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七十九期/93年9月20日
當下這一念 釋悟因 |
念佛雖只是一個聲音,卻能讓心安靜下來,心安靜下來才能看到眼前這一念, 修行只在修此時此刻的一念,直至看到每一念每一念都在生滅生滅中, 「一心不亂」就是這一念不亂,一面念佛一面觀察起心動念,會觀察就會開悟。 |
一念心與一口氣 大家來打佛三,就是要來學習讓心靜下來,佛經上說:彌陀法門,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只教我們「一心不亂」,要常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佛號雖只是一個聲音,卻可以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心安靜下來才能看到眼前這一念。 所謂的眼前這一念,佛經裡有個很好的譬喻,不管是牛車、摩托車或小客車,大大小小的車子都會有與地面接觸的車輪,也不管車上盛載多少貨物,有多少金銀財寶,車輪與地面接觸的地方永遠只有一點。這譬喻著即使我們過去做了多少業,或種了多少福德,未來可能擁有怎樣的事業,再多的眷屬財產住宅,其實都只是現在這一點,這一點是什麼?就是你現在執著的一念心和一口氣。 你能體會到這一口氣與念佛的關係嗎?佛陀說不管車子的廠牌或大小,車輪與地面都只有一個接觸點,這個接觸點譬喻著不管過去、未來,內外,我們完全只在現前當下的這一念,修行就是在這裡修。心念是無常的,生起後很快就會消失,剎那剎那不斷地變化,念頭不曾停止過,總不至於說我好累,就能將念頭停下來。要心安靜下來,覺察當下這一念,才能真正地安下心來。我們常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這一念不亂,一面念佛一面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懂得觀察就會開悟,就是明心見性。 念念相續無常 千經萬論無不指歸 ──指向回家的路,要知道佛經指歸何處,就要記得我現在所舉的例子。請看我手上的杯蓋,它是圓形的,當它在桌面上滾動時,一個接觸點緊接著下一個接觸點,要記得滾動的動作持續,接觸面卻只有一點。還有,天空落下的雨,看起來好像一條線從天而降,但事實上,那是一滴一滴的水,因為一滴接著一滴相續快速落下,看起來就好像一條直線,其實雨是一滴一滴地掉落下來。 生命也是如此,從昨天至今天,今天至明天,明天至後天,由這一點再輾轉經過第二點至第三點......,一點一點連接成看似相續的線;而每一天每一分甚至每一秒的生命,也都是我們的念頭,一念一念,看似相續,看似不斷。 修行所有的法門都要回歸到根本的核心點,就是當下的一念心。我們這口氣不停地出出入入呼吸著,這一念也都一直處在動的狀態,一會兒想阿彌陀佛,一會兒想家人大小是否平安,想這想那,雜亂的心東跑西跑,心,就是這麼徹底地無常,而這就是緣起 ──生命在變動中。我們希望生命永恆,恆常不變,這是不可能的;但變動中源源不斷地相似相續,相似連接著,就如轉動中的輪胎,不管靜態或動態,接觸地面的就只是那一點。所以,佛陀說我們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見聞覺知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在無常變動中,他們是因緣和合的緣生法。 我初學佛時,很難理解所謂的這一點是什麼,我的老師就點燃一支香,拿起來快速地旋轉,因快速旋轉而相續連接著成一個圓圈,乍看像似一個圓圈,其實也只是一點而已。生命只是由一念心快速生滅,念念相似相續罷了。 善心面對當下 我們在觀察心念的當中也要體會到一件事,即現實中呈顯的一切存在常常是不能如意的。正因為如此,就容易懷疑自己的修行 ──已經用功精進念佛了,怎麼還是感到業障深重,讓我很痛苦。但生活又不全然都是痛苦,也有快樂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對存在的要求 ──你希望事業如何成長;孩子照計畫中地考上某名校、名系所;身體狀況亦如所期待地無恙無病;縱使有病,也是可以治療......,一切都要在掌控、操縱中 ──不斷在打如意算盤。現實裡這台牛車上滿載的東西,都是過去所帶來的,不管喜愛不喜愛,已經無法隨意捨棄。在這當中,如意或不如意,心永遠要在當下這一點上學習以善心接受,多念佛號,若進一步觀空,這就是修行法門,這是有其次第的哦。 佛法教導我們要得自在,如果想改變外在,就要學習讓你的心先安頓下來,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了解。讓心安頓下來並非什麼事都不做,還是要吃、喝、拉、撒、睡,而在佛三期間,如何用功?首先,放輕鬆身心和腳步,在經行走路時就知道腳與地面接觸的點;念佛時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聽到自己念佛的聲音,了了分明,就跟車輪一樣,永遠只有一個接觸點,這一句佛號已非上一句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念念相續,從點到線到面,仍是阿彌陀佛。一直不斷地從生到滅,再從生到滅......,自己的心就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念佛聲中。 生命只是過程 佛世時,很多在家居士聽佛開示,也都證得果位。他們去見佛陀,聽聞佛陀說法,佛陀教導初學者先修習六隨念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天隨念、捨隨念,這是修學的初步,先將心繫念在佛法僧三寶。六念後面三個,念戒、念天和念捨是繫念在戒、定、慧三學。念天即是念定,念捨是慧的工夫。為什麼要念捨?人最大的不捨就是因為看不清楚善惡,若看清楚地善惡,看到自己捨不下自己的好惡、喜歡不喜歡,粗的喜歡不喜歡的感覺若能知覺到,那麼「我、我的」要擺在什麼地方?捨就是對於我們自己,要清楚地看到。在家信眾在人生豐富的歷練中,對於世間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生理、心理聚散離別的苦迫現象,應有很深層的感受與體驗。 幾年前,曾有位居士來電說要跟她先生離婚,為什麼要離婚?因為小姑一天到晚遊手好閒,講起話來尖酸刻薄,還會管她到醫院。細問之下,原來她家正有一位中風住院的婆婆,需要照顧。小姑愈管,念得愈多,她就愈不想做。結果一直延續到婆婆都已經往生了,卻接著為後事處理的方式,以及遺產分配繼承的問題,鬧得全家人都在慌亂中,夫妻倆都要離婚了。這當中的重點不只在遺產分配這件事上,關鍵是在有沒有讓自己先安靜下來,有沒有因當下的情境而慌亂了你我、自他的腳步,結果在繁忙慌亂中,還以為是死人變成鬼魅干擾活人,死者是死了,活著的人卻彼此相互壓迫著。由照顧病人的意見不合起糾紛開始一路下來,像火宅般不斷延燒,不得安寧,誰都沒有好日子過。 其實生命從頭到尾只是一個過程,從一個過程到下一個過程而已,在這個過程當中,為什麼要這樣慌亂?過程不是永久的,只存在短暫的時間,看清楚就不會斤斤計較,吵得你死我活。遇上善事,是大家的共業,盡心盡力去參與,但照顧病人,甚至往生後的處理,都不是個人獨力可以解決的。世間本來就有生老病死,不因周遭環境變動或家中有三長兩短,就手忙腳亂,弄得一團糟,這時更需要安頓自己和他人。 從當下一念心開始用功 世間的本質是無常遷流、變動不安,不是你一手所能掌控的,用功的第一要件,要先懂得安頓自己的心,看住自己這一念,在善盡義務外,不要忘記修行。佛法講共業,也講別業,從一家、一社區、一鄉鎮、一家國的共業中也有我們的別業。所以,在關愛自己的家人共業中,不要忘失了發心修行,因為你先覺悟是轉業的根本。而你的修行從那裡開始?就從「一念心」的用功開始。 在每日例行的工作,打拼之中,得撥時間關心自己念佛的一念心,時常觀察心的實相,每日持續地進行,是你的定課。以念佛的一念心來檢核自己的內在世界,就叫做反聞自性,不管是修內觀、修反聞自性、修觀察自己,就只是持續精進地練習念佛一念心,自始至終,先安頓自己這一念。 今天是佛三的最後一天,大家要好好地念佛。我再提醒一次,念阿彌陀佛,不論出聲念、默念或觀想念、觀相念、實相念,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聲音上,或將舌頭抵在牙齦上輕觸動念,清楚地了知舌根在動,其他的全部放下。走路時,可將注意力放在腳底,就像車輪接觸地面一樣,當下一念,不是昨天,不是明天,只在修此時此刻的一念,一面觀察生滅,一面將心放在念阿彌陀佛一念心上,直到看到每一念每一念都在生滅生滅中。 念佛法門要虔誠,專注,每一句佛號都是誠誠懇懇、實實在在的,在佛的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是誠懇的相應。不必焦慮阿彌陀佛會不會來接引,只要當下念念生起念阿彌陀佛的一念心,它自然就是清淨心的相應。不用等死後才去阿彌陀佛的世界,當心慢慢地靜下來,我們持戒、修定、修慧,就會像住在淨土裡那樣地自在安頓,儘管沒有當下生在極樂世界,也應該知道用功方法,把佛國淨土,放在人間、當生,而當下將逐漸自在、安頓、清涼。隨時隨地用功、專注地念佛,諸佛菩薩永遠護念著我們。 大眾但念無常,請繼續用功。(九十三年四月廿三日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三開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