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殿臣先生講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傳佈和發展(中) []

[ 本貼 ] [ ] [ ] [ ]

本貼內容為轉載作品,版權為原轉載處所有,內容觀點不代表樂趣園立場。


鄧殿臣先生講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傳佈和發展(中)
20020627 15:48  
  

佛教在蘭卡傳佈成功以後很快發展壯大。到西元前2世紀的時候,一個國王叫伽彌尼,這個國王趕走了泰米爾的入侵者,統一了蘭卡三島,大興佛教,他建立了一個大塔,大塔落成開光的時候,聽說有一萬多比丘參加慶典,還有很多印度來的僧人。建了一個銅宮,僧人住的地方,很大,有一百根柱子,八、九百房間。還建了一個辣椒寺,為什麼叫辣椒寺?聽說國王每次吃飯以前都先要敬佛,有一次忘了敬佛就開始吃了,吃的就是辣椒,所以他就非常的悔恨,建了個寺叫辣椒寺。這些寺還都在。到西元前2世紀佛教發展很快,得益於大護法伽彌尼國王。說到它興旺發達,我們要講到它教團分裂,教派的分裂也說明它的興旺發達,不是原來統一一體的局面了。 

教派分裂是這樣的情況,西元前1世紀,印度的泰米爾人入侵蘭卡(現在斯里蘭卡還有泰米爾人和僧伽羅人的矛盾,印度的南方叫泰米爾邦,都是泰米爾人,有五千多萬人,歷史上經常入侵斯里蘭卡)。泰米爾人來了以後把國王趕下臺,國王流落在荒郊野林之中。當時有一位長老叫馬哈帝沙,化緣討飯給國王吃,不然國王就餓死了。後來國王復位,又重新執政了,把入侵者趕走。國王為了報答馬哈帝沙長老的恩德,就建了一座寺廟,叫無畏山寺,佈施給馬哈帝沙長老。現在寺廟的遺跡還在,那個大塔的直徑有300多英尺。佈施給他以後,原來大寺裏的大長老說馬哈帝沙接受這個佈施違背了戒律。因為不許個人接受佈施,佈施可以給僧團,大家共住,不能一個人接受佈施。這樣就和在家人的關係不正常了,要處罰他。馬哈帝沙不服,他的一些弟子也不服,他們就住到國王佈施的寺裏,和大寺分庭抗禮。這樣佛教就分裂了。分裂為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分裂是因為戒律。和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一般是因經和論,以那一部經為主。南方那些國家往往是因為戒律而分裂。分裂為兩派,後來又分裂為三派,實際上是兩派,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 

無畏山寺派思想比較解放。印度來的一些僧人,我們知道,西元12世紀,34世紀的時候,印度的大乘佛教興起,印度的一些學僧、一些教徒、一些學派來蘭卡,無畏山寺接納他們,請他們住在無畏山寺講經,傳播一些大乘思想。大寺派非常反對無畏山寺派這樣做,國王一般來說也是站在大寺派一邊。印度傳來的一些經叫做方廣經,方廣派的經典,實際上就是大乘經典,所以被燒毀了。當時發生了這樣教派的分裂和思想爭論。我們看法顯法師寫的《佛國論》,他那裏邊講到,當時無畏山寺住僧五千,大寺住了三千。說明無畏山寺發展很大、很快,一所寺廟住五千僧人,那是很大的寺院了。而且佛牙是由無畏山寺來供奉管理,說明大乘的勢力是很大的。我們順便講講佛牙的問題。 

在四世紀初的時候,印度戰亂,揭陵伽國的國王掌握著佛牙。據說是這樣,佛陀涅槃以後留下來四顆佛牙,一顆上了天,一顆入了龍宮,剩下的兩顆,一顆到了揭陵伽國,這顆佛牙四世紀初的時候傳到了蘭卡,還有一顆在犍陀羅。在犍陀羅這顆在西元475年被我中國的高僧法獻法師請回到中國,就是現在西山八大處佛牙塔里那顆。我們這個比他們那個晚一些,一個是四世紀初,一個是475年。揭陵伽這顆佛牙由該國公主和她的丈夫帶到了斯里蘭卡,又過了一百年後犍陀羅那顆佛牙到了中國。現在這兩顆佛牙,一顆在斯里蘭卡非常雄偉的佛牙殿裏,一顆在我們西山八大處第二處靈光寺裏。當時佛牙也是在無畏山寺的僧人手裏,說明無畏山寺也是很興旺的。 

斯里蘭卡的佛教不僅分裂為大寺派和無為寺派,還有什麼林居派,村居派,有些人住在村鎮的寺廟裏面,和居士、信眾保持密切的聯繫,是村居派;還有一派僧人住的遠離鄉鎮,住在深林裏,專門修持,這是林居派。有讀經派、參禪派,讀經派是喜歡研究經論的,參禪派就是打坐參禪,重修習,不重學術,這樣的派別也出現了。還有糞掃衣派,穿糞掃衣,持頭陀行。從西元78世紀的時候,由不空從斯里蘭卡帶回的經可以知道,斯里蘭卡的密宗也很發達。當時不空出使斯里蘭卡,在唐代宗的時候到蘭卡去重新入壇,重受金剛頂秘密總持,五部灌頂,受了曼陀羅。說明當時斯里蘭卡的密宗也很發達。不空從斯里蘭卡帶回來一千二百多卷經書,這是8世紀的事情。(我這是按問題講,沒有按時間順序講。)斯里蘭卡從西元前3世紀傳入上座部巴厘語系的佛教以後,巴厘語系的佛教占了主導地位,但是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思想,其他的經書也傳入了蘭卡,但是沒有得到重視,沒有傳下來,現在就沒有了,象密宗的經典現在沒有,就是那一套巴厘三藏。但是在他們的歷史上,應該承認,各派的學說,各派的經典,各派的僧人都是出現過的。而起主導作用的還是上座部,還是巴厘語系,還是大寺派,這是比較符合歷史實際的。 

另外按我們一般理解的菩薩道,斯里蘭卡那些僧人他們是修羅漢果位,斷煩惱,證羅漢。我們因之貶稱他們為小乘,我們北方這些國家崇尚菩薩道,普度眾生,上證菩提,下渡眾生。但斯里蘭卡這種菩薩精神也是有的,菩薩道也曾出現過。比如西元3世紀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桑加坡,這個國王就是信菩薩道的國王,他的國家不下雨,鬧乾旱,國王急得不得了,就跪在大塔下面,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伽彌尼西元前2世紀修的那個大塔,說天不下雨,我就不起來。幾天幾夜跪在那兒,行菩薩道。後來王室內訌,有人要奪取他的王位,打內戰,有一個有野心的王子,他說誰要拿到國王的頭顱就要賞多少錢,要怎麼怎麼樣,桑加坡國王知道以後,把自己的頭割下來給他了。就是讓其不要起內戰,不要使眾生遭受痛苦,就是說這個國王是一個信菩薩道的國王。大家可能沒注意,1981年斯里蘭卡來了一個劇團,演的劇就是桑加坡國王的故事。 

上面講了佛教的傳入,教派的分裂、發展。下面再講一下蘭卡的經典,經典的結集。 

在西元前1世紀的時候,舉行了第四次結集,佛教的經典首次記錄下來。阿育王不是舉行了第三次結集嗎?在斯里蘭卡舉行了第四次結集。這裏又發生分歧了,南方那些國家把這叫做第四次結集,咱們北方這些國家稱第四次結集為迦彌色伽在喀什米爾舉行的結集,這個認識也不一致。我這裏講南方這個結集,在西元前就舉行了這次結集,為什麼要進行結集呢?就是因為斯里蘭卡內亂,戰亂不休,而且因為很長時間不下雨,鬧饑荒,很多人餓死了。一些僧人也餓死了,很多僧人為了維持生命都逃離了斯里蘭卡,跑到印度去了。當時有60個僧人,要一起到印度去,因為托缽化緣已經化不到食品了。這60個僧人走到海邊要找船,可他們又想:我們都走了以後佛教怎麼辦呢?能背誦佛經,對佛經有研究的僧人如果都走了或者餓死了,佛經怎麼往下傳呢?咱們國家佛教不就斷絕了嗎?我們不能走。於是這60個人就坐下來,說背背佛經,看忘了沒有。坐下,可是坐不住,沒有力氣,靠在沙袋上。說明當時很危險。後來緩解了,形勢好轉了,地裏長出了糧食。僧人們已經意識到,如果佛經不記錄下來,就有失傳的危險。如果遇到戰亂,如果遇到饑荒,能夠背誦的僧人餓死了,就不能夠往下傳了。他們把佛法久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他們看到有這樣的危險,就警惕了,說:我們必須把經典記錄下來,僅僅靠記憶是很危險的。於是,蘭卡的僧人,有500左右羅漢,證得羅漢果位的高僧,飽學長老,集中在王城邊上的一個小鎮,叫佛光寺,搞了這次結集。所謂結集就是集體唱誦一遍,從律藏、經藏到論藏,集體唱誦一遍,中間發生什麼問題,集體討論。以往的結集就是集體唱誦一遍就完了,這次唱誦一遍以後,大家沒有意見了,認識一致了,統一了,就把它寫下來,寫在貝葉上,所謂貝葉,就是棕櫚的葉子。結集的地方我去看過,現在那些僧人還在那兒刻經呢,他們認為寫在貝葉上比寫在紙上還保存得久遠。這一次結集把一向口口相傳的巴厘三藏在世界上首次寫在貝葉上,鑄成了卷帙浩繁的巴厘三藏經典——貝葉經,完成了一項非常偉大的文化事業。為人類佛教文化的保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是在西元前1世紀的事情,共用了三年三個月的時間記錄下來,所以佛經才傳到現在沒有遺失。記錄下來的不僅僅是巴厘三藏的本文,還記錄了對巴厘三藏的解釋,就是經傳,傳疏,注疏,都記錄下來了。巴厘三藏的記錄用的是巴厘文,注疏記錄用的是僧伽羅文。緬甸有一本《佛教史》,其中講到第四次結集。他說第四次結集記錄下來的這些經、注疏摞在一起有九頭大象那麼高。因為用的是貝葉,不是紙,量很大。這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傳到中國是12世紀以後的事情。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那些僧人還是靠記憶呢。而巴厘三藏已經在西元前一世紀記錄下來了。 

佛教傳入和發展時期我就講到這裏,因為從西元前3世紀直到西元10世紀這1300年裏,南傳佛教只傳到蘭卡一個國家,還沒有傳到東南亞。這1300年我講了這幾件大事,一個是傳入,一個是教派的分裂,一個是經典的結集,幾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把歷史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傳入時期,古代史,從西元前3世紀到西元10世紀;第二是中世紀史,10世紀到18世紀,這是斯里蘭卡佛教傳入發展的時期;第三是近現代史,18世紀以後。上面我講了古代史,只是斯里蘭卡一個國家的歷史,因為其他國家還談不到,上座部佛教局限於這一個國家。下面講第二個時期——中世紀,因為南傳佛教只有這樣分,把西元前3世紀到10世紀算為第一個時期,為古代史。從十到十七、八世紀算南傳佛教的中世紀史,18世紀以後到現在算近現代史。(未完待續) 

圖片說明: 

上圖:無畏山寺大塔(阿努拉特普拉古城)西元前一世紀中法顯高僧在此駐錫(409411 

下圖:斯里蘭卡佛牙殿 

(中國佛教文化資訊中心提供 /鄧殿臣/劉樂明、丁宇禪整理,趙桐定稿) 

 

 

本貼由小金魚200270120:31:14生大師佛發表.


netsh.com


本貼跟從標題:

[ 本貼 ] [ ] [ ] [ ] [流覽]


選擇類別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


http://www.netsh.com.cn/midi/tianyi.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