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四 梵 住 得生人道难,生得寿终难,莫错善因缘。--《法句经》182 - 315 人类是一不可思议的有情众生,具有无法想像的潜在能力,蕴藏在他内部的既有 圣人的品格又有犯罪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之下以强大的 力量表现出来,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但我们知道它们以不同的程度 存在于每个人之中。 在人类复杂的物质载体之中,有一股巨大的心力,在此,我们既可以发现善德的 储藏室,也可以发现罪恶的垃圾堆,通过培养各自的品性,一个人可以成为人类 的祈福者或诅咒者。 有人希望自己伟大、高尚、利益众生;希望自己的人格升华;希望通过自己的行 为规范利益人类;希望利用自己是人类这一殊胜因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除潜 在的罪,培养储藏的善德。 为了挖取埋藏在地下的珍贵宝藏,人们花费了无数金钱,进行了艰辛的努力,有 时候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开发储藏在人们内部的宝藏,只需要不 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忍耐,即使是贫困潦倒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够完成这一工 作,因为财富并不是积累出世圣法的根本条件。奇怪的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罪 恶几乎是极为自然和自发的。同样奇怪的是,每一罪恶具有其相对面的标准善 德,而此善德看起来并不怎么普遍和自发,虽然它们包含了一切。 人生中最具破坏力的罪恶就是嗔恨。去除这一罪恶力量,完善人生甜美的善德就 是慈爱。 残忍 himsa又是另外一种罪恶,它应对蔓延于世界之中的许多恐怖和残暴行为 负责。悲悯 karuna就是它的对治药。 嫉妒 issa 是另外一种罪恶。它毒害一个人自己,并且把人引向不健康的争斗和 危险的竞争。这一毒物的最有效对治药品就是赞叹随喜mudita。 另外还有两种普遍的品性,它们会扰乱人的心智平衡。它们是对乐法的执迷和不 乐法的嫌恶,这两种相对的力量可以通过修习舍离 upekkha来加以消除。 此四种标准的善德在巴利语被共同称为四梵住 brahmavihara。其意为完善行为的 规范、完美境界以及圣洁之处。 这些善德使人不断完善自我,使人在这一生中成为圣人,使人超凡入圣。如果每 一个人都来修习这些善法,无论其信仰,肤色,种族以及性别如何,地球可以变 成清净乐土。在这里,人们可以成为大同世界的理想公民,生活在绝对和平和安 稳之中。 此四种高尚的品德也可以被称为四无量 appamanna,因为它们遇不到任何阻碍、 限制,延及到一切众生,无一例外,它们总括了连动物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 无论其宗教信仰怎样,每个人都可以修习这些甜蜜的善德,从而成为自己和他人 的祈福者。 ◎ 慈 慈(梵文maitri )为第一圣处,它的意思是柔和人心,或为真实友好之境。它 被解释为对一切众生的福利和快乐的真诚祝愿,同时也被解释为友善的心态,因 为一个真正的朋友总是真诚地祈愿他人幸福。 佛陀教诲我们说:「正如一个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她的独生子,同样地, 一个人应该对一切有情众生施以无限的慈爱。」 这里强调的是,这不是一种母亲对她孩子的情感之爱,而是她对孩子真正幸福的 诚挚祝愿。 慈爱不是肉体之爱,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因为这两种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痛 苦。 慈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因为她对邻居和其他人不加任何区别。 慈也不仅仅是普遍的同胞之爱,因为她包括了连动物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因为 牠们孤独无助,我们这些弱小的兄弟姐妹们需要广大的慈悲。 政治团体仅仅限制于那些具有相同政治思想的人,比如说民主党派、社会党、共 产党等部分团体。 种族团体以及民族团体仅仅局限于那些相同的种姓和民族之间。有些民族主义者 是如此热爱他们的种姓,乃至有时他们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仅 仅因为他们不幸地不是黄头发和蓝眼睛。白种人特别喜欢白色人种,黑色人喜欢 黑色人种,黄种人喜欢黄色人种,棕色人喜欢棕色人种,苍白人喜欢苍白人,桐 色人喜欢桐色人。有时候,人们以不信任和害怕的眼光看待其他不同肤色的人。 经常有人凭藉残酷的战争,以使维护本种姓的优越感,他们残忍地在空中乱投炸 弹,屠杀百万民众。惨无人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永远不能忘记的触目惊 心的悲剧。 在一些思想狭隘的人当中,他们古老的民族大家庭中仍然存在着种姓和等级。在 这里,所谓势力强大的剥削者联盟是如此的具有局限性,以至被压迫者不被允许 享受起码的人权,仅仅因为他们的出身和阶级。这些剥削者应该得到同情,因为 他们划地为牢,被限制在防守甚严的范围之内。 慈也不是宗教联盟,由于可悲的宗教联盟限制,砍掉他人的头颅而没有一点点的 良心上的不安,诚实而敢于发表议论的男人和女人被活活地烧死。许许多多漫布 于人世间的残暴真是磬竹难书,残酷的战争使世界历史蒙上了一层阴影。即使在 当今被认为是开明的二十世纪,一种宗教的狂热追随者还痛恨并残忍地迫害乃至 杀害其他的宗教徒,仅仅因为他们无法强迫其他人与其有相同的信仰,或者因为 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 就宗教观念而言,如果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能像兄弟姐妹那样共处于世,那么慈 悲宗教导师的使命就会可悲地无法付诸于行动。 甜美的慈爱超越了所有这些狭隘的同胞手足之爱,其纵横穿越一切时空限制。它 没有任何阻碍,没有任何歧视,慈爱能使人把整个世界看成自己的家园,把一切 众生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毫无区别地照耀一切;同样地,高尚博大的慈爱对一切喜 爱、厌恶、富裕、贫穷、高贵、低贱、罪恶、善良、男人、女人,以及人类和其 他动物,同等地施予美好的祝福。 这就是佛陀的无限慈爱。为了使那些热爱、嗔恨以及试图加害于他的人得到幸福 和快乐,佛陀辛勤地度化了一生。 佛陀对他自己的儿子罗候罗,敌人提婆达多,侍者阿难陀,赞叹者和反对者都给 予以相等的慈爱。 慈爱应该以同等的方式延伸到个人、朋友、敌人、陌生人。假如一个人和他的要 好的朋友,陌生人以及冤家对头,在一个树林中同行,并遇到一个强盗。他们被 要求其中的一人奉献为无偿牺牲品,如果这个旅行者说他自己留下来,那么他就 对自己没有慈爱;如果他让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人留下来,他也失去对他们的慈爱。 这就是真实慈爱的特性,在实践这一无限慈爱过程中,本人不应该被忽略,这一 微妙之处不应被误解。因为自我牺牲是另外一种甜蜜的善德,而无私又是一种更 高尚的道德。此慈爱的完美究竟是把自己同一切众生视为一体,对自己和他人不 加分别,这样在整体上就抛弃了所谓的自我,分离也就消失了,获证同体。 在英语中,没有一个相应的单词能恰当地表达巴利语Metta的完美意境。善念、 慈爱、仁慈、博爱被认为是最好的释义。 慈爱的对立面就是暴戾、恶意、滇恨、厌恶。慈爱不能与嗔恨以及报复行为共存。 佛陀说:「嗔不止滇,唯爱能止。」 慈爱不仅仅趋于战胜嗔恨,而且也不容忍对他人怀有嗔恨之心。具有慈爱之人从 来不想伤害他人,也不藐视和谴责他人。这样的人既不害怕别人,也不给别人带 来恐惧。 隐蔽而间接的敌人以朋友之名为掩护攻击慈爱。这是一种自私狭隘之爱 pema, 因为没有受到指导的慈爱有时可能受到贪欲的侵袭。这一间接的敌人如同一个暗 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人,随时可能给人带来伤害,痛苦来源于情爱,而不是慈爱。 这一微妙之处不应该有任何误解,父母亲肯定不能对自己的孩子没有爱心,子女 也不可能不爱他们的父母的,丈夫不可能不爱他们的妻子,妻子也不可能不爱他 们的丈夫,这种爱是很自然的,没有相互的爱,世界就不可能存在。在这里,必 须澄清的一点是无私的慈爱并不同于一般的情爱。 仁义的态度是慈爱的主要特徵。实践慈爱之人总是对提高他人的幸福怀有深沉的 意愿,他在一切众生处发现的是善美而不是丑恶。 ◎ 慈爱的随顺善益 一.实践慈爱之人能够安详入睡,因为他没有嗔恨,以轻松美妙的心情入睡,自 然而然地就能马上进入甜美梦乡。这一事实得到那些充满慈爱之人的亲身验证, 他们一闭上眼睛就马上沉沉入睡。 二.因为以慈爱之心入睡,他亦以同样慈爱之心起床;仁慈和悲悯之人常常面带 微笑,从容起床。 三.即使在沉睡时,慈爱之人不被恶梦惊吓,因为他们在苏醒时总是充满了慈爱, 所以在睡眠时也很安详。他们若非安详沉睡,就会有香甜的美梦。 四.他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亲切,因为他爱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众生也爱他。当一 个人照镜子时笑意盈盈,镜像中微笑的面容也将会回报于他。相反地,如果一个 人以愤怒的脸色观看镜面,他将会看到同样的反馈影像。人们怎样对外部世界发 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施以反作用。一个充满错误和缺点的人总 是容易在他人身上发现过失和过错,从而无视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波尔顿 .霍尔,一个英国诗人,曾意境优美地写道: 我在批评的显微镜中看着我的兄弟, 我说我的兄弟是多么的粗鲁! 我再次在望远镜中看着他, 我说,他是多么地渺小! 当我面对真理之镜时, 我说,我是多么像我的兄弟啊! 在我们最完美的人中也有罪恶的存在,在我们罪大恶极的人中也有善德的存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看到他人的丑恶呢?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一切众生的善美,这 将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五.实践慈爱之人也会受到其他类众生的爱戴,即使动物也被他所吸引。苦行僧 隐居在树林之中,同凶恶的野兽为伍,向牠们施以慈爱,如此而不受牠们的伤害。 六.由于慈爱的力量,他万毒不侵,除非他要受到一些定业的报应。 因为慈爱是富有创建性的健康力量,它能抵御敌意的影响。正如在一个系统中, 嗔念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同样地,慈爱之念能产生健康的生理效应。据说,一个 热心慷慨而虔诚的女子名叫苏皮娅,她的大腿曾经受过重伤,但是当她一见佛 陀,她伤口就痊愈了。佛陀与这个女子的安详意念融合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 有益的效应。 当佛陀第一次回到他家乡时,他年仅七岁的儿子罗候罗跑到他的跟前,情不自禁 地说道:「大师,即使是您的声音也使我感到舒适。」 这个孩子受到佛陀慈爱的 如此感染,使他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七.因为慈爱的力量,无形天人也加倍衷爱此人。 八.慈爱迅速导致精神集中,因为当意识没有受到嗔恨意念的侵扰时,就很容易 做到心无杂念。当意识安详之时,此人将会安住于自己创造的天堂,即使那些与 他相交之人也会体验这种快乐。 九.慈爱能使一个人的面容柔和恬淡。人的脸部通常反应了他内心世界,当一个 人生气时,心跳及血液循环的频率要比平常快三四倍,沸腾的热血涌向脸部,然 后呈现红色和紫色,这个时候,他的脸部丑陋不堪。相反地,慈爱之念使人心情 愉快,净化血液,人的脸部显现出一副可爱的表情。 据说,佛陀成道后,意念十二因缘,他的心境是如此的安详,血液是如此地澄清, 一道道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以及这些颜色的交融之色,从他的身体发 射出来。 十.富有慈爱之人,能安然死去,因为他对任何人没有嗔恨之念,即使在他死后, 他安详的脸部也反应了他死时的安乐。 十一.因为慈爱之人死时宁静安详,他将会往生快乐之界,如果他得到禅悦,将 往生梵天界。 ◎慈爱的力量 在这些理所当然的世间善益之外,慈爱具有一种感召力,它能给远在异域他乡之 人产生一种影响力,把远离故土之人吸引到自己周围。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座城市,许多着名的贵族成员前来迎接佛陀,其中有一位叫 若伽,他是阿难陀尊者的好友。阿难陀看见了他,说道:「若伽,你来欢迎佛陀, 这真是太好了!」 「不,尊敬的先生,我来迎接佛陀,并不是出于尊敬他的缘故。我们曾共 同商量好,不来迎接佛陀之人,将会受到五百金的惩罚,由于害怕被罚, 我才到这里来迎接佛陀。」 若伽回答道。 阿难陀尊者稍感不快。他来到佛陀跟前,请求佛陀向若伽说法。 佛陀当即向若伽施以慈爱之念,然后回到他的寮房。 若伽的整个身体沐浴在佛陀的慈爱之中,由于佛陀不可抗拒的慈爱感召 力,他好像触电一样,又如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牛崽,到处寻找牠的母 亲。若伽在寺院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询问佛陀的住处。有人给他指出 了佛陀所在的房间,他跑上前去敲门,佛陀把门打开,他一步跨了进 去,纳头拜倒在佛陀跟前,听闻佛陀讲法之后,成为一个皈依者。 这就是慈爱的感召力,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之所能,实践这种慈爱。 又有一次,一头被灌醉了的大象,被人驱使直奔佛陀而来,试图加害佛陀。佛陀 镇静安详地向这头大象施以慈悲之念,当即使之驯服。 这里也许可以再举一个动人的传说,以此来说明在前生中,当菩萨的亲生父母要 加害他时,作为一个孩子的他,又是怎样修习他无限的慈爱。他虽然年纪很小, 但他暗想:「这是我实践慈爱的殊胜机缘。我的父亲站在我的面前,我善良的母 亲痛哭流涕,而刽子手已经准备砍下我的头和脚,作为牺牲品,我在他 们的中间。我必须以同等的方式,无有分别地对待我们这四人中每一个 人,祈愿不要因为这一残忍的行为,而使我亲爱的父亲蒙受痛苦,愿我 在不久的将来成就佛道!」 在他的前生中,菩提萨陲曾在一座皇家公园里修习忍辱行。醉意醺醺的国王为了 考验他的忍受力,命令刽子手对他加以酷刑,砍掉他的手脚,但他仍然能够忍耐, 暴躁的国王在他的胸口猛踢几下,菩提萨陲躺在血泊之中,疼得死去活来,但他 仍然向国王表示祝愿,希望他长寿。他说,像他这样的人,从来不会迁怒于他人。 一个比丘要如此实践慈爱,他被禁止挖地或叫人挖地,惟恐伤及昆虫等一些微小 动物。 佛陀以下的告诫,可以使我们明白,比丘要达到如此高尚的慈爱标准:「如果强 盗用锯子割断你的手足,如果你因此而怀恨在心,你就不是佛法的信徒。」 如此的难忍能忍真是极其困难,但是这正是佛陀希望其弟子们达到的高尚道德标 准,佛陀自己为此树立了高尚的榜样。 「犹如战场上的大象,隐忍着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利箭。」佛陀如此说,「 同样地,我将忍受诽谤,因为绝大多数人确实不能严于律己。」 当今世界混乱不堪,战争频繁,不得安宁,国与国之间军备竞赛激烈,相互恐吓, 人类的生命随时有可能受到来自核武器的威胁,这个世界迫切需要广博的慈爱, 因此,大家应像兄弟姐妹那样,在无上和平安乐的环境下,共同生存于同一个世 界。 当一个人受到毁灭性原子弹和其它破坏性的武器威胁时,是否真有可能实践这些 慈爱? 是啊!不过当炮弹如雨般地从空中抛下来时,那些无能为力的人们又能做些什么 呢?他们能改变这样的悲剧民? 当一个人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死亡时,佛教的慈爱就是对这些毁灭性炸弹的唯一 回答。如果所有穷兵黩武的民族都能以此慈爱精神取代物欲主义的毁灭性武器, 并且以正义和慈爱而不是以武力和军队来统治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才能得 到真正的和平和幸福。 暂且不谈所有几乎行不通的大问题,就自己和其他人类而言,尽每一个人的最大 力量来实践这一慈爱和美好善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怎样实践 为了修习慈爱观,以下几点可以作为一些提示:一个人应该首先向他自己施以慈 爱。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使他的身心充满安逸快乐,富有助益的意念。他应 该思想怎样才能安详快乐,远离痛苦,忧伤和嗔恨,这样成为慈爱的化身。在慈 爱的加被下,他断除了一切歹毒的意念和消极的意念,以善报恶,以爱报恨,永 远地安忍一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迁怒于任河人,自己沐浴在快乐之中,他 也把这种快乐分享给他人,不仅心理上这样想,行动上也应这样做,在日常生活 中,他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慈爱。 当他内心充满慈爱,没有嗔恨,他就能顺利地以慈爱对待他人。他无法给予他人 他自己没有的东西。因此,在他努力使其他人幸福快乐之前,他自己首先应该快 乐,他应该知道使自己快乐的方式方法。 他对一切亲近和爱戴之人,或单独或集体,施以慈爱,祈愿他们安乐、幸福、远 离痛苦、疾病、忧恼和喔怒。 他慈爱他的亲人和朋友,然后再以慈心施及非喜非厌之人。正如希望亲爱之人安 乐幸福一样,他页诚地希望他为非喜非厌之人安乐幸福,祝愿他们远离痛苦、疾 病、忧恼和滇怒。最后,他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那些不友善之人施以慈爱,虽然 这比较困难。如果通过修习慈爱,他能够采取友好的态度看待对自己不友善之 人,那么,他的成功就更了不起,更值得赞美。正如佛陀劝告一样,「愿恼怒 自己之人无恼怒。」 他从自己做起,应逐渐把此慈爱施及一切有情众生,无论他们属于那一信仰、种 姓、民族或性别,包括不知言语的动物界,直到他把自己同所有众生看为一体, 不再加以任何分别,把自己与整个宇宙溶为一体,视自己与大众为一人。他再也 不受自我感受的左右,超越一切形式的分别之心,再也不把自己局限于封闭之 中,没有种姓、阶级、民族、种族以及宗教之偏见。他能把整个世界看成自己的 祖国,把一切众生看成是生命大海中的同道人。 ◎ 悲 使人格升华的第二种品德就是悲栏以karuna,看到他人受苦,悲悯能使善良人的 心为之颤抖,从而解脱他人的痛苦。它的主要特性就是希望拔除他人的苦难。 悲悯之人的心肠比鲜花还要悦人。在没有解救他人痛苦之前,他们不会,也不可 能心满意足。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他们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虎 本生故事》中,菩萨为了救活濒临死亡的母虎和牠的幼患,奉献了他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一光辉榜样。 悲悯促使人以利他之心服务众生。一个真正悲润之人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他 人。他寻找利益他人的机会,不图报答,甚至感谢。 ◎谁需要悲悯? 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应该得到我们的悲悯。无论他们属于那一宗教,何种种姓、贫 穷者、需求者、病者、无助者、孤独者、贫乏者、无知者、歹恶者、不净者、胆 大妄为者,就是一些需要思想高尚的善男信女的慈心悲悯。 有些国家物质方面丰富,但精神方面贫瘠,而有些国家精神文明富裕,但物质文 明贫困。这两种悲哀的局面应该得到物质文明发展国家和精神文明发展国家的高 度重视。 富裕者最神圣的义务就是解救缺乏日常所需的不幸贫苦者。财富丰厚之人肯定可 以把剩余之物给予贫穷者和需要者,这样做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不便。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学生把家中的门帘取下送给一个穷人,并对他善良的妈妈说, 门不会感觉到冷,但是贫穷之人一定感到很冷。这些青年男女的善良之心应该得 到高度的随喜赞叹。 很高兴地看到,一些富裕国家组织了许多慈善团体,在各个方面帮助不发达国 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男女老少也在各国成立了慈善机构,给予贫穷者和需要者 尽可能的支助。在这个方面,宗教团体也各以其微薄之力履行自己的义务。众多 不发达国家需要养老院,孤儿院,以及其它相似的机构。 在一些乞讨成为职业的国家里,乞丐问题有待解决。出于对不幸乞丐的悲悯,这 一问题应得到各自政府的妥善处理,因为乞丐的存在是对一个自尊民族的侮辱。 富有物质财富之人应该悲悯物质贫困之人,努力提高他们生活水平。悲悯那些物 质富有,但精神贫穷之人,并使他们的品德升华,这是富有精神财富之人的义务。 财富独自不能给予人们快乐。只有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可以给予人们心灵 的安详。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极需大宗难以得到的精神食粮,因为在数量上精神 财富贫瘠者远远超过物质财富贫困者,因为在富人和穷人中间都有这种现 象。 有甚于贫穷,疾病遍布整个世界。许多人有身体的疾病,许多人有心灵上疾病。 科学给前者提供了有效的药物,但是没有给在精神病院倍受折磨的病者带来任何 福音。 这两种病都有原因。悲悯之人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原因,如果他们希望产生有效的 治疗。 许许多多的国家采取了富有成效的措施,不但阻止和医治好了人的疾病,而且动 物之病也得以治疗。 佛陀亲自照看病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意味深远告诫他的弟子们:「侍病者 侍我。」 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一些无私的医生免费为人服务,有些人甚至冒着生命危 险,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医治贫苦病人身上。 医院和义诊所成为人类的恩惠,但是,穷人需要更多的利益。在一些不发达国家, 穷人由于缺乏医疗设施而倍受痛苦,为了治病,患者不得不被送到几里之外的医 院或诊所,极为不便。有时他们就死在路上。怀孕的母亲受到的痛苦最深,落后 的乡村极需医院、诊所、以及母亲之家等。 低下贫困之人应该得到富男富女的悲悯。有些时候,佣人和工人得不到满意的工 资,吃不饱,穿不暖,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为没有人为他们主持正义,他们分 享不到公正而受到忽视,软弱可欺。在有些特别的案件中,一些惨无人道的酷刑 家喻户晓,但许多这样的案件都不被人所知。那些不幸之人没有其它的选择,只 好温顺地忍受,如同大地母亲默默地承受一切,当悲惨得忍不可忍之时,他们彻 底绝望而自杀。 邪恶不法之人,以及无知之辈比那些肉体遭受折磨之人更应得到悲悯,因为他们 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有病。他们不应受到诅咒和藐视,人们应同情他们的缺点和错 误。虽然母亲对她所有孩子们具有同样的悲悯之心,但是她可能更加同情生病的 孩子。同样的,人们应以无限大悲对待精神上有病之人,因为他们的疾病毁坏了 他们的品性。 佛陀曾对妓女阿帕般利和杀手指蔓示以悲悯和同情,他们二人后来都成为佛弟 子,犹如脱胎换骨,彻底改变了他们自己。 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伟大之处,无论他是多么的罪恶。说不定在 某一时机里,一句恰如其份的话语会转变一个人的整个世界观。 阿育王做了许多恶事,因此,他被称为黑阿输陀。后来,一位小沙弥的一句话: 「精进为不死之道。」使他幡然省悟,从而成为正义阿输陀 Dharmasoka,佛陀 告诫我们要远离与愚人为伍,这并不是说为了改造人们,善良之人不应接近他 们。人们避开传染病患者,但是悲悯的医生为了医治他们,却精心照顾他们,不 然他们就会死去。同样的,歹恶之人或许会在精神方面死去,如果善良之人应该 忍受、同情和帮助他们。 作为一条惯例,佛陀前往寻找贫困者、无知者和邪恶之人,而善良和仁义之人自 己前往寻找佛陀。 同慈爱一样,悲悯也应该被施及一切痛苦和无助之人,包括不懂言语的动物和能 生长生命的精卵。 以种姓、肤色、种族为藉曰,否认人类的权利和利益是不人道和残忍的。自己杀 或叫人杀害动物,并以享受动物之肉为乐,这不是人道的悲悯。从天空如雨般地 抛下炸弹,无情剥夺百万男人女人和孩子们的生命,这是愚昧无知之人犯下的最 为残忍罪行。 当今,这个毫无同情心,充满复仇的世界在残酷武力的祭台上,抛弃了地球上最 为珍贵的东西一生命。悲悯之心哪里去了? 当今世界需要富有悲悯之心的男男女女在地球上全面禁止暴力和残酷。 应该注意的是,佛教的悲悯不仅仅是流淌几滴眼泪而已,因为悲悯的间接敌人就 是情感的悲伤 domanassa。 悲悯包容了一切痛苦煎熬的众生,而慈爱照遍所有快乐和苦难有情。 ◎喜 第三种圣洁的品德就是随喜mudita,它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之喜或赞美之 喜,趋于消除其直接敌人忌妒。 忌妒是一危袭我们整个人类的巨大毁灭性力量。有人常常无法看到或听到他人的 成就,而对他们的失败却幸灾乐祸,但就是不能承受其他人的成功。他们千方百 计地进行破坏,谴责和辱骂。一方面,喜德更是对自己而言,因为它旨在消除毁 灭自己的忌妒。另一方面,它又能帮助他人,因为修习喜德之人不会试图阻碍他 人利益的发展。 对自己亲近之人的成功表示高兴,这很容易做到,但是,困难的是随喜冤家对头 的成功。是的,绝大多数人不仅感到很困难,而且不会也不能随喜,他们尽可能 制造困难,并以此为乐趣,从而达到消灭他们敌人的目的。他们甚至对善德之人 加以毒害、谋杀,把这些人钉在十字架上绞刑。 苏格拉底被毒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甘地被枪杀,这就是此邪恶和愚昧世界 的本质。 修习慈悲要比修习随喜来得容易,因为随喜需要巨大的个人努力和坚强意志。 西方国家随喜东方国家的繁荣,或东方国家随喜西方国家的繁荣吗?一个国家会 随喜另外一个国家的利益吗?一个种族会因为另外一个种族的昌盛而快乐吗? 一个自诩为代表道德培训的宗教会对另一个宗教的精神影响感到高兴吗? 一个宗教忌妒另一宗教;地球这一方忌妒另一方;一个团体忌妒另一个团体;一 个生意公司忌妒另一个公司;一个家庭忌妒另一个家庭;学习不好的学生忌妒学 习好的学生;有时候,兄弟姐妹之间也互相忌妒。 这正说明了每一个人和团体都要实践喜德,如果他们希望使自己的道德升华,使 内心充满快乐。 随喜的主要特性就是怀着喜悦之情承认他人的财富和成功。哄然大笑等不属于随 喜,因为兴奋 pahasa 被认为是随喜的间接敌人。 随喜包容了所有众生,对他人持有祝贺的态度,旨在消除对成功之人的不快。 ◎舍 第四舍 Upekkha圣住最难修习,至关重要。其词源原意为理解正确,如是见解, 无偏知见,即无爱无憎,无喜好或厌恶。 对不得不生活在此颠倒不平的世界,经历沉浮的世人来说,此中道平常心非常必 要。轻视和侮辱是人类共有的命运,世界就是这样,善良和高尚之人常常受到不 公正的批评和攻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思想的平衡才不愧大雄行为。 得失、毁誉、称讥和苦乐是影响整个人类的八种世间法,当受到此顺道之境的影 响时,许多世人不知所措。受到赞美时洋洋得意:受到责怪或辱骂时则沮丧抑郁。 佛陀说智慧之人于此沉浮人生中稳如坚石,修习圆满平等。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导师像佛陀那样受到批评、打击、侮辱和咒骂。但 是,也没有一人像佛陀那样受到人们的如此崇高的赞美、荣耀和恭敬。 有一次,一个人邀请佛陀到家里应供,但他却以当时流行的肮脏话语辱骂佛陀, 叫他猪、屠夫、骡等。但是,佛陀并没有为此而生气,也没有反驳。他平静地问 那位房主人,当客人应邀到家时,主人应该怎样做?他回答说他将准备佳肴招待 他们。 「那么,如果他们没有食用这些佳肴,你将怎么做?」佛陀问道。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自己将享用佳肴。」 「既如此,好兄弟,你请我到你家应供,并以这些肮脏之语招待了我,但 是我不接受,你还是收回去吧!」 佛陀心平气和地说。 冒犯者的性格至此被彻底的改造。 「无报复,被他人伤害时,你应静默如破锣。若如此,虽然你还未证涅槃, 但是我认为你已在涅槃之中。」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当今这一无法无天的世界应该多多聆听这些金玉良言。 有一次,一位皇家妃子唆使一些醉汉前去咒骂佛陀。 佛陀侍者阿难陀请求佛陀离开那座城市,到其它地方去,但是佛陀并没有因此受 到扰乱。 另一位妇女假装怀孕,并公开地控告佛陀应对此事负责;一个女人被她的仇人杀 死后,佛陀被指控为凶手:佛陀的堂弟和弟子提婆达多用石块从悬崖上向他砸 下,但谋害阴谋末遂,他的有些弟子们指佛陀忌妒、不公平和偏袒。 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人高歌赞美佛陀,国王拜倒在他的跟前,向他表示最崇高 的敬意。 如同大地母亲,佛陀以一切平等之心默默地忍受了一切。 如同狮子不因任何声音而颤抖,一个人应不被恶言恶语忧恼;如同微风不粘网 孔,一个人应不被这个无常世界的虚妄快乐所迷惑;如同出污泥不染之莲花,一 个人应不被世间的诱惑所左右,而应永远的镇静、清醒、安详。 同最初三种品德一样,此舍也有其直接敌人,即贪着 raga,它的间接敌人为无 情和无知的冷漠。 平等的舍离抛弃贪欲和嗔恚,平等公正为其主要特点,修习平等舍离之人既不执 着于顺境,也不僧恶逆境。 他对邪恶者和圣洁者持有同一种态度,没有分别之慈爱包容了一切众生,悲悯包 容了痛苦之人,随喜包容了富者,而平等离舍却包容了善和恶,爱和非爱,乐和 享乐。 希望今生就能超凡脱俗之人可以每天修习此四种潜伏在一切有情心中的圣洁品 德。 若有人希望在此娑婆世界的无数轮回中圆满自我,慈悲度化众生,他可以精进不 息地修习十波罗蜜。最终成就无上佛果。 若有人希望尽早了证涅槃,断除情欲,终止痛苦,他可以努力追随独一无二,仍 然清净无染的八正道。 佛陀告诫说:「诸比丘,假若此大地为一片汪洋,一人把一块穿有小孔的 横木扔在其中,狂风从东南西北刮起,波浪四起,横木随波流荡起伏。一 只眼瞎了的海龟一百年把脖子浮伸到水面一次。诸比丘,当牠在一百年伸 到水面之时,这只眼瞎了的海龟将会把脖子套进这个小孔中去吗?「 「这只海龟将很难做到这样,世尊。」 「诸比丘,得生人道也是如此的困难;如来、应供、正觉偏知者应世也是 如此的难得;如来所说之圣法和圣律在此世间出现也是如此的稀有。」 「但是,诸比丘,现在人生已得,如来应世,如来之圣律已遍行世间。」 「因此,诸比丘,汝等必须精进了证: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 是灭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