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舍利弗(二)

 

四、長存感恩

 

 

當舍利弗與阿說示尊者同住一個寺院,他一定在禮拜世尊之後,馬上禮拜阿說示尊者。假如阿說示尊者住在其他寺院,舍利弗尊者就面對著阿說示尊者所在方向,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並合掌致敬。除此之外,在《法句經》七十六頌的註解中提到舍利弗曾經接受窮婆羅門的布施,當得知他的成就因緣時,因感恩而替他剃度,法名為「羅陀」。羅陀欣然地接受舍利弗的告誡,並且遵照著尊者的教導修習,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五、睿智的救助者

 

一清早,當所有的比丘都外出托缽時,唯獨舍利弗尊者一人尚留在寺院。他細心的尋遍寺院各地,環視四周未整理、未擺設整齊的事物,一一將它們清理整齊。其用心是為了避免其他非佛教的修行者來參訪寺院時,可能會見到不整齊的東西,而有輕蔑比丘的言詞。

 

隨後他會去探望病人,詢問他們的所需,並以托缽方式或到適當的地方取得所需的藥品,有時不僅給予物質,而且還會給予佛法上的資助。例如去探望痲瘋病人沙彌提具陀時,教他以受念住作為禪修的業處;沙彌提具陀遵照著尊者的教導而證得六神通的阿羅漢。其餘如臥病在床的給孤獨長者、闡陀等也同樣得到他適當的教導。

 

舍利弗總是以無限的耐心勸告人,當他告誡、指導學生時,不論學生的資質如何,總是不放棄任何人,不厭其詳地耐心教導,直到他們證得預流果,才讓他們離去。然後,就不再掛念他們的未來,轉而指導一群新的學生。接受他的指導並遵循而行的人,有許多都證得阿羅漢果,如阿那律、沙彌提具陀、侏儒拔提。

 

當舍利弗跟隨世尊遊行時,並沒有一副「我就是大弟子」的模樣走在前面,反而讓沙彌拿著他的衣缽跟隨其他人走在前面;而自己則留在後面照料老人、小孩或身體不舒服的人。有一次,由於這樣而特別晚到住宿的地方,因此沒有得到合適的住所,而尊者則自己坐在用袈裟搭成的帳棚下過夜。

 

六、關懷僧團令正法住世

 

舍利弗關心僧團是否能夠長遠流傳下去,可從經典中看出他的關懷之情。如《相應部.天現經》中便記載著:當某些比丘要往西方遊行時,來到舍利弗的住處,舍利弗特別給予那些比丘五項教法。哪五項呢?如經文:「若有外道問你們:『你們的大師主張什麼?教些什麼?』你們就這樣的回答:『我們的大師教導:拔除貪欲。』若有外道問你們:『你們的大師教導如何拔除貪欲呢?』就這樣回答:『我們的大師教導:於色拔除貪欲,於受、想、行、識拔除貪欲。』若有外道問你們:『你們的大師看到什麼缺點,而教導於色拔除貪欲,於受、想、行、識拔除貪欲呢?』就這樣回答:『因為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切、不離渴愛,由於色的變異,他就生起愁、悲、憂、惱。因為於受、想、行、識不離貪……,他就生起愁、悲、憂、惱。我們的大師看到這種缺點,而教授於色拔除貪欲,於受、想、行、識拔除貪欲。』若有外道問你們:『你們的大師看到什麼優點,而教導於色拔除貪欲,於受、想、行、識拔除貪欲呢?』就這樣回答:『因為於色離貪、離欲、離愛著、離渴求、離熱切、離渴愛,由於色的變異,他就不生起愁、悲、憂、惱。因為於受、想、行、識離貪……,他就不生起愁、悲、憂、惱。我們的大師看到這種優點,而教授於色拔除貪欲,於受、想、行、識拔除貪欲。』『當人放縱於不善法時,若於現前會活的快樂、沒煩熱,並且身體敗壞而命終時,可預期善趣的話;那麼,世尊就不會讚美斷除不善法。因為人陷於不善法時,現前會活得的痛苦、煩熱,並且身體敗壞而命終後可預期惡趣;所以,世尊讚美斷除不善法。但是,當人安住於善法時,若於現前會活的痛苦、煩熱,並且身體敗壞而命終後,可預期惡趣的話;那麼,世尊就不會讚美培養善法。因為人安住於善法時,現前會活的快樂、無煩熱,身體敗壞而命終後可預期善趣;所以,世尊讚美培養善法。』」舍利弗為什麼特別給與五項的教導呢?在佛世時,印度的西方是佛法的邊地,不是學佛的樂土。佛陀也曾經提醒弟子不要隨便住到西方。要去西方必得應付外道的問難,基於對同梵行者的愛護,所以舍利弗尊者特別教授弘法應對之道。

 

尊者對於僧團的關懷在《律藏》(經分別)中亦有記載:當舍利弗問世尊,為何過去某些佛的聖教不能流傳長遠時,世尊告知:「這是因為那些正等覺者不太宣說佛法,沒有為聲聞弟子制定學處,不教誡波羅提木叉。當正等覺者及覺悟之弟子寂滅後,正法便沒有人流傳下去。

 

於是舍利弗請求世尊為諸弟子制定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如此,便能使梵行久住。世尊告知舍利弗:「如來知道如此作的適當時間,除非僧團出現腐敗,否則如來不會為諸弟子制定學處。」

 

再者,當外道尼乾子逝世後,他的弟子分裂為二派,互執自己的法義,互相爭論、殺戮。舍利弗有感於此,在其開示中特別強調:「此經經文應全體沒有異議地持誦,才不會產生紛爭,如此梵行才能為了人天的利益及安樂而長存。」

 

另一方面舍利弗將佛法名相以一至十的數字方式列出,每個數字皆有特定的意義,其目的是為了令人易於理解與背誦,以確保佛法能夠完整無缺的流傳下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