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佛教能夠帶給人類
什麼利益(三)
今天,我要解說如何從四界分別觀及對各種色法的分析下手,開始修行觀禪。禪修者有兩條修行觀禪的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先修行止禪(如:安般念)達到禪那,然後進一步修行觀禪。第二條路徑是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專注力達到近行定,未達到禪那就直接修行觀禪。然而,無論依循那一條路徑,在開始修行觀禪之前,禪修者都必須修行四界分別觀。
若要修行四界分別觀,首先你應逐一地在全身辨識四界的十二種特相或性質。:
一、地界:硬、粗、重、軟、滑、輕。
二、水界:流動、黏結。
三、火界:熱、冷。
四、風界:支持、推動。
對於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辨識的特相,較難辨識的特相則留待於後。通常教導的先後順序是: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黏結、流動。辨識每一種特相時,應先在身體的某個部位辨識到它,然後嘗試在全身各部位辨識它。
如果你已經修安般念到達第四禪,你應該在每次開始禪坐時都再次證入安般第四禪。當第四禪的禪相非常明亮時,你就從禪那出來,然後觀察身體的四界。例如在開始辨識「推動」時,你可以經由觸覺來注意呼吸時頭部中央(內部的中心點)所感受到的推動。能夠辨識推動之後,應當專注於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認識它。然後,你應轉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個身體部位,辨識那裡的推動。如此,漸漸地,你將能先辨識頭部的推動、然後頸部、軀體、手臂、腿乃至腳。必須如此一再地重複許多次,直到無論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那個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覺到推動。
你可以運用類似的方法辨識其他的特相。那即是在辨識每一種特相時,你都從身體的某一個部份開始,然後在它變得清晰時,再觀察其他部份,直至能夠在全身觀察到那特相。
能夠在全身從頭到腳很清楚地辨識到所有十二種特相之後,你應繼續以如此的順序一再地辨識它們。嘗試以這樣的順序從頭到腳逐一地辨識每一種特相,直到你能辨識得非常快速,一分鐘內至少三轉(辨識十二種特相一遍為一轉)。
現在你已熟練於辨識全身的十二種特相,而且這些特相變得很清晰。你應同時辨識前六種特相為地界;然後同時辨識接著的兩種特相為水界;接著的兩種特相為火界;最後的兩種特相為風界。繼續辨識它們為地、水、火、風,以便使心平靜及獲得定力。不斷重複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萬次。
在這階段,有一個實用的好方法:同時遍視全身,並繼續辨識全身的四界。為了保持心專注與平靜,你不應像前面那樣將注意力從身體的一個部位轉移到另一個部位,而應同時遍視全身。通常最佳的方法是,好像你正從兩肩後面向前遍視全身;或好像從頭頂上向下遍視全身。但這可能會使某些禪修者感到緊繃及導致諸界失去平衡。
繼續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並且趨向於近行定(upacara-samadhi)時,你將見到不同種類的光。對於某些禪修者而言,剛開始的光是猶如煙一般的灰色。若繼續辨識灰光中的四界,它將變得白若棉花,然後白亮得有如雲朵。此時,你的全身會呈現為一團白色的物體。繼續辨識白色物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變得透明晶瑩,猶如冰塊或玻璃。
繼續辨識此透明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閃耀與放射光芒。當你能持續地專注於此光裡的四界至少半小時,即已達到近行定。利用此光來尋找透明體內的小空間,藉此以辨識透明體中的空界。你將發現透明體粉碎成許多微粒,這些微粒稱為色聚(rupa-kalapa)。達到此階段時,你可以藉著分析這些色聚而進一步培育見清淨(ditthi-visuddhi)。
色聚有兩種,即明淨(透明)色聚與非明淨(不透明)色聚。含有淨色(pasada-rupa)(五淨色中的任何一種)的色聚才是明淨,其他的色聚都是非明淨。
首先應當辨識個別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裡的地、水、火、風四界;你會發現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滅。這時候,你還沒有能力分析這些色聚,因為你還看到色聚是有體積的微小粒子。由於還未破除三種密集,即:相續密集(santati-ghana)、組合密集(samuha-ghana)與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還停留在概念(pabbatti施設法;假想法)的領域,尚未達到究竟法(paramattha勝義法;根本真實法)的境界。
由於還未破除組合與形狀的概念,所以還有小粒或小塊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進一步地分析各種界(dhatu),反而以觀照這些色聚的生滅來修行觀禪,那麼,你只是嘗試對著概念修行觀禪而已(不是真正的觀禪)。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分析四界,直到你能在單獨一粒色聚中見到四界,如此做乃是為了見到究竟法。
你應該逐一地辨識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意處裡諸色聚的四界。應當如此辨識六處裡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種色(色法),即:地、水、火、風、顏色、香、味與食素(營養素)。辨識六處裡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地、水、火、風)之後,你也應辨識那些色聚中的顏色、香、味與食素。
在分析了諸色聚裡的八種基本色法之後,你應該進而分析個別色聚裡的其餘色法,例如:命根色、性根色及心所依處色,直至分析了一切種類色聚裡的所有色法。之後,你即可進而轉修名業處,也就是分析名法。
首先要簡略地解釋《阿毗達摩論Abhidhamma》的基本原則。若要了解名業處,必須先知道這些原則。
在《阿毗達摩論》中,名(名法;精神)包含能認知對象的「心」與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心所有五十二種,例如:觸(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根(jivitindriya)、作意(manasikara)等。
心總共有八十九種,可以根據它們是善、不善或無記(非善非不善)而分類;也可以根據它們存在的界而分類:欲界(kamavacara)、色界(rupavacara)、無色界(arupavacara)或出世間(lokuttara)。
簡單地說,有兩種心:
一、心路過程心(cittavithi-citta);
二、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發生於結生 、有分或死亡的時候。
心路過程有六種: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分別取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為對象。前五種心路過程合稱為五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vithi);第六種心路過程稱為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每一種心路過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這些心依照心法法則(cittaniyama)而以適當的次第生起。若要辨識名法,你必須依循此心法法則的次第去照見它們。
如果你已能用安般念或其他法門達到禪那,那麼,辨識名法最佳的起點是辨識與禪那相應的心和心所。
這麼做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在培育禪那時,你已經觀察過五禪支,因此對於辨識與禪那相應的心所方面已經有一些經驗。第二個理由是,在禪那中,禪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連續生起許多次,因此非常顯著而且容易辨識。對照之下,這與平常的欲界心路過程(kamavacara-vithi)差別懸殊。在欲界心路過程中,速行心(javana)只生起七次,接著又有另一個心路過程生起。
因此,如果你已經達到禪那,如:安般禪那,而且想辨識名法,你應先進入初禪。從初禪出來之後,應同時辨識有分(即意門)與安般似相。當安般似相在有分中出現時,你可以根據禪支的個別特相來辨識五禪支。繼續修行,直到你能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javana-citta)中同時辨識所有五個禪支。五禪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並安置於似相;
二、伺(vicara):使心維持在似相;
三、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而引生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辨識這五種名法之後,你應辨識在初禪速行心的心識剎那裡其他的每一種名法,從識(vibbana)、觸(phassa)或受(vedana)其中的一種開始辨識。你應先辨識這三種之中最顯著的那一種,接著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剎那中都辨識它。然後你應辨識其餘的每一種名法,一次加上一種。於是,剛開始時你能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剎那中見到一種名法、接著能見到兩種、接著三種等等。最後,你能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剎那中見到所有三十四種名法。
能在初禪速行心剎那中辨識所有三十四種名法之後,你應辨識在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裡其他每一種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初禪的意門心路過程由一連串不同功能的六種心組成。第一種心有十二個名法,其餘五種心各有三十四個名法。
一、 第一種是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你能辨識到包括此心在內的十二個名法(此心及與此心相應的十一個心所)。
二、 第二種是遍作心(parikamma);你能辨識到包括此心在內的三十四個名法(此心及與此心相應的三十三個心所;以下同理類推)。
三、 第三種是近行心(upacara);你能辨識到包括此心在內的三十四個名法。
四、 第四種是隨順心(anuloma);你能辨識到包括此心在內的三十四個名法。
五、 第五種是種姓心(gotrabhu);你能辨識到包括此心在內的三十四個名法。
六、 第六種的相續不斷一連串的禪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你能辨識到包括此心在內的三十四個名法。
辨識初禪心路過程裡每一種心識剎那中生起的所有名法之後,你應辨識所有名法的共同特相,即:傾向對象並黏著於對象。然後將初禪中所有三十四種名法辨識為名(nama)。
之後,你應以同樣的方法分析所有六門心路過程裡的名法。至此,你已經分析了內在的名色法。但這是不夠的。你必須也以直接的觀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而且必須把所觀照的範圍逐漸地擴大至整個宇宙。當你能夠如此辨識內外的名色法時,你就能夠暫時斷除身見,因為在當時你不會看到男人、女人、兒子、女兒、狗、貓等等,而只是看到名色法。
現在你已經證得了第一種觀智,即名色分別智。在證得此智之後,你可以進而修習緣起,即分析名色法之因。由於令你獲得此生的因是在前一世臨死時成熟的業,所以你必須能夠照見自己過去世的名色法。
禪修者可以用幾種方法來培育辨識緣起法的能力。詳細解說這麼多種方法將耗費相當的時間,因此,我只解說最常用來教導禪修者辨識緣起的兩種方法。
這兩種方法都需要辨識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khandha)。辨識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之後,你必須辨識在這三世當中因與果的關係。一旦能辨識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以及透視五蘊之中那個是因,那個是果之後,你就能繼續學習佛經與註釋中教導的其他種辨識緣起的方法。
你應該漸次地往過去觀察自己的名色法: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直至在入胎時,然後再觀到前一世臨死時。在看到前一世臨死時成熟的行與業之後,你能夠很輕易地看到圍繞著那行與業的無明、愛與取。在看到這五個導致你今世投生為人的五個過去因之後,你必須分析它們與今世的果報名法與業生色的因果關係。
為了能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將舉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禪修者能辨識到那些現象。當某位女禪修者專注並追查前世臨死時的名色法時,她見到一個女人以水果供養比丘的業。然後,從辨識四界開始,她再追查供養水果給比丘時的名色法。她發現那個女人是一個非常貧窮而且未受教育的鄉下人,因為想到自己困苦的處境,所以供養比丘並發願來世生為城市裡受教育的女人。
在這個例子中,無明(avijja)是錯知「城市裡受教育的女人」為實體;愛(tanha)是渴望生為城市裡受教育的女人;取(upadana)是執著城市裡受教育女人的生活;行(savkhara)是供養水果給比丘的善良意志(kusala-cetana善思);業有乃是那個行的業力。
在今世,那個女人投生為緬甸大都市裡受教育的女人。她能以正見直接透視:前世供養水果的業力如何造成今世的果報(異熟)五蘊。
能夠如此辨識因果的能力稱為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辨識因果的智慧)。
當你能如此辨識前一世,並觀察到前世的無明、愛、取、行與業有這五因,以及今世的結生識、名色、六處、觸與受這五果之後,必須以同樣的方式逐漸地向過去辨識到以前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如此,盡你所能地辨識過去多世。
藉著辨識過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觀智的力量之後,你也能以同樣的方法辨識未來世的因果。你將看到還會變化的未來,乃是過去與現在因的果報,現在的因也包括你正在進行的禪修。要辨識未來,首先應辨識現在的名色法。然後向未來觀察,直到今世臨死的時刻。那時,你將見到業、業相或趣相由於今世或過去世所造某種業的力量而生起。然後,你將能辨識到來世投生時的名色法。
辨識未來世時,如果是投生於梵天界,則只有三門:眼門、耳門與意門。如果是投生於欲界天或人道,則有六門。
繼續如此追查,一直辨識到最後無明滅盡無餘的時候,這發生於證悟阿羅漢道(arahatta-magga)之時。你必須繼續追查到五蘊滅盡無餘的時候,這發生於阿羅漢的生命結束時,即般涅槃之時。因此,無論未來還有多少世,你都必須辨識下去,一直到證悟阿羅漢果以及般涅槃之時。那時,你就能辨識到因為無明滅所以色法滅等等。於是你能辨識到現象(dhamma法)的息滅。
這種辨識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以及它們之間因果關係的方法,我稱它為第五法。這是舍利弗尊者所教導而記載於《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方法。修成第五法之後,你可以學習所謂的第一法來辨識緣起,這是佛陀所教導的方法。佛陀在許多經中教導此法,如:《因緣品相應Nidana Vagga Samyutta》以及《長部•大因緣經 Mahanidana Sutta, Digha Nikaya》。
緣起(paticcasamuppada)的第一法乃是以順行的次第經歷三世。開始於過去世的因:無明、行,它們造成現在世的果:識、名色、六處、觸、受。然後現在世的因:愛、取、業有,造成未來世的果:生與老死等所有痛苦。
在證得稱為「緣攝受智」的第二種觀智之後,你就能夠暫時斷除斷見、常見、無因見、無作見等邪見。在知見從過去至未來的名色流之後,你已暫時斷除了斷見。在知見一切名色法一旦生起立即壞滅之後,你已暫時斷除了常見。在知見一切名色法都各有導致它們生起的諸因之後,你已暫時斷除了無因見。在知見諸因能夠導致它們的果報生起之後,你已暫時斷除了無作見。如此,這種智慧不但能夠去除我們對過去、現在與未來世的疑惑,也能夠斷除各種不同的邪見。
在分析了究竟名色法與緣起之後,你可以進而修習觀禪,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但在還未分析究竟名色法與緣起之前,你是不能夠修習觀禪的。為什麼呢?因為究竟名色法與緣起支是觀禪的目標。若你在還不能夠辨識它們之前就修觀禪,那就不是真正的觀禪。如果你真的關心他人與自己的幸福,你就應該認真地考慮這一點。
第三種觀智是思惟智(sammasana-bana),這是以分組的方式覺照行法的智慧。要培育這種觀智,需要將行法分組──分成兩組:名與色。或五組:五蘊。或十二組:十二處。或十八組:十八界。或另一種十二組:十二緣起支。然後需要覺照每一組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三相。這是真正的觀禪的開始階段。
你必須觀照內、外、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名色法為無常、苦、無我,以便確定沒有任何行法或名色法是常、樂及我的。不然的話你怎麼能夠肯定在外並沒有一個恆常的上帝,以及在內並沒有一個恆常的靈魂?
如果你進修下一個稱為「生滅智」的階段,你就能夠觀照名色法直至它們的「剎那現在」或「剎那當下」。當時你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它們極其迅速的生滅。你也能夠以「後生心路過程」觀照「前生心路過程」為無常、苦、無我。
從「壞滅智」開始,你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它們的壞滅。如此修習之下,當你的觀智成熟時,你就會只看到行法的壞滅。你應該觀照內、外、過去、現在與未來行法的壞滅為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之下,你就會看到沒有任何東西可執取的諸行法之過患,而你也就會因此對它們感到厭離。在對有為的行法感到厭離之後,你的心自然會尋求唯一的無為法,即涅槃。如果你有足夠在過去生所累積的波羅蜜,而在今生又足夠精進地修習觀禪,當你的觀智成熟時,你就能夠證得取涅槃為目標的道智與果智。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很願意和你們詳細地討論如何修習觀禪。但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無論如何,我建議你們親自去修習,以觀智直接地體驗它。這是真正趣向不死涅槃之道。這是佛教能夠帶給人類最殊勝的利益。
今晚我就講到這裡為止。
願一切眾生早日證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