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佛陀的一生(四)

令羅羅繼承法財

 

前言

 

很多的父母親總是以「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為出發點,處處為自己的小孩著想,期望自己的小孩少吃點苦,一切以「物質看齊」為生活重心,辛苦地累積自己的財富,來滿足孩子對「潮流」的需求,然而也因此養成他們對價值觀念的錯亂,於是財產成為爭端禍源,父母則落於悔不當初,老無所養的窘態。

反觀佛陀如何對待自己的唯一兒子─羅?羅呢?佛陀不是「出了家,忘了家」,而是如多數父母一樣以「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為出發點,但定位點則更超越於他們的眼光。佛陀沒有以「傳宗接代」為考量─要羅?羅繼承他的王位或財富,相對地,為使他的財富延續到未來而使舍利弗尊者為他剃度出家,乃至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一、令羅羅出家

當佛陀第一次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城時,羅?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告訴羅?羅向佛陀要求繼承財產,當年輕的羅?羅來到佛陀的面前時,他天真的說道:「連你的影子都這麼好看!」接著他吵著向父親要求繼承財產權。他一路跟著佛陀來到寺院,而佛陀則默不作聲。到了寺院,佛陀認為世俗的財物只會延長羅?羅的輪迴,出家後才能夠獲得佛教的七個寶藏:信念、戒、對邪惡的慚愧心、對邪惡的怖畏心、聽經和學習、布施、智慧,於是要舍利弗尊者為七歲的羅?羅剃度。

 

二、善巧引導羅?羅住於正法中

七歲出家的羅?羅,喜歡說謊作弄人家,且對於他的職務非常地不耐煩。但佛陀並未因他年幼而對他特別溺愛或給予特權,反而善巧的教導。在《庵婆林教誡羅?羅經》中佛陀特別以水盆的水為例來說明不故意妄語的重要性

某天,佛陀訪問羅?羅尊者,羅?羅見佛陀來,準備好座位和洗腳水。佛陀洗腳後,在水盆裡留下一些水沒有倒掉,然後對羅?羅說:「那些對故意妄語沒有感到羞恥的僧人,他們的出家意義就如同這少許的水這麼少。」然後,佛陀又把剩下的水倒掉,說道:「出家意義就像這樣被倒掉。」最後,佛陀把水盆翻正過來放好,說道:「他們出家意義實在是很空洞,徒有虛名。那些對於故意妄語不以為恥的人,他們是無惡不做的。因此羅?羅,你應如此訓練自己,即使用開玩笑的方式也不要說謊。」

佛陀以平凡易懂的例子來強調誠實的重要性;並以「鏡子」反省的目的為例,簡單凸顯事前、事中、事後一再地反省之後,才透過身口意行事。佛陀以周遭可見的事物為例,善巧引導,使年幼的兒童也能明白。佛陀對於年幼的羅?羅,總是費盡心思地親自教導他、開導他,如在《相應部》中對他解說了事物無常的本質;又如在《經集》中不斷地以偈頌來教誡他,令他安住於正法之中。

三、助羅?羅證果

羅?羅十八歲那年。他因自己俊美的相貌,心中生起慾念。為此佛陀向他講解了如何修習更高層次之心法。某天,他跟隨著佛陀後面沿路乞食,兩人面呈金色,相貌幾乎一樣地莊嚴,同出武士之家,又同放棄王位。羅?羅一面讚嘆佛陀,一面自我想著:「我和我父親一樣英俊;我和佛陀一樣相貌莊嚴。」佛陀馬上察覺他心中這些不善的念頭,並對他說:「無論何相,你都應做這樣的觀察:『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羅?羅聽到佛陀的開示後,不再有心思乞食,請求佛陀而自己來到一顆樹旁,依照佛陀所教之法,禪修成功。過後,佛陀在禪定中思惟要如何讓羅?羅證得果位,於是教導他觀察六根、六境、六識五蘊等之苦、無常、無我性之法,羅?羅依照著世尊的教導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四、結論

由上述可見,當佛陀唯一的兒子?羅向他要求繼承父親的財產時,佛陀保持沉默而思惟著『若給他繼承五家共有的世間財產,這只有讓他痛苦和增加輪迴的因罷了,唯有出家才能繼承我在菩提樹下所證得的七種尊貴財富。』就是在這樣的長遠眼光考量下而令羅?羅出家,乃至最後證得阿羅漢果。當然,羅?羅也是堪受教的,依教奉行而得這樣圓滿結果。佛陀不止對唯一兒子是這樣,也是如子般地對待其他弟子,在《法嗣經》中佛陀不鼓勵弟子們當財嗣,而是教導弟子們要當法嗣。

因此,真正的佛弟子,無論在家或出家,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無論親生或非親生)時,是否考量一下「老爸的人生價值定位和教育方法」而作規劃,這樣更能掌握給予他們真正無禍端的利益呢?當然,老爸雖然有這樣期望與教導,最後成功與否仍然在於當兒女或弟子自己是否願意受調教了!所謂「我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這樣教育觀念,才不會彼此束縛而互相牽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