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更新日期: 87('98)/08/12
處、界、根、諦、緣起這五項都是對蘊的不同解釋,或略作補充。以 下分節略作說明。 第七章:處界根諦緣起─慧地之二
1:處的內容。處就是生長的地方。共十二處,它們是 (1)眼處、(2)色界、(3)耳處、(4)聲處、(5)鼻處、(6)香處、 (7)舌處、(8)味處、(9)身處、(10)觸處、(11)意處、(12)法處。 可以分成六對,前者是認識的機構,後者是認識的對像,這十二處就是六 識生長起來的地方,前者與後者的和合識就生長起來。內六處猶如六種動 物,六外處就像它們的活動場所。內六處如無人的村落,因為沒有常樂我 淨的狀態,外六處如強盜,因為它們有害內六處。 2:十二處與五蘊的關係。(1)到(10)都是屬於色蘊,其餘的十八種色法 屬於法處。(1)(3)(5)(7)(9)就是眼等五根,五種認識的機能; (2)(4)(6)(8)(10)就是五根所對的外境。(11)意處就是識蘊的八十九心, (12)法處有心所法(受蘊想蘊行蘊)、涅槃和其餘的色法。可見十二處的內容 與五蘊完全相同,只是將涅槃獨立地提出。 3:十二處與見清淨的關係。第三清淨是見清淨,分別名色的智。若從以十 二處來觀察,也可以修見清淨。 第一節:處
1:界就是保持自己,而有界分的意思,十八界就是十八種各有界域的界別 。它們的內容是: (1)眼界、(2)色界、(3)眼識界、 (4)耳界、(5)聲界、(6)耳識界、 (7)鼻界、(8)香界、(9)鼻識界、 (10)舌界、(11)味界、(12)舌識界、 (13)身界、(14)觸界、(15)身識界、 (16)意界、(17)法界、(18)意識界。 以三個為一組,依根、緣境、發識,三和合,這是依認識關係而成立的;十 八界分成六組。眼界如同鼓的面,色界如同鼓槌,眼識界如同鼓鼓聲;眼界 又可喻如甘庶,色界如同榨汁機,眼識界就如甘庶汁。 2:十八界與五蘊的關係。(1)眼界、(2)色界、(4)耳界、(5)聲界、(7)舌界、 (8)香界、(10)舌界、(11)味界、(13)身界、(14)觸界、(17)法界,共十一界, 內容如十一處。意處的內容開為七識界,就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 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這七識界就包含識蘊的八十九心。眼識界有 二心,善異熟(34)和不善異熟(50)。耳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5)和不善異熟 (51)。鼻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6)和不善異熟(52)。舌識界有二心,善異熟 (37)和不善異熟(53)。身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8)和不善異熟(54)。意界有三 心,善異熟的捨俱領受作用意界(39)、不善異熟的捨俱領受作用意界(55)、 唯作的捨俱意界(70)。意識界有七十六心,分成三類,無因意識界的五心為 善異熟(40)和(41)、不善異熟(56)、唯作心(71)和(72),不善的十二心為 (22)到(33),其餘五十九個為善淨心;若簡分為二,世間心的六十八個, 出世間的八個。 第二節:界
根是機能,指導的力量。有二十二根: (1)眼根、(2)耳根、(3)鼻根、(4)舌根、(5)身根、(6)意根、 (7)女根、(8)男根、 (9)命根、 (10)樂根、(11)苦根、(12)喜根、(13)憂根、(14)捨根、 (15)信根、(16)精進根、(17)念根、(18)定根、(19)慧根、 (20)未知當知根、 (21)已知根、 (22)具知根。 (1)到(6)是六種認識機能;(7)(8)決定兩性的不同,這八者都依(9)命根而 維持,這前九個都屬於色蘊。(10)到(14)是五受,(10)是身的樂、(11)是身 的苦、(12)是心的喜、(13)是心的憂苦、(14)是不苦不樂的捨,它們展現在 輪迴之中的感受,換言之,五受都是苦。(15)到(19)就是三十七道品的五根 ,由之行道,引導到苦的寂滅,屬於五十二心所。由五根的作用而生起聖道 ,(20)未知當知根斷除初果當斷的三結(身見、疑、戒禁取),現觀四聖諦。 (21)已知根是有學聖者的修道。(22)具知根是寂滅一切煩惱,完成四諦智的 作用。最後三根屬於出世間,不外於八十九心的八出世間心,前十九根主要 是屬世間的。它們並不能攝盡五蘊的全部內容,可見不適合作為見清淨的業 處。這二十二根簡單地說明輪迴的過程和寂滅,接著就可以說四聖諦。 第三節:根
諦就是真實,聖者通達的真實就是聖諦,四聖諦就是苦聖諦、集聖諦、 滅聖諦、道聖諦。苦諦如沈重的擔子,集諦如背負重擔,滅諦如釋重負,道 諦如放下重擔的方法;苦諦如病,集諦如病因,滅諦如病癒,道諦如藥。 苦聖諦指明世間的不圓滿,可厭惡,有十二苦。 (1)生是苦,生下來就是顛倒生,大哭。 圖十二:生是苦 (2)老是苦,變老變醜,全身都不靈了。 (3)死是苦,生下來就得死,死時離去一切又不知將到何方,黑暗恐佈無所 適。 (4)愁是苦,愁如毒箭刺心,又如紅熱的鐵丸。 (5)悲是苦,悲傷哭泣,心情煩擾。 (6)苦是苦,身體病痛,身受逼迫。 (7)憂是苦,憂是心的苦,心受逼惱,哭號,捶胸,大鬧,上吊,自焚。 (8)惱是苦,過度心痛,呻吟,此恨綿綿無絕期。愁如弱火悶燒,就像在悶 燒鍋中;悲如烈火燒滾,就像壓力鍋中噴出來的熱氣;惱如紅鐵燒烤,就像 烤箱中的內乾。 (9)怨憎會是苦,冤家路窄。 (10)愛別離是苦,人有悲歡離合,天長地久有時盡。 (11)求不得苦,得不到老大哥關愛的眼神,愛錢但錢不愛我,愛人但人不愛 我。 (12)總說五取蘊是苦,取著在五蘊就苦不了。 集聖諦是苦之集起的聖諦,生起苦果的原因,就是渴愛。渴愛能取再有 ,再受苦果,不得解脫。渴愛有三種,欲愛是陷於欲望的泥沼,有愛是染著 在色界無色界的樂,無有愛是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 滅聖諦是苦之滅的聖諦,寂滅苦的聖諦,就是涅槃。它燒掉一切苦果的 根,燒掉一切渴愛,一切煩惱的止息。 道聖諦是苦滅之道的聖諦,導至苦滅的道路,涅槃的高速公路,就是八 正道。內容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第四節:諦
緣起就是此故彼的因果關係,十二緣起是十二個環節依緣而起的因果關 係。具體而言,什麼是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 悲、苦、惱、總說五蘊熾燃。 十二緣起中有十二緣生的法,它們都是無常的。 (1)無明就是沒有明,不清楚,不知道四聖諦。 (2)行就是造作,有身行語行意行。 (3)識是認識。 (4)名色。 (5)六入就是眼等內六根。 (6)觸是根、塵、識三和合的觸。 (7)受是感受。 (8)愛是貪愛。 (9)取是執取。 (10)有是生成。 (11)生是五蘊。 (12)老死苦等。 十二緣起可以有不同的面向。從惑業苦的連結來說,惑是無明、愛、取 ,業是有、行,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從三世的二重因果有二十行 相,五個是過去因:無明、行、愛、取、有,五個是現在果:識、名色、六 入、觸、受,五個是現在因:愛、取、有、無明、行,五個是未來果:識、 名色、六入、觸、受。透過三世二重因果,可以確知唯有因果(業報)而沒有 作業的人和承受的人(作者受者)。由因果的連結捨離斷見,由因果的差異捨 離斷見。 這一節在義理的層次上理解緣起,確信唯有名色的因果而沒有作者與受 者。待第四清淨(度疑清淨),則教導如何觀察實證名色的因果緣起,斷除三 世之疑、斷除作者受者見。修行的層次上親證緣起的生滅,破除一異、常斷 等邪見,有它在清淨道的生起過程。初下手就來個緣起的不生不滅,這是不 行的。 第五節: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