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生命之謎 生命的意義在於圓滿覺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來面目--《那爛陀》 “誰是人”,“從那裏來”,“哪一個”,“為什麼”,“是什麼”,是影響整 個人類的重大問題。 ◎“誰是人?” 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我們從本來就一目了然,可以就想像得出的事情深入探討。 人有其軀體,或借助儀器可以看到的感官,此有形的身體是由一種瞬息遷流的力 量和物質構成。 科學家們發現他們很難對物質下定義。一些哲學家把物質詮釋為:「於變化相行, 即變化,變化與物質相行。」 色法在巴厘語為rupa,它被詮解為變化或散解化,另外一種解釋為自現之法。 根據佛教,色法有四大種,即地 ,水,火,風。 地Pathavi億為外漲力之原素,為物質的再分層,缺少這種原素,事物將不可能 依據空間,互為相應統一的軟硬二性為地大的兩種狀態,這種具有外漲力的原素 存在於地水火風之中。比如,在下面的水支持著上面的水,正是這種外漲性和動 性 vayo相互結合作用才產生了向上的壓力,冷熱為濕性tejo,液體為流動性apo。 水 Apo意為緊縮性,於外漲力不同,這種因素能使相離物質的基本原素緊緊融 和在一起,使人有了一種身體的概念。 火Tejo意為熱性,冷也是一種表現形式。Tejo既包含了熱,又容納了冷,這是 因為它們具有成熟身體的功能。換句話說,它們有活躍精力的作用,由於這一因 素,事物才得持續和變化。 風Vayo意為動性,變化運動是由這一因素造成的。運動被認為是一種力,或是 熱能發動者,在物質領域中,動和熱分別與精神範疇的意識和業力相對應。 此四大種的巨大力量是不可分割,緊密的相互聯繫在一起,但也許對其他而言, 某一大種的成份要多一些,佔有更大的優勢。比如,外漲性在地大中佔有優勢, 內聚力于水大中,熱性于火大中,以及動性于風大中。 由此可見,物質是由時時刻刻都在持續變化的力量和因素組成的。根據佛教,物 質只能連續存在十七個刹那。 根據生物學,人在出生時,他因遺傳而得到父母直徑為三千萬分之一英寸的無限 微小細胞。「在九個月的懷胎中,這一微粒成長為當初一百五十億倍大的塊體」。 這一微小甚微的細胞就是人的色身基礎。 根據佛教,性別也是在懷孕之時確定的。 在這人體的繁雜機器中,有一種更為重要,與物質相關聯的因素,那就是意識。 博學多聞的作家們也許會高興的說不是精神加物質,而是精神和物質。科學家們 宣稱生命來源於物質,而心識由生命而生,怛是,對於心識的發展,他們沒有給 予一個滿意的解答。 於物質的身體不同,非物質的心識是無形的,但可以被直接的感受到一則古老的 諺語說:「何為心?非物質。何為物質?從未想。」 我們清醒明瞭我們的思惟和感覺,由此直接感受,我們以類比推理它們也存在於 他人之中。 識在巴厘語中有好幾種說法,其中mana,citta,vinnana,最為常見。巴厘語詞 根man,意為想,英語單詞man意為人,巴厘語manussa,意為開發了意識之人, 尼以對此作一比較。 在佛教中,心與識沒有什麼區別,它們被當成同義詞來使用。心可被簡單的詮譯 為對事物的感知力,因為沒有一個指導一切行為的主宰或靈魂,它是由變化無 常,瞬息生滅的心態組成。「以生為起源,以死為出口,意識持續不斷地向內遷 流,如同河流接引附屬小溪,連連增加而成大水。」每一個短暫的意識,在遷流 不息的生命之流中,一旦消失,即把全部力量,和深深烙印於自身的所有感受統 統地傳送給它的接替者。因此,每一個新意識是由其前一個意識的所有潛力和另 外其他所組成。正因為一切感受毫無丟失地烙印到這個無常變化,不斷更新的意 識之中,那麼,即使肉體短暫的分散,對過去生世的憶念將成為可能。如果記憶 完全依附於腦細胞,那麼,這就不可能了。 意識如同電流一樣,既有創造能力又有毀壞性力量,它又好像雙面鋒利的武器既 可用來行善,也可用來作惡。一個小小的意念從無形的意識中生起,甚至可以拯 救或毀滅整個世界:一個念頭既能使一個國家人曰充盈,也能使一個國家人煙稀 少,意識創造個人的天堂,意識建立自己的地獄。 奧斯本斯卡寫道:「有關在意識現象中存在的潛力,即思想、感受、欲望,我們 發現它的潛在能力是無法估計的,無有限度的。從個人的經歷觀察歷史, 我們得以知道觀點、感覺、欲望的自我顯現,它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創造無數連續不斷的現象。一個意念能夠在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產生一種功 效,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精深,引發更新的現象之續,釋放出更新的能量。 我們知道,思想依然存 留並起著作用,即使發明這種思想之人的名字已 經變成了 神話之謎,例如古老宗教的創造者、不朽古詩的創作者、英雄、 領袖、預言家等,他們的名言嘉句被無數人口口相誦,他們的觀點被人們 反覆研究而加以注解……。 毫無疑問,如同一塊石碳或一個有生命的細胞都包含有能量,一首詩中的 每一個思想都具有一種巨大的潛力,這種力量無限奧妙,不可思議,更有 啟迪性。」 觀想下面一段佛陀意味深遠之語的潛力:「諸法以心為先導,以心為主, 由心所造。」 根據佛教,心或識在懷孕之瞬間,與色法同時生起,因此,意識存在於胎 中,此最初意識,以佛教專有名詞說,流轉意識,或再生意識,就是此人 依過去之業為緣而生。人類之間存有的微妙的心智,精神和道德的差異就 是由此因業而起的意識,即人的第二因素決定。 給予精神和物質以生命力,即生命現象,是構造人的三要素之三。由於生命的存 在,再生才能成為可能。生命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自己表現出來。在巴厘語中, 生命的兩種形式稱之為namajivitindriya 和rupajivitindriya,即精神生命和物質生 命。 因此,色法、心法和生命是構成一個人的三大獨特因素。它們組合在一起,一個 強大的力量一人,帶有難以想像的蘊藏力誕生了,他成為自己的創造者和毀滅 者。在他內部既可發現罪惡的垃圾堆,也可發現善美的藏室;在他內部可以找到 卵生動物、兇殘者、普通人、超人、天人和梵天。罪惡的秉性和聖潔的道德都同 時潛伏於中,他既可以成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又可能成為一個詛咒者。事 實上,就自我而言,人本身就是世界。 ◎「從哪里來?」 這是我們的第二個問題。 人是從哪里來的?人或有始,或無始。說有始者假設了第一因,或者是宇宙之力, 或者為萬能者;說無始者否認了第一因。因為,作為一般經歷而言,因不斷生果, 果不停的變因,在因果流轉之中,第一因是不可能想像的。根據第一種說法,生 命是有起初,而根據第二種說法,生命沒有起始,在一些人看來,第一因這種觀 點就如圓形三角形一樣荒謬可笑。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是其父母的精卵細胞的直接產物。當科學家們主張一切生 命皆來自生命時,他們就保持一種說法,即意識和生命來自於非生命之物質。 根據佛教,人是由業力而生 kammayoni,父母只不過給他提供了一個物質基礎, 因此有情眾生相續。在懷孕瞬間,業力對最初意識發生作用,從而使胚胎有了生 命。正是這種無形的,由過去生引發的業力在已經存在的物質現象上產生了心智 和生命現象,從而完善構成了人的三要素。 在談到有情初形成胚胎時,佛陀說:「哪里有此三種的結合,那兒就種下了生命 的種子。如果父母同床,但不是母親的懷孕期,無待生有情 gandhabba 的參與,則沒有種下生命的種子:如果父母同床時,為母親的懷孕期,但 是待生有情不存在,則沒有下生命種子;如果父母同床,又是母親的懷孕 期,同時又有待生有情的存在,由於這三個因素的結合,則播種下生 命種子。」 在這裏,ghandhabba(=gntabba )指的是準備好由此特別母親而生的合適有情, 這專用名詞只能用在此特有的情況下,我們千萬不可把它錯誤地認為是恒常的靈 魂。 一個有情眾生出生於此,必有一有情眾生在某一個地方離世而去,一個有情的出 生相關相續於一個過去生有情的死亡。用一般的話說,太陽從一個地方升起也就 意味著太陽從另外一個地方降落。 佛說:「受無明和貪欲糾纏和束縛,無法想像徘徊遊蕩的第一有可情。」 只要不斷地受到無明和貪欲污水的供給,此生命之流將無休止地流轉下去。只有 當貪欲和無明被連根剷除後,生命之流才終止遷流,就像佛陀和眾阿羅漢一樣, 結束了輪回。生命之流的絕對起始是不可能確定的,正如生命之流不再伴隨有無 明和貪欲,那種境界也是不可以用思惟構想。 在此,佛陀只不過涉及了一點有情眾生的生命之源,猜測世界之初和進化就是科 學家們的事了。 ◎「到哪里去?」 這是我們的第三個問題。人到哪里去? 根據順世派(巴厘語和梵語為lokayata),人死之後一無所存,只留下他生前所 創造的一切能量。「人由四大組成。人死之後,堅固性回歸地大;濕性回歸水大; 暖性回歸火大;動性則回歸風大,人的心識則漂遊到空間。當四大分散之時,無 論智愚,皆被斷滅,不復存在,更無其他世界。死亡是一切一切的終結,唯此現 實世界為真實,所謂的永恆天堂和無間獄皆是行騙者的臆造之物。」 唯物者只相信感官能夠認識的事物,因此,唯物質是真實,最基本的原素是地水 火風四大種。自我意識的生命由此神秘莫測而生,好像當阿拉廷摩擦他的油燈 時,基因就自己出現了似的,大腦衍生思惟就像肝臟分泌出膽汁一樣。 正如羅達訶裏濕努所說,在唯物論者的眼裏,相信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是一種 虛假的、懦弱的、女人氣的、膽怯的、害怕的和虛偽的表現。 根據基督教,人是沒有過去世,唯有現在一生給人準備到永恆的天堂或地獄。無 論它們被認為是實在地方,還是一種境界,人的末來或是在天堂裏享受無盡的快 樂,或是在地獄裏遭受無際的痛苦,因此,人死後沒有滅盡,他的歸處是靈魂永 恒。 叔本華說:「任何一個認為自己從無而生之人,一定會認為他再次回歸虛無。永 恒的存在在他存在之前消失,第二永恆開始,由此他將不停的誕生, 這是一種魔鬼般的觀點。」 相信過去和現在的印度教信徒們不說人死之後一切不復存在,他們也不說人死後 就得以永恆,但認為過去和未來是一無休無止的迴圈系列,在他們看來,只要生 命中受到業力的牽引,生命之流就會永不停留地生存下去,到了一定程度後,人 的本靈會重新回歸到衍生出靈魂的絕對實體paramatma之中。 佛教相信當下的存在,並以現在為基礎,論辯過去和未來。正如一盞電燈是無形 電流的外在表現形式,同樣的,人只不過是無影無跡業力的外部顯現。燈泡說不 定會損壞,燈光也許會消失,但是電流卻仍然存在,燈光可以由另外一隻燈泡而 重新生起。同樣的,業力不因有形肉體的分散而受任何擾亂,它從現前的意識中 延展出來,導引後一生新意識的生起,在這裏,電流就如同業力,燈泡可以比作 是父母產生的最初胚形。過去的業引發現在的生;現在的業,夥同過去的業,成 就未來:現在是過去的產物,又轉過來成為未來的父母。 因此,死亡並不是一個人的最終完結,雖然這一特殊的生命階段結束了,但是, 驅使它繼續生存的業力並沒有被消滅。 人死後,只要有無明和貪欲之水的生養,生命之流將無限的持續下去。一般來說, 人死後不一定再得人生,因為人類不是唯一的有情眾生,另外,地球,幾乎是宇 宙中的一微粒,也不是有情眾生僅能得以再生的地方,有情眾生可以把其他界趣 作為棲息之地。 如果一個人希望終結此無常生死輪回,他可以達到目的,從根本上斷除形形色色 的貪欲,獲證涅槃,正如佛陀和眾阿羅漢一樣。 人將到哪里去?他可以到任何一個他希望和喜好之地,如果他勝任適應。如果他 沒有什麼特別的期望,他就由事物本身的過程來規劃他的道路,他將依據自己的 業力到達一個他應得之地。 ◎“為什麼” 是我們最後一個問題。 為什麼成為人?生命中有何目的?這是一個相應矛盾的問題。 唯物論者的觀點是什麼? 科學家們回答:「生命有目的嗎?是什麼,在哪里,又在何時?衍生於太空, 而有宇宙、太陽、地球、生命、人類,以及更多其他。 但是,至於目的而言,誰的,何時,為什麼?一無所有。」 因為唯物論者把他們自己完全框限於感官資料和眼前的物質利益,忽視了精神價 值,他們持有一種與道德論者針鋒相對的思想。在他們看來,沒有追求目的之人 可言,因為本來就不可能有什麼目的,非有神論者,佛教也在此範疇之內,不認 為有一開天闢地的決意者。 「誰使孔雀如此五彩繽紛?又誰使杜鵑鳥鳴叫得如此美妙動聽?」這就是唯物論 者把萬事萬物皆歸結為自然規律所致的一個主要論點。 「吃喝玩樂,眾生皆由死亡來結束生命。」這好像就是他們學說的道德理想。他 們認為,正如羅達訶裏濕努所寫:「道德是一種迷惑,唯有享受才是真實。死亡 是生命的終了,宗教是愚昧的心智失常,精神病毒。一切善美、高貴、清淨和慈 悲皆會消亡。這種理論代表了享樂主義和自私自利,是對他們強烈欲望的粗糙證 實,沒有必要控制情欲和本能,因為這些是人類的自然財產。」 《攝一切見論》雲:「盡情的享樂,當生命屬於你時,沒有誰能逃脫死神追尋的 眼睛:一旦他們燒毀了我們的形體,怎樣才能重新獲得?」 「當生命存在時,生活快樂,即使欠債纍曩,也要以酥油為生。」 現在,讓我們再從科學中挖掘對這個“為什麼” 問題的解答。 應該注意的是:「科學是對事物的研究,是對 “是什麼”的研究,宗教是對理想 的研究,是對“應該怎樣”的研究。」 京阿特.湯姆森主張科學是不完善的,因為它不能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 涉及到終極目的時,貝特俄西彌談到了三種觀點,即有神論、泛神論和突變化現 論。「第一種,」他寫道,「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頒佈了一切自然規律, 因為他預見到有時善美之事將要被變革。在這種論點中,目的清清晰晰地 存在於上帝的思想中,上帝在他所創造的一切之外。」 「在泛神論的形式中,上帝不在宇宙之外,只不過從整體來講,它就是宇 宙,因此就不可能有創造的行為,但在宇宙裏卻有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它 促使宇宙根據可以說是整個過程中就存有的計畫發展。」 「在突變化現論中,目的就更加肓自。宇宙中的前一階段預示不到後一階 段的任河事物,只不過有一種毫無目的的導致變化的衝動,這種變化帶來 了更加完善形式的存在,所以,相當晦澀糢糊地說,目的就隱存於起始之 中。」--伯特倫.路斯爾《宗教與科學》p.191 我們不對此作任何評論,這些僅僅是不同宗教或偉大的思想家持有的觀點 而已。 不管有沒有終極目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燈蕊蟲、蛇、蚊蟲等是否有價 值,或狂犬病是否有存在的意義。人們怎樣解釋邪惡問題?地震、洪水、 瘟疫和戰爭是不是被預先計畫好了的? 俄西彌闡述了自己對終極目的的看法後,大膽地宣稱:「無論怎麼說,為什麼要 榮耀人類?獅子和老虎又怎樣呢?牠們沒有像我們這麼多的傷害動物,牠 們又比我們美麗得多。螞蟻又怎樣?牠們比任何一個法西斯更有能力管理 好一個聯合體。難道說一個夜鶯,或雲雀,或鹿的世界不比我們這個充滿 殘酷,非正義和戰爭的世界更美好?信仰終極目的者絞盡假有的理智,但 是他們的著作使人們又產生懷疑。如果我被授有萬能的神力,或者有一百 萬年的時間進行實驗,那麼,作為我努力的最終結果,我將不會認為人有 許多妄自尊大之處。」 根據不同的宗教,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印度教認為,生命的目的在於“同梵天合一” 或“重新回到衍生其靈魂的神我 之中。”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說:“生命是為了榮耀上帝,永遠使上帝快樂。” 作為某一宗教的普通信徒,為了獲得他們至高安樂,永恆不死的天堂,他會不會 準備放棄地球上他緊緊執著不放的生命?實在是值得懷疑! 那麼,佛教怎樣來回答這個“為什麼” 的問題? 佛教不承認造物者的存在。因此,從佛教的觀念來看,不可能有強迫註定的目的, 佛教也不宣導左右人們未來,毫無自由行為的宿命論、決定論或預先註定論等。 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由意志變得徹頭徹尾的滑稽可笑,生命則成為一名副其 實的機器。 受自己過去所作所為,生長條件和環境的影響,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多多少少 是很機械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講,人是可以利用他的自由意志。一個人從懸崖 上跌落下來,將會掉到地上,正如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在這種情況下,他無法 施展他的自由意志,雖然他有思想而不同於石塊。如果他在懸崖上向上攀登,他 當然可以行使他的自由意志,依照他的希望行事。反過來說,一塊石頭就沒有自 行其事的自由。一個人有能力選擇正確和錯誤,善良和邪惡。他既可以仇視,也 可以友好的方式對待自己和他人,這完全取決於他的思想及其發展狀況。 雖然人生沒有一個特別的目的,但是人可能自由地樹立生命的目的。 然而,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奧斯本茨基寫道:「有些人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在於放棄自我,在於自我犧 牲,在於拋棄一切,乃至生命本身,其他人宣稱生命的意義在於享受生命,在於 從最終死亡的恐怖感中獲得解脫:有些人講生命的意義在於完美,在於創造超越 墳墓以外的美好未來,或者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另外一些人則說生命的意義在 於走向不存在;更有另一些人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人類的盡善盡美,在於地球生命 的組織化;不過也有一些人斷然否決了知生命意義的任何可能性。」 一位博學的作家批判了所有這些觀點,說:「所有這些解釋的錯誤就在於這樣一 個事實,即他們竭盡試圖在生命本身之外發現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在人類未來, 或者是超越墳墓以外,或者於疑惑不解的存在,或者是貫穿持續轉世自我的演 變,總是在當下人生之外的某一物上尋找。但是,如果人們悄然向自身看一看, 那麼,他們將會看到,實際上生命的意義並不怎麼迷糊不清,生命的意義在於知 識。」 在一個佛教徒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圓滿覺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來面目。這 一目的可以通過完美的行為,心智的培訓,深刻的智觀來實現,或換句話說,通 過奉獻不完美。奉獻包含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徹底的無我。這些促使一個人 為其他眾生服務。究竟完善包括了絕對的純潔和無上的智慧。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