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之路首

觀禪修目

上一卷

下一卷


葛印卡老師開示

 

  葛印卡(Goenka)老師

 

(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葛印卡老師的開示講于中壢圓光寺)


敬禮世尊、應供、無上正等正覺!
 

尊貴的法師以及法友們:
 

今天我們聚集于此,討論佛陀的教導:如何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每一個人能過着快樂、和諧、健康的生活。佛陀的教導具有「當下得果」的性質,這意思是説它可使你此時此刻就得到結果。任何一個人修習佛法將此時此刻就得到利益,而且延至死後。佛陀當時,以及其後,許多導師們都聲稱如果你們習他們的教導,在死後你將得到這個或那個。但是,佛陀説你當下就能得到修習的利益。
 

對佛陀的教導,不只是在感性或熱誠的層面來接受,也不只是在理性的層面來接受,它必須在實際的層面、體驗的層面來接受。熱誠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經由熱誠才使你有信心進入第二步:在理性上來了解佛陀的教導。理性的了解佛法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幫助你進入下一步:去體驗佛法。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在熱誠的層面,或者再進一步在理性的層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習,那麽,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假如有人生病去找醫師,醫師給這人開出一些藥。這人回家後對這位開藥的醫師非常尊敬,并且試着了解「這藥是什麽,這個藥如何能幫助我?」這些雖是重要的步驟,但是這個人并不服藥,那麽這二步驟不能得到結果。
 

這些生為佛教徒的人,他們自然能對佛及佛法有大的熱誠。而那些生而不是佛教徒的人,當他們讀到佛陀的教導,并在理性的層面來了解它,他們被佛陀的教導所吸引,它是如此的奥妙,因而他們開始喜歡它,也對佛開始生起熱誠。但這二種人如果不去修習,那麽,他們都不能得到佛陀教導的果實。
 

每人應將(佛陀的)教導應用至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人應過着正法的生活,去遵行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不外是「生活的兿術」:如何對内活得安詳和諧,如何對外只産生安詳和諧的氣氛,使別人也活得安詳和諧。因此,佛陀教導的第一步驟是道德——戒律。每人不應在身體或語言的層次上對別人作出任何傷害的行為:
 

不要殺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不要妄語。不要飲酒。
 

這(五戒)就是一種道德的生活。
 

但是如果佛陀的教導只是一些教誡:「啊!世上的人們,你不要做這個!你不要做那個!」那麽,佛陀的教導就不完全。佛陀知道得非常清楚:衆人都想過着道德的生活,但他們却不能這麽過着。他們不能過着道德的生活,是因為他們尚未控制他們的心靈,他們不是他們心靈的主人。因此,他教導下一步驟——稱作「禪定」,其意義是控制心靈,掌握心靈。當你掌握你的心靈,你就能奉行所有的道德行為,你就能適當地奉行戒律。
 

但是,如果只有戒律和禪定的話,那麽,佛陀的教導仍不完全。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是他了解到雖然人們控制他們的心靈以過着道德之生活,但是在他們心靈深處仍有不净的情結存在,它們仍會呈現出來并不斷撃敗他們。因此,他教導第三步驟:發展自己的智慧——般若,如此,每人可以深入自己的心靈深處,將深植在内心的情結和不净拔除掉。當所有深層的不净都去除掉,那麽,每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過着健康的生活、和諧的生活、道德的生活。為了這個目的,他發現内觀禪修的法門。
 

每位佛陀都經由内觀法門而得到解脱。但是,隔些時候,這法門就消失了。而後,另一位修行人,一位菩薩將成佛,重新發現這個法門使得自己解脱,并將這法門教導別人,使他們也得解脱。
 

這個法門一直純粹地維持在緬甸這個國家。在過去二十六年,它開始傳到世界各地。
 

為了學習這個法門,他必須參加十日的内觀營。他必須在這十天内與外界隔絶。首先,他必須發誓:「在這十天内,我謹慎地遵守五戒。」因為五戒若不能遵守,則禪定不能堅强;禪定若不堅强,則下一步驟——心靈的净化就不能達成。
 

在遵守五戒之下,他開始修煉禪定,經由觀察呼吸:氣息的進入及氣息的出去,將心集中。他必須觀察自然的呼吸:氣息的自然進入及氣息的自然出去。他必須如其本然地觀察呼吸:如果它是長就是長;如果它是短就是短。觀察呼吸:只是呼吸,自然的呼吸,没有其它,就只是呼吸,不要口誦、不要觀想、不要想象、不要深思!他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入處的小區域内。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小區域,則心會變得非常尖鋭、非常敏鋭。三天下來,他開始會體驗到身上這一區域有一些感受:也許是熱、也許是汗、也許是悸動、脉動、刺痛、沉重、麻木、、、他開始會察覺到種種不同的感受。
 

第四天起,他開始探查從頭上到下、從頭頂到脚趾的整個身體結構。他開始體驗到各處的感受。他要求被訓練到他自己不要對這些感受生起盲目的反應,而應客觀地觀察它們。學生們開始體驗到每當他或她經歷快樂的感受時,心的舊習性就生起貪愛的盲目反應;當經歷不快樂的感受時,心的舊習性就生起ᄇ_斥的盲目反應。每當他作出貪愛或ᄇ_斥的盲目反應時,他就失去了心靈的平衡而變得痛苦。經由觀察自己心的習性,他就開始體會到:我自己對真理是多麽的無知。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生起後必然會消失掉。幾天下來,經由對感受的觀察,他開始體驗到每當他不作盲目反應時,他的心變得愈來愈純净,愈來愈快樂。
 

心、物的第一個特性就是「無常」,現在經由體驗,而變得非常明白。其次,第二個特性「大的痛苦」也變得明白——痛苦是來自他不斷對這心物現象作出盲目反應。當他更進一步,第三個特性就變得非常明白——「無我」。我不能掌控它,并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經由體會到無常、苦、無實質及無我,心就變得愈來愈純净,而後,他會達到一個階段,覺得整個身心結構只是小波動、小波動、小波動而已。他開始體會一個真理——空的真理、空性,并没有實質,没有任何東西可被執為永久。事物只是變化而没有任何實質。這些仍是在心與物範圍下的體驗。但是當他再繼續前進,經過一些時日,更多的不净被去除後,他將到達一個境界:他體驗到了超越心與物的一個究竟真理。
 

整個過程,不外是心靈的净化。但不是只在表面的層次,而是在深入的層次。他在道上的每一步都呈現在每日生活的結果上。此刻,道德的生活不是藉由心靈的控制,而是它變成心的本性。一個純净的心不會作出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他開始體認到只有當他在心中産生煩惱時,他才破壞了戒律。他如果不在心中産生這些或那些不净,他就不會犯任何戒。
 

他如果不産生ᄇ_、恨、惡意,他不會殺生。
 

他如果不産生貪,他不會偷盗。
 

他如果心中不産生愛欲,他不會邪淫。
 

他如果心中不産生這些或那些不净,他不會在語言上説出不善的行為。
 

内觀修行者開始在經驗的層次上體會到這個真理。他體會到了真理:當我的心中産生不净時,我變得非常痛苦。他同時也開始體會到:當我不生起任何不净時,我的心中是多麽安詳與和諧。經由内觀訓練,在經驗的層次上,自然的法則變得愈來愈明顯。如是,它不再只是一個熱誠的游戲,它不再只是理性的游戲,它是實際的經驗,從此,他脱離了不道德的行為。一方面,他不斷修習内觀來觀察内在的真理;一方面,他繼續應用它在每日生活之中。没有修内觀前,他只是理解到:我過道德的生活是我不乾擾別人的安詳和諧、我不傷害他人。但是有了内觀的修習,他明顯地看出:我過道德的生活并不是幫了別人,而是幫了自己。在這種理解下,他開始過一種較好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善良的生活,對自己好也對別人好。這就是為什麽此時會將佛陀的教導,認為是「生活的兿術」:不傷自己、不傷他人;不害自己、不害他人。内觀幫助這個人過着正當的生活,成為社會中的一個好分子、社會中的一個健全分子。
 

没有修行内觀,當不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了,而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却不發生,他就會激動,生起煩惱、負面的心理。修行内觀,他開始體會到:當我開始以負面心理作盲目反應時,我就變得痛苦。修行内觀,他開始理解到:當我在心中産生任何負面心理時,就一定有不快樂的感受在身上生起。如果他不是一個内觀修行者,他將不斷在痛苦中打滚,因為他不斷在增强負面的心理。由佛陀的教導及内觀的修習,每當負面心理生起時,他開始觀察身上的感受。當他繼續觀察感受時,理解到無常的變化定律,他的心就會愈來愈平衡,他很容易就脱離了負面的心理。當他在負面心理中不斷打滚,他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經由觀察呼吸及感受的修習,他可從負面心理脱出并且開始過着較好的生活。他學習了「生活的兿術」。
 

修習内觀也同時學習「死亡的兿術」。早晚每人都會死,内觀修行者也會死。但他若曾規律地修行内觀,那麽在臨死時,他會全面地覺察到感受而死得非常安詳。内觀禪修者不會喪失意識地死去,也不會哭着死去,也不會懷着恐懼死去。而是永遠微笑地,觀察着感受而死去。因此,不但此世有保障,來世也有保障。佛陀的教導,不只是對此世好,對來世也是好。
 

在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益的。没有無果的一步,没有無果的努力,但是,每一個人必須往道上走。如果他只是在路邊看,只是描寫路途而未踏上一步,他就不能得到任何益處。這條道路是共通的,任何一個人踏上它,將得到相同的結果。佛陀的教導不是只為佛教徒而已,它是為一切衆生的。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他們只要開始踏上這條道路,都會得到快樂與安詳的相同結果。生而為佛教徒,有一個好處:他們對他(佛陀)的教導不會有懷疑,他們可以充滿熱誠地去實行。
 

在约一個月(八月六日開始),此處有一個内觀課程,我希望你們都有時間去參加。請試一試這條道路,試一試這個法門,并看一看它是否真正地幫助你們。
 

願你們騰出時間來修行内觀!
 

願你們脱離痛苦!
 

願你們體驗安詳、和諧及快樂!


悟之路首

觀禪修目

上一卷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