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六十九期/91年3月20日

全人類的珍貴遺產——桑奇

 林許文二•陳師蘭

桑奇豐富瑰麗的雕刻,記錄著佛陀的生平傳說與日漸普及的本生故事;

傳承千年的塔寺,說明了佛教僧侶修行的生活模式;

桑奇二塔與三塔中出土的舍利,更確定了佛陀與聖弟子的真實存在……

桑奇(Sanchi)!

一個隱藏在印度中央的亙古傳奇,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壯觀、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遺蹟!它的存在,融合了錯綜複雜的元素;它的影響,跨越了豐富且多樣的文化層面。

在宗教上,桑奇有著純粹而深遠的意義。它的誕生,是由於一位偉大帝王——阿育王(Asoka)對佛教的虔誠信仰而興建,而之後各王朝陸續擴建的雄偉佛塔,則見證了佛教在歷史上的興盛蓬勃。那豐富瑰麗的雕刻,記錄著佛陀的生平傳說與日漸普及的本生故事;傳承千年的塔寺,說明了佛教僧侶修行的生活模式;而桑奇二塔與三塔中出土的舍利,更證明佛陀與聖弟子的真實存在。整片桑奇,其實就是佛教將近十五個世紀的生命日記。

在藝術表現上,桑奇吸引著人們讚歎的目光。在此可以看到印度佛教的雕刻藝術,從早期平實樸拙的淺浮雕(桑奇二塔),到生動活潑的深浮雕(桑奇大塔),發展到成熟立體的圓雕(塔門上的藥叉),直到佛像的誕生(大塔四門的坐佛)。其中蘊含著東西方工藝的完美融合,與印度本土美學的藝術傳承,甚至包括印度藝術從純裝飾性的花草,演進到敘述式故事之間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桑奇雕刻中,「不立佛身像」而以各種象徵符號來代表佛陀的藝術表現,為佛教留下了早期無佛像時代的珍貴記錄。

在文化的面向上,桑奇更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寶庫。因為這些雕刻的主題非常多元,其中刻畫著兩千年前的庶民生活、王公貴族、戰爭行列、苦修景象與各種武器、用具等,足以還原古老的歷史影像,引導人們走進古印度社會與佛教世界,回到文化發端的源頭。

簡單來說,桑奇本身,就是一部印度藝術與佛教興衰史的立體縮影!

曾經,我們在桑奇三塔上遇到一對來自德國的老夫婦,並且充當導遊向他們簡介塔門雕刻的意涵。當我們說到法輪代表佛陀的教法時,老先生帶點頑皮戲謔地說:「可是雕刻中的法輪都是破的啊!或許這表示現在的佛法也已經破碎了?」我們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心中百味雜陳。不過,當德國老先生知道桑奇三塔中,曾挖掘出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遺骨時,卻酸溜溜地說:「你們知道世界上為什麼都沒有挖到耶穌的遺骨嗎?因為他在死後第三天就復活了!哈哈哈……」

在重視實證的德國老先生的尷尬笑聲中,說明了一個事實:世界四大宗教中,只有佛教的釋迦牟尼佛與其聖弟子們,曾有真實的遺骨被挖掘出土,而且印度境內還存在著許多經得起科學考古驗證的珍貴宗教文物,這些都是其他宗教信仰者所欠缺並欣羨的寶藏,因為它們證實了佛教並非來自於無法證實的天語神話,也非來自於宗教狂熱者創造的幻象。

佛教是經由實踐而達至解脫的宗教,是浩瀚天地間由人一步步走出來的「覺悟者宗教」(Buddha 為覺悟者之意),若能順著這些前人的足跡,配合千古傳續的佛典經籍,填補失落的歷史環節,對於深入經藏法義必有莫大的助益。然而,佛弟子們卻往往忽略了佛教史蹟文物的價值,不是漠視它為徒具形式的末流藝術,就是狂熱地視它為無上神秘的救贖之物,這兩種觀點都錯過古文物真正的價值所在—提供一條連接時空斷層的路徑,讓「現在」可以窺知「過去」,進而定位歷史的座標,走向未知的「未來」。

誠如「印度考古之父」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 1814-1893)所說:

發掘並了解所有現存古建築遺蹟與附屬的錢幣、銘文等資料,要比出版十八卷《往世書》梵語詩文中的那一堆廢物,更能說明印度的過往,以及其與鄰國之間相關的歷史。

我們不禁為之震懾—一群信仰基督宗教的西方白種人,不因宗教信仰的差異,在遙遠的異國土地上付出自己生命中的黃金歲月,只為挖掘出歷史的真相,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又何忍讓他們辛苦開拓出的歷史之路,再度埋沒於荒煙蔓草中!

了解桑奇遺蹟是一件巨大而龐雜的工作,我們有幸活在交通便捷與中西文化衝擊交會的年代,而能親自踏上桑奇山丘,撫觸尚未被歲月摧殘的砂岩雕刻。從第一眼的似曾相識、似懂非懂,到對桑奇有粗淺的認識,我們只覺生命的渺小與無限,因為桑奇有太多的寶藏值得去深入研究,不論是從看圖說故事的雕刻中,找出某些當年難解的佛傳典故;或從石刻銘文裡,探索信眾由四事供養到金銀雕塑等布施行為的演變;或在出土的舍利中溯源佛陀與聖弟子的法脈傳承……,不論從那一個面向入手,都足以吹開那掩蓋歷史的沙塵。

然而我們並非考古專家,僅僅只是著迷於尋寶的頑童!對於壯麗的桑奇佛塔—佛教藝術的源頭,我們樂於浸淫其中,欣賞它的美麗與哀愁,從中我們品嚐了前人研究的豐碩果實,也獲致微薄的感想。因此,對於桑奇佛塔,我們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粗曠的岩石也有溫柔婉約的臉孔,冰冷的佛塔也有訴說不盡的熱情史話!我們或許所知不多,但希望有更多人來認識桑奇,親近它的千古身軀,循著它所留下的軌跡,共同走入兩千年前的佛教世界,一起探尋「覺悟者」文化曾經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

編者按:本期專輯作者目前從事印度佛教文史研究工作,著有《印度聖境旅人書》(商智出版)、《印度謎城—瓦拉那西》(馬可孛羅出版)。
 

  桑奇佛塔檔案1

桑奇佛塔遺蹟

◎行政區: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波帕爾市(Bhopal)•瑞森鎮(Raisen)。

◎相對地理:位在波帕爾東北方約 46 公里、毗迪薩(VidiZA)西南方約 10 公里、瑞森北方約 23 公里處。

◎丘頂遺蹟區面積:平均長度 137.2 公尺、寬 91.44 公尺。

◎遺蹟規模:目前共 51 座建物遺跡,包括塔、柱、寺、僧院等。

◎三座主塔的相對位置:二塔位於大塔西邊約 320 公尺。

                                            三塔位於大塔北邊約 46 公尺。

◎大塔規模:塔身直徑 36.6 公尺,高 16.5 公尺。

地面欄楯高 3.2 公尺,共由 120 根石柱組成。

欄楯包圍面積:東西直徑 44 公尺、 南北直徑 46.2 公尺。

上層欄楯高 1.7 公尺;塔頂欄楯高 1 公尺 。

塔門高度 8.5 公尺;包括塔頂裝飾總高 10.7 公尺。

塔門橫樑寬 6 公尺;傘蓋最大直徑 1.7 公尺、高 2.1 公尺。

◎二塔規模:塔身直徑 14.3 公尺,總高 8.8 公尺。

欄楯高度 2.3 公尺,共由 88 根石柱組成。

欄楯包圍面積:東西直徑 22.7 公尺、 南北直徑 21 公尺。

◎三塔規模:塔身直徑 15 公尺;總高(包括平頭與傘蓋)10.8 公尺。

塔門總高 5.2 公尺;橫樑寬 4 公尺。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6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