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印卡大師演講摘要
一、問題的產生
每人都追求安詳與和諧,因為這是我們生活中所缺少的。苦惱的
人四周瀰漫著煩躁的氣氛,任何人與這人接觸了會變得激惱、
煩躁。顯然,這不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人類是社會動物,必須生
活於社會,與每人相處。但是我們如何安詳地生活?我們不快樂是
當我們發現別人作出我們不喜歡的行為,或當我們發現我們不喜歡
的事情發生了。因此,問題生起了,我們如何能面對我們不喜歡的
事情,停止盲目的習性反應?我們如何停止製造緊張並保持安詳
與和諧?
二、第一種答案
在印度及其他國家,過去的賢哲研究人類受苦這一問題,並發現
一個答案;當不想要的事發生,你開始起了生氣、恐懼或任何負
面的習性反應時,你要即刻轉移你的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例如:起
身,拿一杯水,開始喝,如此你的生氣不會加倍,另一方面,它開
始被平息。或者,開始計算:一、二、三、四;或者開始重複唸單
字、片語或你所崇拜的神的名號。由於心的轉移,在某程度上,將
免除負面的心理、免於生氣。這個答案是有幫助的,它行得通,它
將來也行得通。練習這個方法,心將免於煩躁。但是,這個答案只運
作在意識的層面。在表面上,有一層安詳與和諧,但在內心深處,
有一個被壓抑的負面潛在火山,它早晚會爆發。
三、第二種答案
另有一些內在真理的探尋者,更深入地探索,經由體驗他們自己身
心的實相,他們認清到轉移注意只是逃避問題。逃避不是答案,你
必須面對問題。當負面心理在心中生時就去觀察它,面對它。每當
你一開始觀察一個煩惱,它就開始消失它的強度。它慢慢地衰退並
從根拔除。這是一個好答案,它避免二種極端-壓抑及放任。若
將負面心理埋藏於潛意識,將不能去除它;若允許它呈現為不善
的身體或語言的行為,將只製造更多的問題。但是如果你只是觀
察它,那麼煩惱會消失,且你已將負面心理去除,你已從煩惱脫離
了。
這點聽來很好,但它是否真正可行?一個平常的人是否容易面對
煩惱?以至於我們作出身體或語言的行為,傷害我們自己和別人。
事後,當忿怒消失,我們開始哭泣、後悔,請求這人他人或神原諒:
「啊!我已犯了錯,請原諒我!」但下一次,我們在相同情況下,
又再作出相同的反應,這些後悔並未幫助我們。困難的是當煩惱
開始時,我們不能覺知。它始自潛意識的深處,當它到達意識層面
時,它獲得如此大的力量而淹沒我們,使我們不能觀察它。
假設理智抬頭,我們閉上我們的眼睛,並嘗試去觀察生氣時,生
氣的對象會立刻呈現在我們心中-使我生氣的這人或這事件。
接著,我不會觀察該情緒的外在刺激物。這將使生氣加倍,因而不
是答案。
四、第三種答案
然而,有人達到究竟的真理,發現一個真正的答案,他發現,當任
何污染在心裡生起時,同時在身體層面有二件事情發生。一個是
呼吸失去其正常規律:當負面心理進入心中,我們呼吸開始變粗,
這是容易觀察到的。另一是在較細微的層次,身體開始有生物化
學的反應,產生一些感受,每一個污染會在身內產生這些或那些
感受。這呈現一個實在的答案。一個凡夫不能觀察心理抽象的煩
惱-抽象的恐懼、生氣、激情。但是經由適當的訓練及修練,很容
易觀察到呼吸及身體的感受,二者與心理的煩惱有直接關聯。
呼吸及感受有二方面的好處。一者,只要煩惱在心中生起,呼吸就
失去正常性質,我們會接受它的警告。同樣的,感受會告訴我們有
些事情不對了。而後,由於警告,我們開始觀察呼吸,開始觀察感
受,很快地,我們將發現煩惱走掉了。這個身心現象如同錢幣的兩
面,一面是思想與感情在心中生起,另一面是身體的呼吸與感受。
任何思想與感情、任何煩惱生起的一刻,都顯現在那一刻呼吸與
感受裡。因此,由觀察呼吸與感受,我們事實上是在觀察煩惱,不
是逃離問題,我們是面對實相。結果,我們將發現煩惱失去其力量,
它們不再如往昔一樣控制我們。如果我們持續下去,這些煩惱終
將全部消失,我們將保持安詳與快樂。
如果這種自我觀察的技巧展現給我們實相的內外二面。以前,我
們只往外看,遺失了內在的真理。我們只看到外在使我們不快樂的
原因,我們常歸咎並嘗試去改變外在的實相。由於對內在實相的
無知,我們未曾了解痛苦的產因存於內在,在於我們對快樂與不
快樂感受的盲目習性反應。
現在,經由訓練,我們看到錢幣的另一面。我們覺知我們的呼吸以
及什麼發生於內在。不管是呼吸或感受,我們只學習去觀察它而
不失去心理的平衡。我們停止習性反應並停止增加我們的煩惱。
五、修習的結果
愈修習這個方法,愈快將負面心理消解,心逐漸變成免於煩惱,
變成清淨。一個清淨的心永遠是充滿慈愛-對所有的別人充滿
無私的慈愛,對其他失敗者及痛苦者充滿同情,對他們的成功與
快樂充滿喜悅,並對任何狀況充滿平等之心。這是佛陀所教導的「生
活的藝術」。當這種觀察實相的智慧升起後,盲目反應的習性就
消失。當我們停止盲目的習性反應,我們才能真正行動-用一個
看到並了解真理的平衡心去作出行動。這種行動將只是正面的,創
造性的對我們自己與他人都有益。
那麼,所須要的是「知道自己!」-每一智者都給的勸告。我們不
是在觀念及原理的知解層面知道我們自己,也不是情緒上或信仰
上簡單盲目接受我們所聽讀的。這種知識是不夠的,而是我們必須
實際知道實相。我們必須直接體驗這個身心現象的實相。唯有這樣
才能幫助我們免於煩惱,免於痛苦。
這種對我們自身實相的直接體驗,這種自我觀察的技巧,就是所
謂的內觀法門。在佛陀時期的印度語言,「觀」指「人張開眼睛,
以平常方面來看」,而「內觀」指將事物如其面目來觀察,而不
是它的表面顯現。必須穿透表面的真理,一直到我們到達整個身
心結構的究竟真理。當我們經驗這個真理,我們才學到停止盲目
習性反應,停止製造煩惱,而舊的煩惱自然逐漸去除。我們變成從
所有的苦惱中解脫並經驗真正的快樂。
六、修習的步驟
在所教的禪修課程中,有三個步驟:第一,必須禁止會干擾他人
安詳與和諧的身、語行為。戒律是修行的基本第一步。每人必須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不飲酒。經由戒除這些行為,使心
安靜到足夠往前更進一步。
下一步驟是駕御這顆野亂的心,經由訓練使它固定在一個目標-
呼吸上。使自己的注意力儘可能長時集中在呼吸上。將心集中,使其
凝聚並具有穿透力,具有能力進行內觀。這先前二步:使生活規
律及控制心意是非常必須並且有用,但是它們將變成壓抑-如果
不加入第三步:洞見各人本性以清除煩惱心。這就是內觀:體驗自
身的實相,經由有系統且冷靜的觀察自己身上無常的心物現象所
展現的感受。這就是佛陀教導的頂峰-自淨其意。
這個心法任何人都可實行。每人都遭遇痛苦這一問題,它是一個普
通的疾病,須要一個普通的醫方而不是某一教派的醫方。內觀法
門就是一個如此的醫方。經由觀察內在的真理,如其面目來觀察
實相,這就是直接而實際地知道自己。經由修練,自己持續從煩
惱的痛苦中脫離出來,由粗淺,外在、世俗的真理,你將進入心物的
究竟真理。而後你再超越,經驗到一個超越時空、超越相對條件境
界的真理;一個從所有煩惱、不淨、痛苦中全面解脫的真理,不管
給這個究竟真理什麼名字都是無關的,它是每一個人的最後目標。
錄自﹕普明佛學會散文閣
內照深觀(Vipassana),簡稱內觀,是由釋迦牟尼佛所傳下,在阿育王時
期由須那迦及鬱多羅二位尊者傳至緬甸,二十世紀初期緬甸最有名
的論師靈秋、薩亞道將此法依次下傳:(1)薩亞、烏,(2)薩亞基、烏
巴慶,(3)S.N.葛印卡。一九六九年起葛印卡大師將此法門反哺印度,其
後遍傳歐美、日、澳、泰國、寮國、尼泊爾等地。此法門直接對治煩
惱習氣,效果甚佳,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