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的人-----------3

[ ] [ 從標題 ] [ 關閉本窗口 ] []

本貼内容為轉載作品,版權為原轉載處所有,内容觀點不代表樂趣園立場。


(接上文) 前言
我們往往有高遠的理想及復雜的思想,却没有能力讓一些簡單的事情付諸實現。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人類能登陸月球及造原子彈,却不能免于貧窮及戰争的威脅的現象。四念處修行方法最大的特色,就是它要修行人時時直視自己的生命,看清自己真的是在做什麽。使人類真的“見到”自己在做什麽,我覺得這是解决人類問題所迫切需要的。以這一點而言,佛所提出的四念處修行方法,是尤其彌足珍貴的。
有理想而不能實現,最主要是因為能力不够。以佛法的觀點而言,人類有兩項基本潜在的能力,是應該被鍛煉而發揮出來的。一項是認清真相的智慧;另一項就是關懷他人,願為他人服務的愛心----------也就是慈悲。在佛法中,智慧及愛心均是一種“能力”,是可被修行人經過自我的反省及訓練而具備的東西,是人人皆可達到的。人不需要相信一個宇宙中至高無上的存在,也不需要和另一個身外的存在或境界相結合,就可以達到具有智慧及愛心兩種能力的人格。也唯有當人類的智慧及愛心皆成熟到了一個程度後,人類的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故當佛陀用其智慧在深入觀人類的苦難時,他所采取的態度是非常合理而科學的。他認為除了人類自身能努力去反省并鍛煉自己,而提升自己的智慧及慈悲外,并没有第二條真正實際可行的路。這就是佛在兩千多年前給世人的教誨。
佛法真正的可貴,在于其實際。實際的話不一定那麽美麗動聽,但却可行。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每當我閲讀佛説過的話,仍會如此深刻地被佛的智慧及慈悲感動,深深地覺得他才是真正的革命家。因為他所面對的,是人類的人格及心靈。
故以我看來,佛法是濟世之學,佛教則是能發揮人類潜在能力的宗教。而八正道及貫穿其全體的四念處修行法門,就是一個非常實際可行,且可提升人性的自我鍛煉法。
鑒于此一法門為佛所開示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佛法流傳久遠,又和許多不同的文化相融合,于今此一主要法門已逐漸為人忽略及淡忘,故近年來我專門從事此一法門之研究與探討。
研究與實驗的結果,發現此一法門不但是原始佛教中修行的主要方法體系,其修行的理論更是佛所開示的“緣起”、“空”、“中道”等教理密不可分。由于對“四念處”的探討,我發現了佛所開示的理(即理論,如緣起、空、如幻等)與事(即修行)的一體性。我發現修行如果忽略了四念處,本來一體的“理”與“事”就容易分開,令修行人走上歧路。偏重理者走上“空”的理論研究但在修行上不知如何應用;結果形成佛法的“玄學化”。而偏重事者容易走上“定”的修行,但不知“定”了以後要如何,在生活中又如何;結果往往形成佛學中的“神秘主義”,以種種定境為解脱。至于“理”上高談“空”及“緣起”,而“事”上只重修定却不修四念處,就成為理論是一套而實際又是另一套,兩個連不上。勉强連上了却不得力,總覺得有些障礙。
説四念處是佛教中主要修行方法之一,不但不過分,反而仍嫌不足。凡讀過《念處經》的人都知道。四念處不只是一個方法,而且是一個包含極廣的體系。就連不净觀及修定的數息觀等,皆包含在四念處的體系中。他詳細的説明了佛法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態度、層次等一切細節。我可以肯定的説,佛在世時,佛及佛的諸大弟子(如大迦葉、舍利佛、目楗連等),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修行内容就是四念處。在當時“修行”和“四念處”幾乎可以説是同義詞。
象這様一個重要的修行體系如果被佛法修行人所忽略,無疑地佛法的原始精神就逐漸凋敝了。佛法流傳了兩千多年,方便善巧地引進了許多其他文化中的東西,使更多人能有機會接觸真正的佛法,這固然是佛教慈悲的表現;但在慈悲與方便之間,更重要的是不是忠實地保留存佛法原始的精神與内容呢?如果佛教根本已不再保留有原始的精神與内容,所謂的“慈悲”與“方便”是否仍能成立呢?
我無意批判任何佛教中的宗派或法門,因為一切的法都是“緣起”的,任何宗派的形成一定有其歷史上的原因與其“時代意義”。文化皆因能兼容并蓄而成其大,佛法當然也不例外。但我以為兼容并蓄的同時,必須要能保留這一文化的精髓方能名其為“方便”,否則就不是方便而是“變質”了。佛法的“玄學化”與“神秘主義”色彩的介入,逐漸地使一個本來非常平實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被應用的東西變了質,結果使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對佛法有了不正確的印象。“玄學化”的結果是使許多人覺得佛理是一種高不可測,又不着邊際的東西。“空”、“不二”的理論雖然“也有道理”,但總令大多數的人覺得無法用于生活,且和生活没有直接關系。而“神秘主義”的加入,則形成了佛法世俗話的另一面,其影響是使“知識分子”覺得是一種迷信或“多神崇拜”;而置身于神秘主義中的修行人,因缺乏佛法中的基本正見(正確的見解),大都不知如何用功。結果修行雖然努力,但皆徒勞無功。
玄學化”與“神秘主義”,是今日佛法中的“二邊”(即兩個極端)。生于今世的佛法修行人,想要完全不落此二邊,真是難之又難。因為人是“環境”的動物,而“玄學化”與“神秘主義”,已在佛滅度兩千年後的今天成形且成熟了。人在傳統之中,必然會受到傳統的影響。
難雖然難,却不代表完全不可能。佛法中没有“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一百年累積的枯柴,一把火就能焼掉了。兩千年形成的謬見,明眼人一語就能道破。難只難在修行人有没有一個“直心”,能不能虚心,耐心地學習及自我實驗。
一般來説傳統的中國佛教徒所了解的四念處,均是以“觀身不净,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主的。而事實上這種觀法是四念處經過流變以後,被重新包裝與定位後的産物,根本不能代表原來的四念處。這種流變使得本來一個非常活潑且在理論上十分深刻的修行方法,變的呆板而有教條主義色彩,自然也就使此法門變的膚淺而極具遁世傾向。故重新扭轉這一個看法,使讀者能直接了解佛教中的四念處,是本書的目的之一。本書將以南傳佛教巴利藏的《念處經》為主要依據,作為介紹及討論的基礎。
雖然以南傳的經典作為主要依據,但本書所欲介紹的四念處修行方法,仍會有一些地方和今日南傳佛教所教授的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因為我本身是中國佛教徒,故大乘佛教的精神自然會影響到我對原始佛教的認識。但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當我越深入四念處的修行,就越覺得今天大家透過《阿含經》及巴利藏所了解到的“原始佛教”,實在是頗有濃厚的“厭離”及出世的色彩的,而四念處本身却并非必然如此。我覺得大家如因為歷史上文化環境造成的原因而忽略了四念處,實在非常可惜。而且因為“方便”而忽略了“究竟”,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不正常的現象,是值得為有志于研究佛教現代化的修行者深刻思索的。故我寫此書的另一個目的,是提出一個以當今人類的現况為着眼點,而適合現代人修行的四念處。它的理論和精神仍是依據《念處經》,但在整體的修行心態上而言,的確是很和今天的南傳佛教有一些不同的。
總而言之,我以為對四念處的忽略及討論之不够精到、完整,是佛法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佛法對全人類來説,却是有着許多無可替代的珍貴價值的。佛法提出幾個簡單而直接但又非常深刻的智慧理念,直指人類之病,又提出了解决的實際方法。故我以為一個更光明的人類未來,實在是頗需要這一個古老的人類智慧之學的復興。我不敢以佛法的復興者自居,但佛法的復興却是我及許多佛法修行者深切的期望。我謹希望能以自己的有限的所知,引起大家對四念處的重視及研究的興趣。故寫此一專論,以《念處今論》名之,希望能對佛所開示之“念處”修行方法,作一系列現代化的由潜入深之介紹。

(期待 佛法的目的是什麽)



本貼由來去過客200373119:32:57原始佛法樂園〗發表.



百度中文搜索引擎

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趣俱


原標題:喜悦的人-----------2】是來去過客在200373020:08:22發表
本貼跟從標題:

[ ] [ 從標題 ] [ 關閉本窗口 ] [] [瀏覧 ]


選擇類彆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