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說片段   (泰)阿姜查   本文是阿姜查尊者的一篇方便開示   無論什麼,我們接受,我們以“正念”去接受,我們既不會過份地快樂;而當事物破滅毀損時,我們也不會悶悶不樂,不會感受痛苦,因為我們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無常的真相。   你們信仰佛教,從多方面聽聞佛法——尤其是來自不同的比丘和教師,至今已有好幾年了。有的時候,佛法常被人以極空泛而模糊的字眼敍說,很難讓人知道如何將它放進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在另一方面,佛法也被人以高等語言或專門術語教授著,致使多數人難以瞭解,特別如果這教導又是從經典中一板一眼逐字解釋的。事實上,有以一種均衡方式的法教說:既不太含糊,也不過於深奧;既不會太漫無邊際,也不致於太隱誨,恰恰好適合聽聞者去瞭解和實踐,從教導中親得法益。今天,我想讓你們分享過去我慣常教導弟子們的一種方法。這些教法,我希望或能給今天在此地聽法的你們都得到利益。 如何得到佛法   一個人想要得到“佛法”,首先必須要有信仰或信心當基礎,他必須如下地瞭解佛法的意義——   佛:是清明覺知的一位,在他心中,擁有純潔、光輝和寧靜。   法:是純潔、光輝和寧靜的象徵——它們從戒、定、慧中升起。   因此,一個要得到佛法的人,他必須在個己當中培養及開展戒、定、慧。 走在佛法的路上   理所當然地,任誰想要返回家鄉,不能只是坐想旅途,他們必須實際地一步一步歷經整個過程,並且也要依著正確的指引,最後才能抵返家門。如果他們走的是錯誤的路,可能會碰到像沼澤或其他障礙一類的困境,那就難以近家了。而若在錯誤的指引下,他們也可能會遇著險境,因而也許永遠也到不了家了。   那些回到家的人可以放輕鬆並舒服的睡覺,家,是能給予身心適合的一個地方。而今他們真正回到了家,然而,假使這旅者只是道經家門,或僅在家周圍繞繞,那麼,在這一路的返家途中,他將得不到任何的益處。   同樣的道理,在佛法的路上,必須我們每個人親身去走,沒有人能夠替代。我們必須沿著戒、定、慧行去,直到發現心中純潔、光輝、寧靜的福澤——這是行旅在這路上的果實。但是,如果一個人僅僅擁有書本上的知識以及經典教說,那麼就像在旅途中只有知識性的地圖或計畫,縱令過了數百世,這人將永不知曉心的純潔、光輝和寧靜,他將只是浪費時間,永遠得不到修行帶來的真實利益。老師,只是指出“道路”的方向,聽取老師的教誨之後,不論我們是否要修行走這條“路”,以及而後所得的修行成果,全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從另一方面來看,是將修行比喻為:一位醫生留給他的病人一瓶藥,瓶子上寫了詳細的說明,指示病人如何去服藥,但是,如果這位病人只是拿來讀讀,無論讀上多少回,他將困在這裏而死,他不能從藥裏得到任何的好處。在他死亡之前,還可能會懷恨地埋怨醫生一點兒也不高明,那些藥不能治好他。他會想,那醫生是個江湖郎中,那些藥毫無價值。殊不知他只是花時間在檢查藥瓶以及閱讀說明書,他並沒有遵從醫生的叮嚀去服藥。   事實上,如果這位病人能夠遵循醫生的勸囑,照著藥方按時去服藥,他將能夠痊癒。假使他病得很嚴重,就必須服很多的藥,相反的,假使他僅僅是輕微的毛病,那麼只要一些些的藥就能治好他了。我們需要服用很多的藥,那是因為我們病得嚴重的關係。這是很自然的事,你可以經由自己的深思熟慮而體驗到它。   醫生開藥方,從生理上去消除疾病,“佛陀教說”是開藥方去治療心理上的毛病,使心回復到自然健康的狀態,因此,佛陀可被看作是一位能開藥方,治療心理疾病的醫生。而事實上,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位醫生。   毫無例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心理的病,當你看到這些疾病時,難道它不會合理的尋求佛法當依靠,就像拿藥去治療你的病一般嗎?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須以“心”去行走,去得到利益。我們可以將這些行者,類分成三種層次——   最初的層次:在這層次的這些人,他們瞭解必須自己去實踐,而且知道如何去做。他們以佛、法、僧做為皈依處,遵照教導,有決心地努力修行。這類人能全然地拋卻迷信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根據理性為自己去檢驗這世間的真理。他們是“佛教徒”。   中間的層次:這群人,他們修行,直到對佛、法、僧的教導有了一種堅定的信仰。他們也洞察到所有事相的真實性。這些人逐漸地減少黏附和執著,他們不會握持事物不放,他們的心深悉佛法。靠著其中的不執著和智慧,他們前行漸進地被稱作入流,一來、不還,或簡單地說,是“聖者”。   最高的層次:這些人的修行,使他們導向了佛的身、口、意。他們超越了這世間,從世間得到解脫,從一切執著和黏附中得到自在。他們被稱做阿羅漢或是解脫之人——聖者中的最高層次。如何擁有清淨的戒   戒,是對身和語的控制和修養,在正式的層面上分有對在家人和比丘、比丘尼等不同的條規,但一般說來,它們都有一種基本的特徵——那就是“目的”!當我們“正念”或“自我憶持”時,我們擁有正確的意圖。訓練自我憶持和正念將能產生好的戒行來。   那是很自然的事:當我們穿上髒衣服,我們的身體也會變髒,心也將感到不舒服和沮喪。而如果我們保持身體潔淨,穿乾淨、整齊的衣服,那將使我們的心輕快高興起來。同樣地,當戒不能持續時,我們的身行和言語是髒的,而這就是造成心理不快樂、苦惱、沉重的一個原因。如果我們不能有好的修行,會使我們不能進入存於我們心中的真實佛法。健全的身行和言語有賴於正確訓練的心,因為心是傳令給身和語的。因此,我們必須以“訓練我們的心”來繼續不斷地修行。定力訓練的修行   以“定”來訓練,是使心安定和沉著的修行,這,帶來心的平靜。通常,我們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是搖動不定且不安的,很難去控制和處理。心隨著感官外馳散亂,就像水的竄來竄去,尋找最低處一般。然而農耕者和工程師們,都知道如何操縱水,以使它更有益於人類。人類是聰明的,他們知道怎樣去建水壩,製造大的貯水池和水道——這一切都是為了治理水,使水更有用。除此之外,水的積蓄變成一種電力和光的來源,從控制水的氾濫當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使它不致到處亂竄,終至靜止到一個最低處,而浪費了它的好處。   同樣的,這顆心若是經常地被防治、控制、訓練,將會有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自己說過:“有一顆被管束的心,將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因此,為了最大的利益,好好訓練你的心!”相同地,我們看環繞在我們周遭的動物——大象、馬、牛等等,在它們能被利用來工作之前,必須接受訓練,也唯有在經過訓練之後,它們的力量才能給我們利益。   同樣的道理,經過訓練的心帶來的福澤,能數倍於未經訓練的人。佛陀和他卓越的弟子們,一開始也都同於我們,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但,其後卻看到他們如何地變成我們尊敬的物件,而且看到我們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有多少的利益從這些透過心的訓練而得到解脫的人身上帶到了整個世界!在一切的職業中,任何的狀況下,經過控制和訓練的心會比未經訓練的心有較好的“裝備”來幫助我們。這顆訓練過的心將能保持我們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容易,並發展和培養理性去指揮我們的行動。當我們追隨這顆訓練得宜的心時,最後,我們的幸福會依此而增多起來。   “心的訓練”可以應用許多方式,以許多不同的方法去做。最有用,而且能被各類型人修習的是稱為“觀呼吸”的,它是在出、入息上做“正念”的開展。在這寺院裏,我們用的方式是,集中注意力在鼻端下的斜處,並以咒語“卟—哆(BUD—DHO)”(注)開展對“出入息”的“覺醒”。如果這禪思的人希望用其他的字,或只是在空氣移動的“進”或“出”上做“正念”的功夫,那也可以。調整修行的方式去適合你自己。禪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續地“覺醒”當下的呼吸,以便你能“正念”每一個進、出息的發生。正當“行禪”時,我們試著不斷地去留意雙腳碰觸地面的感覺。   禪坐的修行必須盡可能的窮追不捨,使它結出果子來。不要一天中只打坐一小段的時間,而在一或兩星期,甚至一個月後才又打坐;那樣,將不會有結果出現。佛陀教導我們,要經常的修行,努力地修行,那就是說,在“心理訓練”的修行上,盡我們所能,不斷地去做。修習禪坐,我們也需要找尋一個適當的,不致讓我們分心的安靜地方;在花園裏,或我們後院陰涼的樹下,或可供我們獨處的適宜環境,那樣的地方。如果我們是比丘或比丘尼,我們必須找一間適合的茅蓬,一座寧靜的森林或洞窟。山,對“修行”提供了非常適當的場所。   總之,無論在那兒,我們必須不斷地在進、出息的“正念”上下功夫。如果注意力溜到了其他事物,試著拉它回到專注的目標上,試著去放下一切其他的思想和關心的事物。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觀照呼吸。如果我們“正念”於念頭上,當念頭一升起時,就努力保持讓它回到禪思的目標上,心將會變得越來越平靜。當心寧靜而且專注時,從這專注的目標——呼吸上放鬆。現在,開始去檢視這由五蘊組成的身和心:色、受、想、行、識。檢查這五蘊的來和去時,你會很清楚地看到,它們都是無常的。無常的性質使它們不能滿足我們,不合我們的心意,而且它們自己來、去——那裏,無“我”在行事;在那兒被發現僅僅是根據“因果”自然的運轉。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有這些特性——無常變遷(無常)、不能滿足(苦)、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我或靈魂(無我)。以這種觀點來觀察整個存在的生命,對諸蘊的執著和黏附將會逐漸的減少,這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這世界的實相。我們稱這為“智慧”的升起。慧的升起   智慧是去觀察身、心的各種呈顯——這其間的真理。當我們用我們經過訓練和集中的心去檢視這五蘊時,我們將清楚地看到身、心兩者都是無常的,不圓滿的、無主的。以智慧觀察一切和合的事物,我們就不會黏著或緊抓不放。無論什麼,我們接受,我們以“正念”去接受。我們既不會過分地快樂,而當事物破滅毀損時,我們也不會悶悶不樂,不會感受痛苦,因為我們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無常的真相。當我們遭遇到各類的疾病和痛苦時,我們能夠平靜鎮定,因為我們的心已經受過很好的訓練了。真正的依怙就是受過訓練的心。   這一切便被稱作“智慧”——明瞭事物升起時的真實性質。“智慧”從“正念”和“定”中升起。“定”從基礎的戒升起。戒、定與慧,都是那樣的相互有關,以至真正地難以去分開它們。事實上,它可以以這種方式去看:首先,有顆訓練當中的心去注意呼吸,這是戒的升起。當“觀呼吸”繼續不斷地修習,一直到心平靜,這是“定”的升起。而後,審察這呼吸,呼吸會呈現出無常、苦、無我來,隨之而起的不執著,便是智慧的升起了。像這樣,“觀呼吸”的修行,可說是發展戒、定、慧的一種過程,它們都有所關聯。當戒、定、慧都已開展,我們稱這個叫做“修習八正道”,是佛陀用來教導我們的唯一離苦之道。“八正道”在所有其他方法之上,因為,如果正確地修習它,能直接引領我們到達涅、到達和平。我們可以說,這修行,能真實地、正確地契達佛法。 從修行上得到法益   當我們像上面解釋的那樣去修習了“定”,修行的果實將會以下麵三種層次升起——   第一:那些在“信行者”層次上的修行人,將會對佛、法、僧升起更多的信心,這種信心會變成每一個人內裏真正的支撐。他們也將瞭解一切事物的因果自然——益行帶來益果,不益之行帶來不益之果。因而對於這樣的一個人,將會在快樂和心理的平和上有所增勝。   第二:那些人達到了入流、一來、不還等崇高的成就,對佛、法、僧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他們法喜充滿,而且是朝向涅的。   第三:那些“阿羅漢”或“完美的一位”,從一切痛苦中得到了解脫的快樂。這些是“佛”,從世間得到解脫,在聖道中完成了旅程。   我們都很幸運能生而為人,並聽到佛陀的教法,這是其他千百萬種生物所沒有的機運,因而,切莫等閒視之。快快地開發功德、行善,並在最開始、中間,以及最高的層次上隨著這“修行之道”行去。不要讓時光無用的消逝而毫無目標。試著去得到佛陀教導的真理——就在今天。讓我們以一句泰國諺語來做結束:“數回合的歡愉快樂消逝了,很快地,天色已近黃昏。此時飲泣,佇足觀望,很快地,將會來不及走完這個旅程了!”   【注釋】   注:“卟—哆”:此取咒語BUDDHO的近似音,音接近“bu—dou”。“BUDDHO”是巴厘文“佛(BUDDHA)”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 --------------------------------------------------------------------------------   編者按:本文系泰國禪師阿姜查對于“安般念”的具體修法的開示。其中包括了許多十分寶貴的實修經驗。無論是對於初學者還是已經有相當的禪修基礎的行者都是“開券有益”的。也許你看了之後會有“大吃一驚”的感覺的。 現在就做 (泰)阿姜查尊者   如果你懈怠不勤   什麼時候才會“苦”盡呢?   如果你懈怠不勤   你又能成就多少呢?   建立起我們的修行   超越懈怠吧!   現在就做!   (這是阿姜·查於一九七八年七月,結夏安居期間,在巴蓬寺以泰國方言對一群新出家比丘所做的一場活潑生動的開示。)   吸進……呼出……,就是這樣!即使有人在“裝神弄鬼”,那是他們的事,不要因此而受干擾了。只管在呼吸的進、出上專注,只須清楚你的呼吸,這就夠了。別無其他,只要清楚什麼時候吸進和呼出;或者你可以在吸氣的時候對自己說“卟(BUD)”,吐氣的時候說“哆(DHO)”,將這做為觀照的對象。現在只要這樣做就可以了。當息進時,你知道它,當息出時,你清楚它,那麼,你的心將會安定平靜、不散亂、不浮躁,此中就只是“氣”的不斷地進與出。   一開始,便保持這麼簡單的方式,沒什麼好多想的。無論你能坐多久,如果現在你很舒適或是平靜,自己會很清楚。如果你有恆心地這麼做,呼吸會變得細長且輕,身心也會變得柔軟自在——那是有代價的。儘管去做吧!讓它自然地發生,愉悅地靜定於禪坐:不會茫然、不會昏沉、也不會打瞌睡,一切都變得輕鬆容易,此時,你是寧靜安祥的!而當你起身時“哇!那是什麼?”你會禁不住回想起那種平靜。   接著,我們繼續保持不變的清澄正念。無論我們說什麼、做什麼,走到那兒,托缽、洗澡,或者進食,我們都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我們擁有正念,平穩安住。就是這樣地繼續去做!無論是在什麼時候做,我們都能“保持正念”!   有關行禪,是在兩棵樹之間,取大約七或八個臂長的直線路徑。行禪其實是同於坐禪的。收攝自己,下定決心——現在,你就要開始行禪去靜下你的心,期使清澄的“正念”有足夠的力量升起。   首先從右腳開始,以正常的步伐來走。隨著你的腳步對自己說:“卟—哆、卟—哆……”不斷地將注意力集中在雙腳上。如果覺得紛擾不安,便停下來,等到平靜後再繼續走。須清楚路徑的起點、中點、終點,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走,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那裏!   這就是方法!你可以開始修習行禪了。或許有人會說:“那樣來回地走,就像瘋子一樣!”但,你知道嗎?行禪中蘊含了許多的智慧呢!來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來,將注意力轉向內心,並平靜地覺察你的呼吸,使心得到休息。   然後,還有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你姿勢的更換。行、立、坐、臥,我們須不斷地去改變姿勢;我們不能只是站,只是坐,或只是躺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用到這些姿勢,因此,我們必須在每一樣的姿勢上發展覺知,使它們變得很有用。   去做吧!但並不容易,就讓我說明白一些好了!好像你拿了一個杯子,將它放在這裏兩分鐘,再放在那裏兩分鐘,每兩分鐘就移動一次,很專注的那樣子去做(觀察呼吸也是一樣,那樣去做,直到有了疑惑和痛苦,而那就是智慧生起的時候)。有些人會說:“什麼?將一個杯子移來移去?那是很瘋狂的,沒有用的,你是不是瘋了?”不要緊,只管做,但不要忘記,是兩分鐘而不是五分鐘,要專注!一切就在這所做的當中了。   觀照你的呼吸也是一樣,以盤腿的姿勢坐平穩,將右腿放在左腿上。吸氣直達到腹部,再吐氣直到所有的“氣”都由肺部送出。吸氣時要吸到滿,然後再送出。此時,不要刻意地去控制呼吸,不管氣長或氣短都沒關係,只坐著注意你呼吸的自然進出,這就夠了。不要讓它溜走了,如果它溜了,停下來!看它到了那兒?找到它,再帶它回來。   遲早你會遇到一些好處,只要你持續去做。不要認為自己做不到,這就好像將米撒在地上一般,看起來你似乎是把它們丟了出去,但很快地便會長出幼苗,而後變得成把成串的,再不久你就可以將它們去殼,並且吃到香甜的“khaomow(青色的甜糯米飯)”了。   禪坐時也是一樣,有時你會想:“為什麼我要坐在這裏看著自己的呼吸?它會自個兒吸進和呼出,並不需要我去注意它啊!”這就是我們固執己見的心,總是愛挑剔。但,不要理它!只要試著去做,直到心境平和。平靜時,呼吸會變得細密,身體會變得輕鬆,心也會輕安起來,一切都將恰到好處。持續下去吧!直到你好像只是坐在那兒而沒有了進息或出息一般!然而你仍活著,可別嚇了一跳,別因害怕呼吸會停止而逃開,你已經到達一個平靜的境地了,你就只管安住在那個境地裏,不必去做其他的事。有時,你似乎沒有了呼吸,但是你仍然有呼吸。有許多類似這樣的事會發生,但那無妨,只要對所發生的每項過程全然清楚,而不要被其中的任何一個狀況給愚弄了。   持續且經常地去做吧!在你進食之後,馬上掛起袈裟便開始行禪。“卟—哆、卟—哆……”直到所行的路徑都陷了下去,仍然繼續的走。疲倦時,就改為禪坐。努力不懈!努力——是為了你能夠“覺知”,為了你能擁有覺知,為了能讓覺知升起,為了能明白修行的一切。不要只走幾步路就胡思亂想起來,而後回到茅蓬裏,身體一躺,很快地便呼呼大睡。如果這樣的話,你將永遠一無所得。如果你懈怠不勤,什麼時候才會“苦”盡呢?如果你懈怠不勤,你又能成就多少呢?建立起我們的修行,超越懈怠吧!不要光說“平靜、平靜、平靜”,但到了坐下時,心卻無法馬上平靜,因而放棄了修行。   說起來容易,但實行起來可就難了!哈,就好像說:“種稻不難。”然你去試試看吧!你根本就不知道那只是公牛?那只是水牛?那個是犁?事實上,實踐與理論有很大的差距。你知道的,事情總是這樣!   你們都喜歡尋找“平靜”——平靜早已存在,你卻一無所知,而不論你去問誰,你都不會清楚。只要去明白你自己呼吸的進與出,“卟—哆、卟—哆……”這樣就夠了!只要這樣子做,不需要想得太多,現在瞭解這個就夠了。也許你們會說:“我做了,但什麼也沒看到!”沒關係,只要去做,不管發生什麼事,就這樣地繼續修行下去。終究,你會明白修行是什麼,試試看吧!如果你就如此這般的“坐”著,而且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便行了——當你的心變平靜時,心自然會明白。你將能整夜長坐,直到黎明來臨,卻不自覺你是在禪坐中。你會法喜充滿,那種喜悅是無法形容的!   一旦修行到了這個境地,你可能會想說“甚深”法,但要小心,可不要“嘮叨不停”,不斷地在敍說,那樣會令人發狂的。就拿老沙彌桑為例:一個昏暗的夜晚,正值行禪的時間,我聽到附近的竹林有人不停地說:“唷,唷,唷……”我坐下來聽,想道:“誰在那裏說法?是誰……”他並沒有停止,仍舊不斷地嘀嘀咕咕,於是我拿了手電筒走過去。沒錯,是老沙彌桑坐在竹林下,點著燈籠,盤著腿,正對著黑夜大聲宣說“佛法”。“桑,你瘋了嗎?”他回答說:“噢,我就是控制不了!禪坐時,我忍不住要說法,行禪時,我忍不住要說法……,不知幾時才能停止!”真是一個瘋狂的人啊!嗯,就是這樣,你知道的,這些都可能發生。   但是仍然要持續你的修行,不要只是放縱你的情緒。無論懈怠或是精神充沛時,都要繼續努力,不管是在禪坐或是行禪,甚至躺臥時,都要觀照你的呼吸。睡前,告訴自己:“我不耽著於恬適的睡眠中。”醒來之後,繼續禪坐。進食時,提醒自己:“我不因貪而食——只是當成醫藥去維持今天的生命,以便有足夠的精力繼續禪坐。”入睡之前,進食之前,我們都要如此警惕自己。站的時候,要保持正念;坐的時候,要保持正念。當你躺下來的時候,做右脅臥,專注呼吸,“卟—哆、卟—哆……”直到入睡為止。而醒來之時,馬上繼續“卟—哆、卟—哆……”,好像你從來沒有逃脫過任何一次的呼吸一樣!而後,“平靜”便會生起……,繼續保持正念吧!   不要盯看他人的修行,請不要那樣做!注意我們打坐的姿勢,要坐穩坐直,不要讓你的頭前傾或後仰。保持平衡,就像佛像那樣——坐得平正莊嚴。如果你想要改變姿勢,在改變之前,將痛苦忍耐到最極點吧!你會說:“什麼?我忍受不了了!”但在移動之前,再等一下,痛苦忍耐到最大極限時,還要再忍耐!不管有多痛,就是持續下去。如果痛到無法在心裏繼續持念“卟—哆、卟—哆……”時,就把痛當作是你醒覺的物件——“痛、痛、痛、痛!”讓“痛”替代“卟—哆”。用這種方式直到痛苦消失,並且看看會有什麼後果。佛陀說痛苦是自己升起的,也會自己消失。就讓痛苦死去吧,別停止忍耐!也許你會流出汗來——像玉米粒般大的從背部流下。但如果你能經歷過一次這樣的感覺,你將會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了。但那是逐漸而來的,不要太強迫自己,只需慢慢地持續下去。   還有,也要覺知吃的動作——咀嚼、吞下,最後它到那裏去了?食物對你的身體是好是壞,你都要清清楚楚,也要知道這些食物到了何處。使“吃的藝術”變得更細緻吧!估計再吃五大口就會飽時,便停止,然後飲用足夠的水就行了。試試看你是不是做得到,大部分的人都不那麼做,反而在吃飽後又添加五口,這都不是正確的方法,你能瞭解嗎?佛陀曾說:要持續的留意“吃”這件事,知道你還沒有吃飽,但再五大口就要飽時,便停了下來,取用足夠的水直到飽。而後無論是禪坐或行禪,你都不會感到沉重,你的禪修將會自動地進步。然而,人們卻不願那樣子去做。假如你不是真正地想要訓練自己,那麼你便不會去做,你反而會吃到過飽為止——在你吃飽後,又多吃五大口!這就是我們無始的貪婪與染著,與佛陀的教法是相違背的,我們必須好好地觀察自己。   談到睡眠,要能清明覺醒,這全靠你自己斟酌。有時你沒有準時睡覺,而早睡晚睡都不要緊,我是這樣子做的——無論晚不晚睡,當我一醒過來,便立刻起床;不要太當一回事地去照顧這個睡眠,當下就斷絕它。如果你醒來之後仍然想睡,就馬上起來,起床去洗臉,然後開始行禪,立刻就去走。我們應該這樣子來訓練自己,行動吧!   這些都是我們該去做的,但你不可能只從他人那兒聽說便知悉這一切,你必須從實際的修行中去瞭解,所以,前行吧!這是訓練心的第一步。禪坐時,將焦點集中在一件事上——坐著。這顆心只需觀照著呼吸的進與出,不斷地觀照,慢慢地,心便會變得平靜。如果心是散亂的,坐下不久,你就會思念家裏,心會向外賓士,會想吃一些面(那些剛出家的會很餓,不是嗎?)你想吃、想喝,饑餓、希求,想念每件事物!直到你發狂,但是,瘋就讓它瘋吧!一直到你能超越它。   只管去做吧!你們曾修習過“行禪”嗎?感覺如何?“妄想紛飛”!那麼就停下腳步,直到心回來為止。如果你的心真的散亂得很,那麼便停止呼吸,直到你承受不了時,你的心就會回來!如果你坐著的時候,心到處亂跑,請摒住呼吸,別吐出來,到了難以忍受時,心就回來了。使心力增強起來吧,訓練心與訓練動物不同,你知道,心“真的”是非常難訓練的,別輕易地放棄了。有時,摒住你的呼吸直到胸部幾乎爆開來,是抓住心唯一所要做的事——心會跑了回來!試看看。   在這結夏期間,瞭解到修行是什麼。白天,修行!夜裏,修行!無論什麼時候一有時間,便努力修行!日夜都行禪,縱使你只有十分鐘,也修行吧!將心置於一處,隨時保持正念。如果有什麼話想說,忍下來!不要說話。把注意力立刻轉回你的禪思上,繼續保持正念。   這就好像水壺中的水,如果我們稍稍傾斜,它會開始“滴—,滴—,滴—,滴—”,傾斜多些,它便“滴滴,滴滴,滴滴……”。而如果我們把水倒出來,它會形成一條沒有間斷的流水,就像是從水龍頭流出來的一般,而不只是水滴而已了。這意思是說,無論我們是站、是坐,是躺或者是其他,如果我們能經常覺醒,那麼我們的正念就會像這不間斷的流水一樣,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徘徊不定,一會兒想這,一會兒想那,那麼我們的“正念”就僅僅會像那水滴一般了。   因此,就照這樣來訓練我們的心吧!不管我們的心有多散亂、多紛擾、多難專注,都沒關係,只要持續不間斷地去修行,你將能開展“覺醒”,直到它成為一條不斷的正念之流;而無論是站著、坐著、躺著,或是……,“覺醒”會與你同在,試試看吧!   光說不練,它不會自動前來,這你是知道的。但如果過於勇猛,你同樣不會成功,而全然不試,當然也是不行!這些都須銘記在心。有時,你根本不打算禪坐,但是,在結束工作後,你坐下來,空掉了你的心,而“啵”地一聲,你馬上有寧靜!那是非常容易的,因為,你就活在當下!   接受我所的說——目前,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