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阿毘達磨論》(Abhidhammāvatāra) [427]

佛授(Buddhadatta)所作綱要書《入阿毘達磨論》係由千四百餘偈頌與若干長行(散文)所成的小冊書。全卷分二十四品,另外有七首的序偈。內容的概略如次。

 

第一 心品(Citta-niddesa)

於最初有揭示一切法的-偈「說四諦之無上者,教示諸法為心、心所、色、涅槃之四種」。因此首先進入心之說明。論述心(citta)的字義,心的一種、二種、三種等,論述善心時述及善(kusala)的意義(此於《法集論》之註(1)有),其次移入八十九心的說明。其序與《法集論》同樣是:

 

  心(21)

-欲界(8)、色界(5)、無色界(4)、出世間(4)

不善心(12)

A@@B@@C

無記心(56) 

異熟(36)-欲界善異熟(16)、色界(5)、無色界(4)、出世間(4)、不善異熟(7)

唯作(20)-欲界(11)、色界(5)、無色界(4)

 

八十九心之說請見《法集論》及《清淨道論》。在此更有略說各心有如何作用、[428] 如何生起。例如欲界八心行施、戒、修、得施(pratidāna)、作務(veyyāvacca)、說示、隨喜、見直性(diṭṭhujjutta)、聽聞、恭敬(apacāya)十福業事,以及八心依如何順序而起。此等之說係從《法集論》(2)的註釋採取的,詳說在《法集論》的註釋書。

 

第二 心所品(Cetasika-niddesa)

隨八十九心的順序舉出與各心相應的心所法,並對此以相、味、起、足處作定義(3)

 

第三 心所分別品(Cetasika-vibhāga-niddesa)

舉出一切五十二種的心所法,並說明各心所法與那些心相應,更有說定支、道支、根、力等與那些心相應。關於五十二種請參照《清淨道論》第十四蘊品。在本書嘗試心所法的分類,但不及於《攝阿毘達磨義論》(Abhidhammattha-sagaha)之分類。

 

第四 一種等品(Ekavidhādi-niddesa)

依一種二種等說明心。認為由於識知的自性,心成為一種,成為二種是有因心與無因心,成三種是有基(savatthuka有所依)、無基、兩者,及一所緣、五所緣、六所緣,四種是無因、一因、二因、三因等,乃至十二種、十四種、多種心而對此等作說明。

 

第五 心生起品(Cittuppatti-niddesa)

詳說於諸趣、諸界地,生起八十九心中的那幾種心。

 

[429] 第六 所緣分別品(Ārammaa-vibhāga-niddesa)

論述於諸心的小、大、無量所緣,過去、未來、現在所緣,諸心相互之所緣等。

 

第七 異熟心轉起品(Vipākacitta-pavatti-niddesa)

詳述從三界善心十七,不善心十二的二十九業心轉起三界三十二異熟心的狀態。

 

第八 雜品(Pakiṇṇaka-niddesa)

論述從結生至死的十四心作用,最後說明因與增上。關於十四作用請參照《清淨道論》蘊品。

 

第九 福異熟緣品(Puññavipāka-paccaya-niddesa)

論述諸異熟心於欲、色、無色三有,卵、胎、濕、化四生,人間、天上、地獄、餓鬼、畜生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等諸存在,從死至結生(再生)的狀態。關於此請參照《清淨道論》慧地品的十二緣起說。

 

第十 色分別品(Rūpa-vibhāga-niddesa)

就四大種及二十四所造色以相、味、現起、足處下定義,其次論述眠、力、起、生起、病等之無餘色,又由心、時節、食、業四種說明色之等起。最後論述一種、二種乃至十一種、多種色等。

 

第十一 涅槃品(Nibbāna-niddesa) [430]

有關涅槃的說明。

 

第十二 施設品(Paññatti-niddesa)

所謂施設是指概念。實際存在的法是至前品所述的心、心所、色、涅槃四種,其他有所謂概念為俗諦上的存在。關於施設即概念,已經於《人施設論》或《法集論》的經之論母(suttanta-mātika)的第八述及施設一語,雖然於《法集論》的註釋也有說明,但如本論,以施設為主題而分類考察的,在佛授以前的論書見不到。在此將施設分為三種。

(1) 相當施設(tajjā-paññatti) 第一次的概念。即相當於實事之存在的場合之概念,如眼、耳、色、聲之概念。

(2) 所造施設(upādā-paññatti) 第二次的概念。此有聚合施設(samūha paññatti)與非聚合施設(asamūha paññatti)二種,前者係牛、馬、布、瓶等之概念,後者為時、方、非有、滅等之概念。

(3) 比較施設(upanidhāya paññatti) 長短、貧富等之比較概念。

第一、第二的施設又可分為如次六種。

(1) 存在施設(vijjamāna-paññatti) 第一義上存在的色等概念。

(2) 不存在施設 非實際存在的男女等概念。

(3) 存在不存在施設(vijjamānena-avijjamāna-paññatti) 如三明六神通。

(4) 不存在存在施設 如女聲、男聲。

[431] (5) 存在存在施設 如眼識、耳識。

(6) 不存在不存在施設 如剎帝利童子、婆羅門童子、夜叉童子。

 

第十三 通達作者品(Kāraka-paivedha-niddesa)

論述真實無作者無我,及有第一義諦、俗諦二諦。

 

第十四 色界定修習品(Rūpāvacara-samādhi-bhāvanā-niddesa)

論述持戒應當清淨,由此修定應當依四十業處,然後略說四十業處,並說明地遍的修習法、四禪五禪定。

 

第十五 無色界定修習品(Arūpāvacara-samādhi-bhāvanā-niddesa)

說明有關四無色定的修習。

 

第十六 神通品(Abhiñña-niddesa)

神變智、天耳智、他心智、宿住隨念智、天眼智五神通之說明。

 

第十七 神通所緣品(Abhiññārammaa-niddesa)

論述前之五神通及未來分智、如業行智等七智之所緣。

 

第十八 見清淨品(Diṭṭhi-visuddhi-niddesa) [432]

說明慧的定義,慧(paññā)與識(viññāṇa)與想(saññā)之區別,及慧之種類。以下論述見清淨。

 

第十九 度疑清淨品(Kakhāvitaraa-niddesa)

 

第二十 道非道智見清淨品(Maggāmagga-ñāṇadassana-visuddhi-niddesa)

 

第二十一 行道智見清淨品(Paipadā-nāṇadassana-visuddhi-niddesa)

 

第二十二 智見清淨品(Ñāṇadassana-visuddhi-niddesa)

以上諸清淨品與《清淨道論》的大體相同故省略

 

第二十三 斷煩惱品(Kilesa-pahāna-kathā)

說明於四沙門道捨斷諸類惱。此亦與《清淨道論》同旨趣。最後論述有關四諦之智,即四諦智及其四作用等。

 

第二十四 緣品(Paccaya-niddesa)

二十四緣的說明。《清淨道論》慧地品中所說。

 

本書所說,除有關施設,幾乎都是《清淨道論》及《法集論》的註釋等有說。可能如傳說,佛授係見過佛音的種種著作之後,參照其說而造《入阿毘達磨論》。本書有技巧的組織為特色,作為教理一般中等程度教科書是有相當多的價值。

 

附記[433]

作者佛授(Buddhadatta)係南印度出身者,往斯里藍卡首都的大寺(Mahāvihāra),學習保存於此的巴利諸文獻。據傳歸國之際,遇會正從本土到達此島的佛音(Buddhaghosa)。兩人從前已是知己,佛音說要來學習傳於大寺的辛哈拉語註釋書等,所以佛授請求他若完成從辛哈拉語迻譯為巴利語當給我閱讀。

據傳佛音於此島著作《清淨道論》及許多巴利語的三藏註釋書,於七~八年之後歸返本土。佛授依據這些巴利註釋書等而著述。

此《入阿毘達磨論》及其次的《色非色分別論》可推想為參考佛音的《清淨道論》,但也有述及《清淨道論》未有的「施設」等。他也通於律,其著作有《律決定》(Vinaya-vinicchaya)及《上(後)決定》(Uttara-vinicchaya),與前二論書均由PTS以Buddhadatta’s Manuals(《佛授的諸便覽書》)出版 (合本為1980年,前者1915年,後者1928年)。又他的著作還有《佛種姓經》的註書(BuA.=Madhurattha-vilāsini)及佛傳書Jinālavkāra (《勝者莊嚴》),都是由PTS出版。年齡上似乎佛授較佛音年長,而學問上則成為佛音的後輩,是巴利註釋書作者之一。



(1)  Atthasālinī, p. 38 f.

(2)  Atthasālinī, p. 157 ff.

(3)  關於此定義法請參照《清淨道論》第一戒品的解說。