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增上學


電子書化作者: 張 文 明 資料輸入者: 徐 夢 莉

中華民國 84 年 3 月 9 日


解行並重, 福慧雙修.


第四章 三增上學

各位法律系同學:

  在首次的講演中,我曾經講過,若把所有的佛法總結起來,無非是在表明

佛教的原則,只是使我們真正看清萬物「什麼是什麼」的真相,直到能正確地

實行那些事物罷了!我們也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闡明這個題目,每一部三藏經

典純粹是在講述「什麼是什麼」。接下來也清楚講解出這所謂「什麼是什麼」
的主要內容在指出萬物都是無常、苦、無我,沒有什麼值得沈溺、要求或執取

的,這即是三法印-三種不變的原理。雖然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但
無明是讓我們去執取的力量,使得我們沈迷、攀緣於事物上,於是產生各式各

樣的苦,沒有辦法減輕。前面所提到的,都是佛教中一部分的深奧精華所在,

我們必須先要瞭解這項重要內容,才能了解其他的行持,以便能更輕易地去熄

滅掉各式各樣以欲望煩惱和執取為根源而產生的「苦」。因此,今天我們就要

繼續講述:到底要怎樣和用什麼方法來斷除執取?特別是我們普遍了解,而且

時常聽聞的三種佛教原則—戒、定、慧。戒、定、慧的重要性是熄滅由四執取

所「生起的苦」,是各位的修行要點,它有著固定的層次,次第的增上。至於

那些沒有足夠能力去實行高層次行持的人,也可以先從基本階段開始,然後才

逐步向高層次的修行邁進,這樣就能很善巧地斷除執取或欲望煩惱,因此必須

要有次第的修習階段或增上學。


    這三種層次的行持定名為「三增上學」,最初的層次稱為「戒」,原則上

是不使別人痛苦的做法,也就是依照著一般正確的原則來修行,它與社會是息

息相關的,甚至關係到我們的家和我們使用的各種東西。在不令事物生起害處

、弊病和危險的情形下,我們以正確方法來實踐人生,對於每個生命來說是很

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這個層次的行持稱為「戒」,較完整的名詞是「戒學」。

譯為學習和培養有關「戒」的階段。雖然戒分為五戒、八戒、二百二十七戒或

更多,但是把內容匯集起來,只是在身口的行持,是要我們能將身口處於平常

、安寧、有秩序的狀態,同時對自己、社會或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不造成禍害

。要更詳細了解戒,可以從某些有關戒的經典中學習研究各項戒條。


  第二個較高層次的「學」稱為「定學」,這主要是培養足夠能力去控制自

己的心,而且可以隨自己的需要來運用,為自己帶來最大的益處。希望同學能

去思考、審察這個名詞的真正含義。相信你們都曾經聽說過:「定」就是心堅

固而如如不動,使人看起來像是不省人事的木頭或死人一樣,許多人都認為這

是正確的。另一些較為有正確看法旳人卻往往喜歡這樣說:「定」就是那寂靜

、清淨的心,若只有這兩種狀態,還不能算是「定」所具有的完整與真正含義

,因為還有另一個條件,那就是使心能「適合於執行工作」。是指控制心、訓

練心、培養心,或什麼都好,只要能使心處於適合於各種狀況和最有素質的狀

態下去做事,這就是所謂的真正的定。即佛說的另一種更重要「定」的狀態,

就是 KAMMANIYA -適合於工作。因此希望各位能明白「定」這名詞的作用即

是要支配這心,使它處於最能適合工作的狀態,這是定心的最後一項任務。控

制這個心並把它安置於清淨、寂靜中,同時也適合於工作的狀態,可隨時為心

做事,而不只是清淨、寂靜或不省人事罷了!其實「定」譯為如如不動的心也

是對的,但是必須是在如如不動的同時,也具備了適合於工作的狀態,不是那

如如不動而又什麼都不動的狀態,處在無所事事的寂靜中。正因為對於這件事

,我們以前從開始就誤解了,久而久之就執取它。
  另一個使我們產生混淆,或者更加喜歡執取定的狀態為寂靜。這是由於當

我們的心定下來同時沒有什麼東西來騷擾後,所產生的寂靜,在那個時候,必

然會感受到極大的妙樂。人們對這種樂產生歡喜,感到心滿意足,因而貪愛上

這種「定」,便不喜歡那種能調和心識、能適合於觀察、並能繼續探索的「定

」。因此大多數的「修定專家」都被這寂靜所起妙樂的力量所控制,而只是停

留在那所生起之妙樂的階段裡,不能使「定」提升到成為慧增上的基礎和進入

涅槃。甚至還跌入那迷失狀態中,更迷失地把定所產生的妙樂視為涅槃,如膠

般地黏於那滿意的感覺而不能自拔,不能前進,不能進入斷除欲望煩惱和執取

的智慧中。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地瞭解「定」。所謂的定,可另譯為學習或訓練

控制心;或學習如何處理與心有關的一切事物,這被歸納為第二種增上學—定

增上學。
  至於第三種「學」稱為「慧增上學」,「學」在這裡的定義是學習、培養

、訓練自己,從而產生最正確而又圓滿的知識,並「依據真理」去了解萬物,

在這裡最主要的是「依據真理」這個名詞。一般來說,人類都不能正確地「依

據真理」去瞭解一些什麼,只是正確且善巧地依據自己的意思或世間法的解釋

,而不是「依據真理」來瞭解,這叫做不圓滿。因此慧學是佛教最後一部分的

修持法則,稱為「慧增上學」,專門「依據真理」來學習和訓練,以圓滿地看

清萬物。


    希望大家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明白」和「看清」(洞察) 這兩個名詞

,在佛法上的含義並不是一樣的。所謂「明白」意思是有時需要依靠數字的原
理,有時依靠邏輯的原理去思考推算,或者有時依據哲理的方式,隨著各種各

樣的理由去推論引證。至於「看清」(洞察) 的含義則較為深入,那就是我們

親身而且深刻體驗過的事物,或以那關聯、牽涉到我們的事物來薰陶心識。由

於運用這審察觀照而使內心真正產生厭倦狀態,真正地感到不願再沈溺於那事

物,而不是利用道理來解釋。因此,依據佛教法則的真正慧學,就不是像現代

學術界中,依道理所獲得的知識。事實上,它們是兩回事,佛教的「慧」必須

是真正出自內心的「看清真相」,或體證某種事情。這「已經體驗過事物」的

定義是我們常愛用的 Experience,這是真正的以內心的感受去體驗事物,它

堅定不移地埋藏在心頭,難以忘懷。因此在思考「慧」這個問題時,應隨著這

「學」的要點,運用我們自己的各種親身體體驗向內反照,以所體驗的各種事

物來做為親身觀照對象,或最少也得利用那有份量的事物,足夠使我們的心真

正在無常、苦、無我的事物中有所感觸、驚愕,而生起厭離,不要了!如果依

據任何理論或方式來推理、研究那無常、苦、無我的狀態,無論如何,也只不

過停留在那「明白」的階段,是沒有辦法對這個世界或所有事物產生苦受,進

而厭離!希望各位能了解:內心對自己曾經迷愛著的事物,所產生的不想要的

厭離的狀態,即是那所謂的「看清」的真實面目。依據法則,早已經有著很清

楚的記載,如此宣說:如果已真正地「看清」,就必須是厭倦離欲,不可能只

停留在那「看清」的階段裡。世界上任何的一種「行」-因緣和合法,如果我

們對它的「明白」是契合「看清」的話,則厭倦離欲感,將瞬即生起,這「看

清」和「厭倦離欲」就不必分開來說,因為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旦有感受到

厭倦離欲的成果,我們才稱為「看清」了,這一刻的智慧也可稱為「依據真理

」而又完善地明瞭和認識那事物。

  由於這原因,那些依據佛法而在智慧方面修持的人,就不必太過注重道理

,不像現代各式各樣的學術界。我們應注意最近曾經擁有的、曾經做過的、或

曾經體驗過的內心感受。若以道理來對照,則利用最近所體驗的事物為理由而

作對照,不是用數學方面的推論,或其他種類的理由。這種因「看清」而形成

的智慧將會立刻在內心出現,且能對事物有正確的判斷和結論,而不是收藏和

累積知識,卻不拿來應用,直到收藏久了,對本身所持的理由概念已模糊不清

,甚至忘記。若仍持有或多或少舊有的理由,它依然是無常、苦、無我,因為

理由本身也是在不斷地流轉變化,一旦道理發生變化,那個人的知識、明白,

也隨即無止境變動。因此,我們就不能只依靠這「明白」來脫離苦,要脫離苦

就必須要用「看清」這智慧。如此,才有真實的法來審察觀照和真實的發自內

心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慧」。當我們有了這種狀態的智慧,就能真正依據

真理去明瞭萬物,以上總稱為慧學。


  總而言之,共有三學:「戒學」意為使我們的德行有良好的訓練與發展,

包括關係密切的社會、家庭和無情眾生。「定學」是心的訓練和培育,使我們

能夠主宰心,要心清淨、寂靜、安樂、有力都可以。而且能隨時準備有效地實

行各式各樣的事務。第三項是「慧學」,它的定義是學習-從真理的角度去澈

底「看清」萬物,進而拔除染取。即是從心中拔除掉各種各樣的愚痴,從以往

曾繫縛住我們的事物中解脫出來。

  「學」的巴利文是 SIKKA,梵文稱為 SEKSA,泰文的 SEKSA 是從梵文演

變來的,這些解釋不過是讓各位在文字上多增加一點知識罷了。「學」在巴利

文的意思是有次第的學習並真正的去做;比如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

,其定義是直接訓練身口意,並不是文字中的學習。由於語言文字的變化,使

我們對「學」產生誤會,在此我必須給各位明確的指示,這兩個名詞在佛法方

面的意思是指身口意方面所應學習的行持,也就是在我們越來越看清它的益處

的同時,改善自己。


  前面說過了佛教的教理,以及佛教的重要內容在「依據真理」去明瞭「什

麼是什麼」,並以這些知識拔除煩惱欲望。當我們「依據真理」去觀察,將會

看出戒只不過是一個基礎,讓我們可以處於那種不受干擾,不混亂的社會,和

平安樂的環境中。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它不會產生任何智慧,也不能絕對斷除

習氣煩惱的執著,但卻是必備的,使我們能適合地生活於世間的和平安樂中。

那時各位將很容易看出它對我等的莫大幫助,使這顆心能處於平常中。因而在

「法」這方面,就會顯現出戒的各種功德,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在巴利文中所稱

的無上功德,譯為產生定心。其他戒的善果,也只是給我們幸福的生活或能生

天界等,那不是佛陀所提倡的,佛陀的本意是以其為定的萌芽根源。因此我們

必須自我糾正,成為一個清淨、聖潔的人。也就是說必須先有良好的戒,才能

滋長定。如果我們有著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困擾,我們的心又怎能獲得定呢?

若我們想好好地實行一切事務,就得先有良好的戒,才有良好的成就,定也就

隨即而起。


  佛陀稱頌「最良好、清淨的戒是聖人所心滿意的」,這一題目相信各位不

難明白;我們可以拿這樣的情形來對照,如果我們的言行品德為每一位有德行

者所稱頌,那我們還可寥以自慰,因為有良好的品行也等於有良好的戒。所謂

的有德者即為一個真正的君子,但若依佛法則稱他為聖人。一位舉止溫文有禮

,品行良好,為聖人所稱心滿意的人,才是有良好清淨戒的人。這也同時可用

在有戒者的身上,假如在身口的行為還不為聖人所滿意,即是還未具足正確圓

滿的戒。同樣的如果我們的行為不被社會上的君子所稱頌,即證明我們還有野

蠻行為,不值得結交。如果你不喜歡用聖人這個名詞,也可用君子來代替,但

他必須是一位真正的君子;當戒行被他們讚歎時,證明我們已擁有第一階段的

成就,已不必懷疑。我們有德在先,也就不會有漏洞讓別人批評指責,「定」

必定會萌芽滋長,這是不必質疑的。


  第二階段是講述有能力控制心,能駕御心來實行責任,適合於工作,從而

獲得最高利益。如果用心聽的話,各位將能輕易明白戒和定之相異處。有「戒

」就能生活在良好的德行中,使生活沒有瑕疵;而「定」則能慢慢地提升自己

,在心理方面有著良好的德行。「戒」是在身口所表現的良好德行;而「定」

為心的良好德行,,即擁有一顆不犯錯、不煩惱、不散亂的心,也就自己有能

力實行責任,做好工作。當人類能好好地訓練、培育心,就會有「定」的成就。


  其實,這也和世間的一般利益有所關聯,各位同學也曾聽說過,「定」必

須存在任何環境裡,如果我們不以「定」做事,必不能成功。因此他們就把「

定」當做偉人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不論任何偉人,無時無刻都表現出「定」

這種德行;甚至小學生,沒有「定」必然思考不出問題;其他如射擊、運動等

,全賴「定」來獲取良好的成績。這類「定」是隨著自然法而形成的,還是停

留在初級或淺弱的階段裡。佛教的定則是經過良好訓練,發展出「深入的定」

,與那隨自然法而形成的定截然不同,它有特出的素質,能使心力增強,比任

何都高超。因此,雖沒談到最終的道、果、涅槃,在工作責任上我們也必須依

賴「定」的協助,甚至將來仔們成為一位法官、律師時,也要有可敬仰的德行

,這就要靠定力,才能執行那廉潔的責任,使自己成為一位受人敬重的人。如

果沒有了定,雖沒有存心作惡,所得的結果與存心作惡的人無異。因此希望各
位能注意盡量隨自己的能力去學習發展,使「定」不斷增長。

  人們能進入這階段,且獲得利益,可說已進入大自然奧秘中。這個題目的

定義是:懂得控制心,使心更有工作效能,即比一般人做得更好。一般人所擁

有的「定」沒什麼特別,但如果以正確的方法來訓練,尤其是依據佛教的原理

來訓練,就能超常人的水平,在佛經中稱為「超越常人」,希望各位能理解並

記住這個句子。戒,雖然有時有突出的表現,但是不能「超越常人」。而定,

如果能進入禪定,即能「超越常人」,但卻不允許比丘宣揚。若是宣說就可能

失去比丘身份或被當為是一位犯戒的比丘。因此我們應該了解它並不是一件平

常的事,它比起常人更為高深,所以應該多忍耐,努力修習,直到具足相當程

度的定,這樣在執行責任時,必能獲得超越常人的成績,因為我們擁有更高超

的工具。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忽略,這是屬於修行,而不是那迷信及已有千多年

歷史卻趕不上潮流的事。事實上它是歷久彌新,且時刻都被應用到的。尤其是

這個不斷在變動,有如被火燃燒著的世界,比起佛陀時代,更迫切地需要更多

的「定」;因此希望各位不要以為修「定」是屬寺廟和出家眾的事。

  接下來談到定學和慧學之間的關係,當有了定之後,就能輕易看出萬物的

真相,佛陀的格言早已簡短宣說過:「心定即能看出萬物的真相。」但佛陀所

說的「心定」的狀態,同時也擁有準備實行責任的趨勢。心有了這種定的狀態

之後,必能依隨著真理洞悉萬物。在這有一個小秘密,即是我們想要知道的任

何事物或要解決的問題,會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而不被我們察覺,但它確

實是存在的;一些重要、煩惱的問題,甚至是我們最想要追求、值得知道的知

識,它一出現即產生憂擾,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清除並尋找答案的。這一切問

題產生後,時時都埋藏在潛意識中,當我們決心要解決這些問題時,答案卻不

能浮現,因為條件不具足,尤其是定力不足時。如果有誰依據佛法修持那隨時

準備實行責任的定,到能專注時,埋藏在潛意識裡的各種問題,答案自然會湧

現出來。若還不能的話,我們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在「定」時拿這些問題來

思考,這種在定的狀態中的觀察思惟稱為慧學,或者是正在促使其進入慧學的

狀態中。
  一般行者的問題都是屬於「苦是什麼」?「苦因是什麼」?「不苦是什麼

」?「滅苦的道路是什麼」?這都是主要的問題,也是一般問題的原理。由「

苦從那裡來」這問題,將知道是來自執取;執取從那裡?將會知道它是來自愛

欲;在這定的狀態下,問題將次第被解決。佛陀在五月月圓日證悟,也是依著

次第洞悉十二因緣(心的緣起),即是覺悟「什麼是什麼」;後來佛陀將其精

髓很詳細地宣說出來。在良好的定境中,以專注的心來思考觀察問題。
  各位同學,我們可以打一個較易於瞭解這題目的比喻;心境在舒暢的情形

下,我們可以運用它去思考或研究一些問題,它將會被輕易地觀察出來,這就

是定的成就,其實這並非難事,如叢林或海邊,或其它寧靜清涼沒有外來因素

干擾的地方,會讓我們的心獲得充分的舒展,而至舒暢安樂,這時過去在那喧

譁、透不過氣的地方所解決不來問題,我們將很輕易的把答案思考出來。在幽

靜清涼的地方,心處於隨時準備和適合思考的情形下,正是「定」的狀態;同

樣的,我們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思考道、果、涅槃的問題。但這些是較難明白

和深奧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堅毅專注地依次第來訓練這心,培養它成為一顆深

厚、堅穩的定心。一旦心定了,即可思考問題,尋求答案,甚至有時我們尚未

思考答案即自行湧現出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睡前思考不出的問題,清

晨起來尚未洗刷疑問即自行解決,這是由於身體有了足夠的休息後,精神舒暢

爽朗,成為心的良好支助,同時心沒受到任何干擾,處於定中,因昨天不能解

決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所表現出來的「定」和「慧」必定是時時互相關聯的,「慧」不依靠著「

定」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偶爾我們卻發現不到智慧依存「定」而出現。例如
清晨睡醒時,那舒暢爽朗的定心,會找出昨夜問題的答案。 

  在佛教原理方面則更加明確地指出「定」與「慧」之間的相互關係;即是

有定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定。佛陀也這樣宣稱:有智慧才有定,有定力之後

才有慧。意思是要有慧的支助,才能得到那超常的定,最少也要有知識,能明

瞭如何控制各式各樣的心理狀態,才能產生這樣的定。你們將可以看到珍貴的

佛法—八正道,它把「正見」安置在最前端,「正見即是依據真理去明瞭『什

麼是什麼』」,就如前面所說的,必須先有正見,因為我們若能明瞭判斷是非

好壞,才能朝著善的方向去做,並有正確的慧去執行所需做的。因此擁有無上

智慧的人才有次第的定。當定不斷地升華,慧力也越來越強,互相依存,互相

支撐,當一方充實之後,將會協助另一方的增長,因此才能迅速平衡發展。


    這裡有一些應該注意的是:有些人以「慧」為前導,常常表現出慧的行止

,很少甚至沒有「定」的表現,我們稱其為「慧行者」。這種人思考時,即無

休止的投入,「定」只是隱藏在背後,隨時出來協助「慧」。人類大多是屬於

這一類型,因為我們都是運用世間的慧來解決問題。另一種稱為「定行者」,

他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謹慎,集中一切心力嚴密地審察後才動手,是冷靜、穩

重、時常保持定力、喜好修定的人,但這一類人在世上較為少見。還有第三類

「定與慧平衡」的人,我認為這是最安全、最安逸的人,隨時訓練定心且常以

智慧來思考應思惟的問題,久而久之就養成良好習慣,使「定」和「慧」融為

一體,我相信欲成為司法人員的你們較適合成為這一類型的人。
    我已經述說過,也相信各位都已充分了解「定」和「慧」之間的相互關係

;接下來所要指出的是:當擁有了慧之後,同時也必須有著「看清」(洞察)

的狀態,如果是在「明白」的狀態,就必須要具備「看清」和佛陀那「厭倦離

欲的感受」。而進一步從我們所迷愛的東西中退出來。但若由於染愛和迷惑的

推動而再度去追求,那就不被認為是佛教的智慧。佛教的智慧應該是從那沈迷

執取的事物中「退出」,完全斷除再也不回頭,這裡的退出和斷除是指內心的
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行為。比如摔東西、破壞東西、躲入森林或自殺,這都是

不可能發生的;心裡的退出或斷除是心對一切事物厭倦、離欲,不再成為它們
的奴隸,內心得到自在,而不是自殺或走進森林成為隱士,甚至將一切燃為灰

燼。他仍舊隨著因緣做他應做的事,但內在的心必然和從前不一樣,不再成為

萬物的奴隸,心已解脫 (VIMUTTI) 並獲得自由了,這就是智慧的成果。巴利

文稱之為「擺脫萬物」,尤其是指擺脫我們所喜愛的事物,不再成為其俘虜。

在佛法來看,即使是不喜愛的事物,我們也要想盡辦法拒絕它、遠離它,並受

到這種情緒所逼迫,一樣會淪為其奴隸,因為我們已不能保持平靜穩定的心,

它也和我們所喜愛的事物一樣,在不同的情形下控制著我們,使我們不自在。

因此這裡所謂的成為萬物的奴隸,實在是包括喜愛和不喜愛的事物。

  這一切都顯示我們以慧力從奴隸的困境中擺脫出來,自由自在。佛陀不曾

宣說以「戒和定」來淨化我們,但卻宣說要以「慧」來淨化人類。當我們不能

擺脫萬物,心就不清淨被污染了。只有以「智慧」,才能擺脫這世間或其他世

間之萬物的支配。「慧」的成果是清淨光明寂靜的,這已顯現出智慧的功能了。

    因此我們必須要全神貫注地觀照著「慧」,以便能明瞭「慧」的存在以及

其最圓滿究竟的狀態是怎樣的。尤其是佛教的智慧,完全是為了從萬物中拔除

出來,特別是四執取。染執有如繫縛我們的繩子,囚緊我們的牢籠;智慧則是

那鋒利的刀劍,割斷這些縛著我們囚著我們的事物,如此我們才能自在解脫。

  在我們佛教中有三個重要的課題—戒、定、慧。佛教以理論作為實踐的基

礎,同時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什麼」,將戒定慧實踐出來,為的是斷除四執取

,從而能自萬物的堡壘中竄離。

  最後我想要帶引各位繼續思考實踐三學的原則,它本身是否經得起考驗?

它是否符合每個人所能實踐的真正理論?當你們能深入地思考審察,就能證明

它是經得起考驗的,也不與所講過的結論矛盾。再往深一層思考,更發現它絕

不與任何真正解決人生各種苦惱的宗教有所對立;因為佛教是以戒、定、慧為

基礎,必定不會與任何宗教為敵的。但是我們可看出他比其它宗教更為突出,

尤其在實踐智慧方面,是以斷除四執取為最終的要點,使心得解脫,自由自在

,不再成為萬物的奴隸。這個要點可能並不存在於其它宗教中,所以才沒有能

力使自己擺脫萬物而「自皈依」,因此我們必須要盡力明瞭那已詳盡解說過的

佛教精髓—看清「什麼是什麼」。

  佛教是可以驗證的,並且對任何人、任何宗教都不仇視,也不敵對。其它

宗教所沒有的佛教都有,甚至比他們更高超,並能看出戒、定、慧的原理。它

是一個普遍性的宗教,適合於任何人和任何時代。甚至適合於一切眾生,從低

級的畜牲,中級的人類,上層的天神或比天神更高級的也都可以信奉。因為每

一個生命都有苦,都被煩惱習氣等染執所控制著,都有生老病死,因此我們可

以這樣說:整個世間都同為一體,每一個生命都是互相關連,不可分割的。因

為他們都有苦,所以斷除煩惱欲望,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如此佛教才能成為

每個階層,每個角落,甚至每一個時代的人所可以信奉的宗教,並普遍地存在

於各個角落。希望大家能明白,戒、定、慧三學是使佛教能普遍存在世間的主

要原因。

迴 向


Wen-Ming Chang <wmc@mozart.seed.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