方式方法還有任何疑惑。」 「阿難陀,你出於虔誠而如此說,如來明瞭此事,於此大眾,沒有一人對 佛法僧三寶、修習之道、方式方法持有懷疑和迷惑。阿難陀,此五百弟 子中,最低品仍是預流之果,永不退轉,註定覺悟。」 接著,佛陀給弟子作了最後教化: 「眾弟子,諦聽,我告誡大家,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精進努力 vayadhamma -samkhara-appamadena-sampadetha。」 這就是世尊最後的教誨。 ■ 涅槃 佛陀入初禪靜慮 jhana 從此起,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起,入 空無邊處地 akasannanacayatana,從此地起,入識無邊處地 vinnanancayatana ,從此地起,入非想非多想處地 n'eva-sanna-n'asannayatana,從此起,中 無受想地sannavedayitanlrodha)。 阿難陀尊者,還沒有證得天眼通,對阿那律陀尊者說: 「阿那律陀尊者,世尊圓寂了。」 「沒有,阿難陀兄弟,世尊還沒有圓寂,但已到了無受想地。」 隨即,佛陀從無受想地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地,由此地起,入無所有處,由此 起,入識無邊處地,由此地起,入空無邊處地,由此地起,依次入第四,第三, 第二和第一靜慮。然後又從第一靜慮起,依次入證第二、第三乃至第四靜慮。 從第四靜慮起,當下即證無餘涅槃。佛陀圓寂於西元前五百四十三年的維塞 節--月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